返回
首页 > 地方特产

桦川县特产-梅花鹿

时间: 2024-04-01 本站作者

QQ浏览器截图20240401091224
桦川县特产-梅花鹿

梅花鹿是偶蹄目鹿科鹿属哺乳动物,又名花鹿。毛色夏季栗红色,有许多白斑,状似梅花,毛稀薄,无绒毛;冬季烟褐色,白斑不显著,有绒毛,毛厚密;颈部有鬣毛;雄性第二年起生角,角每年增加一叉,五岁后共分四叉而止;眶下腺明显,耳大直立,颈细长;四肢细长,后肢外侧踝关节下有褐色蹠腺,主蹄狭小,侧蹄小;臀部有明显的白色臀斑,尾短;鼻面及颊部毛短,毛尖沙黄色。因夏季有状如梅花的白色斑点而得名。寿命一般约20年。

梅花鹿分布在日本和俄罗斯的太平洋沿岸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东北、小兴安岭、长白山区以及华东、华南等山区。群居,喜栖于山地森林或森林周围,常在清晨和黄昏活动觅食,白天则在树林或较隐蔽的地方休息。植食性动物,以豆科、菊科、白桦、地榆等草类和灌木的皮及嫩叶为食。1416月龄性成熟。母鹿一般在秋季发情,公鹿八月中旬后发情。妊娠期为238天左右,一般1胎1仔。

梅花鹿的肉可食,皮可制革,鹿茸、鹿胎、鹿尾、鹿肾及鹿骨等可供药用。因人类的滥杀,数量骤减。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禁止滥捕。

梅花鹿体长125至145厘米,尾长12至13厘米,肩高70至95厘米,体重70至100千克。头部略圆,颜面部较长,鼻端裸露,眼大而圆,眶下腺呈裂缝状,泪窝明显,耳长且直立,颈部长,四肢细长,主蹄狭而尖,侧蹄小,尾较短。毛色随季节的改变而改变,夏季体毛为棕黄色或栗红色,无绒毛,在背脊两旁和体侧下缘镶嵌着有许多排列有序的白色斑点,状似梅花,因而得名。冬季体毛呈烟褐色,白斑不明显,与枯茅草的颜色类似。颈部和耳背呈灰棕色,一条黑色的背中线从耳尖贯穿到尾的基部,腹部为白色,臀部有白色斑块,其周围有黑色毛圈。尾背面呈黑色,腹面为白色。雄性梅花鹿头上具有一对实角,角上共有4个杈,眉杈和主干成一个钝角,在近基部向前伸出,次杈和眉杈距离较大,位置较高,常被误以为没有次杈,主干在其末端再次分成两个小枝。主干一般向两侧弯曲,略呈半弧形,眉叉向前上方横抱,角尖稍向内弯曲,非常锐利。

梅花鹿生活于森林边缘和山地草原地区。在引进地英国,梅花鹿的栖息地范围很广,包括阔叶林、沼泽、盐沼和海岛。

梅花鹿晨昏活动,生活区域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春季多在半阴坡,采食栎、板栗、胡枝子、野山楂、地榆等乔木和灌木的嫩枝叶和刚刚萌发的草本植物。夏秋季迁到阴坡的林缘地带,主要采食藤本和草本植物,如葛藤、何首乌、明党参、草莓等,冬季则喜欢在温暖的阳坡,采食成熟的果实、种子以及各种苔藓地衣类植物,间或到山下采食油菜、小麦等农作物,还常到盐碱地舔食盐碱。白天多选择在向阳的山坡,茅草深密、体色相似的地方栖息,夜间则栖息于山坡的中部或中上部,坡向不定,但仍以向阳的山坡为多,栖息的地方茅草则相对低矮稀少。性情机警,行动敏捷,听觉、嗅觉均很发达,视觉稍弱,胆小易惊。由于四肢细长,蹄窄而尖,故而奔跑迅速,跳跃能力很强,尤其擅长攀登陡坡,那连续大跨度的跳跃,速度轻快敏捷 。梅花鹿群居性不是很强,成年雄性往往是独自生活,夏季和冬季会做短距离的迁移,有一定的领地意识,特别是繁殖季节。发生争端时,常以鹿角和蹄子作为主要武器。

种群现状

梅花鹿在日本数量众多,且个体数仍在不断增加,同时,分布在俄罗斯和台湾的鹿群数量也保持稳定,使得梅花鹿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低危。但在朝鲜和越南,种群面临灭绝的危险。在中国,由于捕捉猎杀过度,野生数量极少,分布范围呈现分散化,被列为濒危动物。在东北辽宁,吉林等地已经出现人工养殖梅花鹿,养殖数达数十万只。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hueiji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