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儿歌何以成了少儿不宜
儿歌作为一种陪伴儿童成长的重要文化载体,历来以其简洁明快的旋律、积极向上的歌词,深受孩子们的喜爱。然而,近年来一些儿歌却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变化:或宣扬暴力,或带色情词汇,或掺杂脏话,还有的歌词内容怪异,让不少家长直言“少儿不宜”。这些“少儿不宜”的儿歌不仅存在于海量的儿歌App播放列表中,更是在短视频平台上泛滥成灾,一旦让孩子接触,其产生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
在市场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儿歌制作者为了追求点击量和关注度,不惜以低俗、恶俗的内容来吸引眼球。他们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将不健康的元素融入到儿歌中,以此博取关注。这种以利益为导向的创作观念,完全忽视了儿歌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精神食粮,应该承担的教育和引导责任。
一些儿歌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缺乏正确的价值导向,甚至刻意追求新奇、怪异,将儿歌变成了一种娱乐工具,而不是教育工具。他们忽视了儿歌对于儿童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塑造作用,导致一些儿歌内容低俗、怪异,与儿童的身心发展极不相符。监管部门的缺位和乏力使得这些“少儿不宜”的儿歌得以在市场中泛滥。由于缺乏有效的审查和监管机制,一些不良儿歌得以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各种平台上,给儿童的身心健康带来潜在威胁。
监管部门应加强对儿歌市场的监管力度,建立严格的审查和监管机制,对违规的儿歌进行清理和处罚。加强对儿歌制作者和创作者的培训和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创作观念和价值导向。家长和学校也应承担起责任,加强对儿童的引导和教育。家长应引导孩子正确选择儿歌,避免接触低俗、恶俗的内容;学校则可以通过开设音乐课程、举办音乐活动等方式,引导孩子们欣赏健康、向上的音乐,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