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地方特产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时间: 2024-02-27 本站作者

QQ浏览器截图20240227094608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江苏省南通市地方传统印染技艺之一,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以手纺、手织、手染的方法制作被面、包袱、头巾等生活用品,通过挑选坯布、脱脂、裱纸等流程来制作花布。

2006年5月20日,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为Ⅷ-24。2018年5月24日,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入选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历史渊源

民间利用蓝草色素染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战国后期的思想家荀子,目睹绿色蓝草的色素转化过程及染出由黄变绿、由绿变蓝、再变青的过程,发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感叹,成为形容后人超过前人的千古名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蓝靛发展成为蓝染技艺,截至2018年已逾千年。北魏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种蓝》专门记述了从蓝草中撮蓝淀的方法: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许束,作麦秆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内汁于瓮中,率十石瓮,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摔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淀著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蓝淀成矣。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制蓝淀工艺操作记载。

南通自古以来民风淳朴,滨江临海,温暖湿润,特别适宜棉花生长,棉花种植在当地农村十分普遍,再加上当地的民间纺织技术又十分发达,尤其是元代黄道婆学得黎族的纺织技术后返回故乡江苏松江,引进黎族纺织工具并加以改进,促进了松江及南通地区棉纺业的发展。

宋、元以后,家家都有木制的纺车和织机,家家可闻布机声,户户都有织布娘,南通地区成了纺织之乡。棉布在民间已相当普及。

随着棉纺手工业的发展,蓝草大量种植,染坊相继增加。南通温暖湿润,特别适宜蓝草的生长。蓝印花布的染料是以蓝草为主要原料,蓝草依其科属的特性与生长环境,主要分为四种,即蓼蓝、山蓝、木蓝、菘蓝。江苏以盛产蓼蓝闻名。在明清时期,南通的染织蓝印花布的作坊已发展成有规模的街市,据明代《通州志》记载,在染织局登记在册的手工染坊就有十九家之多。

人们对日常生活用品要求不断提高,原来简单、粗糙的图形已不能满足民众的审美和生活的需求,民间艺人大胆吸收剪纸、刺绣、木雕等传统艺术图案,不断地丰富染织蓝印花布的纹样。与此同时,随着油制伞业的发展,用桐油纸来刻花版,省工省时效果好,上油后花版耐水、耐刮性强,使用寿命长,其花纹表现更丰富,使其工艺更趋于成熟。民间蓝印花布的广泛应用,促进印花担队伍的迅速发展,印花担也叫花担匠,他们只印花、括浆,不染色,为农家提供各种形式的花版。这种印花担在江南也称秃印作,他们走街串巷,走乡串村,担子一头装的黄豆及石灰粉,另一头装有刮印工具和花版,任凭客户挑选花型加工,他们不间断地更换花型,以求得生意兴隆。

清末,在南通地区印花担队伍还保持着近百人。农家把刮好浆的坯布送往附近染坊,或自己制作靛蓝染色。由于蓝印花布需求的不断增长,蓝草种植的普及亦推动制靛业的发展。

就地取材的染布原料,自纺自织的便利工艺,使江海地区染织业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全国知名的特产地。蓝印花布的工艺由江南传到江北,由苏州及南通传遍了江苏各地区,形成了以江苏为中心的主要产地,产品除供应本地外,还畅销各地。印花的技艺由此流传和影响到全国。

工艺特征

南通民间蓝印花布,全凭人工手纺、手织、手染而成。其图案全凭手工镂刻,每幅刻好的纸版都似剪纸艺术,具有淳朴、粗犷、明快的风格,其艺术形象往往是高度概括和夸张,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

蓝印花布最具典型的就是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的图案。蓝底白花,只需一块花版,构成的花纹互不连接。白底蓝花一般采用两块花版套印,印第一块花版称头版,待稍干后,再印第二块花版,称盖版,即把第一块花版的连线部分遮盖起来,使纹样连接自然。白底蓝花的手法刻制难度较大,一般出自民间艺人高手。这种蓝白底相交的传统工艺有着繁杂的制作工艺流程。蓝印花布,深沉的蓝与纯静的白,在普通的棉布上组成了多姿多彩、寓意古象的文样。质朴素雅、含蓄优美之中,饱含着浓郁的乡俗民情。

南通的蓝印花布普遍采用框架式结构与中心纹样相结合的组合形式,图案纹样大多是寓意的,蕴涵着深层的内容,花鸟鱼虫的形象是某种含义的载体,有不少利用了谐音和隐喻。这些图案纹样的变化反映了时代对人们审美趣味的影响,其中,有些寓意是很奇特的,比如以蝙蝠代表幸福,这种对应关系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五只蝙蝠围绕一个寿字叫五福捧寿。

蓝印花布由于整个工艺都是由于手工来操作完成的,与机器印出的花布有很大的不同,没有一块成品是完全一样的,特别是在染色过程中,灰料开裂会在成品上留下参差纵横、丝丝缕缕的蓝色裂纹,这在印染行业中被称为冰裂纹。这是一种非人力可为的自然纹理,它使蓝印花布显得非常有个性,也格外有生气。

工艺流程

民间蓝印的技法基本上保持了几百年来的传统工艺,其具体制作过程如下:

1、挑选坯布

农家一般都挑选棉质好的上等布料,染制蓝印花布;普通坯布以染制纯蓝色为主。

2、脱脂

将所选布料放入含有太古油等助剂的水中浸泡,温度在5060℃之间,然后再将布料放置清水中,待2-3天后取出晒干待用。

3、裱纸

刻花所用的纸版,一般用35层纸裱制而成。纸质为贵阳皮纸或桑皮纸23层,高丽纸12层,用面粉自制浆糊刷裱,晾干后刷一层熟桐油,待干后压平使用。

4、画样、替版

先用羊毛自制刷帚(直径为45cm),一头包扎收紧,再用刷帚沾少许颜料粉把原样替下或重新设计新样稿。

5、镂刻花版

一般用二至三层油板纸(牛皮纸)订合在一起,在牛皮纸上勾出大体的图案,用自制刻刀以刀代笔,进行镂刻,刻时刻刀需竖直,力求上下层花形一致。刻刀用铁皮切割斜口后,用竹片夹紧包扎而成。刻刀分斜口单刀、双刀、用铁皮自制圆口刀(俗称铳子)三种类型。单刀刻面为主,用双刀所刻的线宽窄一致,铳子分大小数种,主要铳制花版所需的圆点。

镂刻中有分刻面、刻线、刻点的手法,刻面主要采用断刀的刀法,来表现大块图案,这也是蓝印花布中最具典型的刀法,刻线要刻得流畅、通顺,蓝印花布图案中的线又分阴线、阳纹。刻点一般用自制的工具舂子来舂,点一般在图案中起装饰作用。除了镂刻以外还有替版,早期用过的版面通过涂色把图案保留下来,再进行镂刻,这样可以反复使用。

6、上桐油

先用卵石把刻好的花版反面打磨平整,然后刷熟桐油加固,晾干,经过23次正反面刷油,最后晾干压平,分类保存,需要用时就可直接印纺染浆。

7、刮浆

刮浆前先将坯布洒水后卷布,润湿是为了让白布更好地吸收染浆。在民间蓝花布防染浆料曾用过玉米粉、小麦粉、糯米粉等,经过几代人的摸索和实践,最终选用了粘性适中的黄豆粉,但单纯的黄豆粉夏季容易变质,且成本高,加石灰粉后不仅上浆好刮,染好后也容易刮掉灰浆,故民间都沿用黄豆粉和石灰调制作防染浆,其比例为1:0.7,再加上水调成糊状。有时根据花型要求也采用糯米粉和石灰作为防染浆。调浆时厚薄(粘稠)要适中,黄豆粉越细、浆调得越透,粘性就越好。

把刻好的花版放在白布上就可以进行刮浆。刮浆时用力要均匀。刮刀在江浙一带一般用铁煅而成,手柄为木制圆型,在湖南、湖北亦有用牛角和木板做成。刮浆时接版更为重要,花型复杂时对版要准确,排版要自如。然后刮有防染浆的坯布需要两天的时间阴干,待灰浆晾干后,投入缸内染色。

8、染色

把蓝靛倒入小缸中,5斤蓝靛配8斤石灰10斤米酒加适量水搅拌,使蓝靛水变黄,水面上起靛沫,民间俗称靛花,即可倒入大缸待染。染色前将竹篮放入缸中间,以防所染的布沉入缸底泛起缸脚,影响染色。然后把刮上浆的布松开放在水中浸泡,直至布浸湿到浆料发软后即可下缸染色。布下缸20分钟后取出氧化、透风30分钟,并不断转动布面使其氧化均匀,根据面料的不同和气候变化可调整下缸和氧化的时间。

9、刮灰

染好布匹通过晾晒后再进行刮灰,把染色以后的防染浆刮掉。出缸布晒干后灰碱偏重,要吃酸固色,清洗后,把布绷在支架上,用定制两头圆形的刮灰刀或家用菜刀倾斜45用力适中刮去灰浆。

9、清洗、晾晒

布经刮灰后需要23次清洗,把残留在布面灰浆及浮色清洗干净后晾干。因受到刮浆、染色、晾晒等工艺因素的影响,蓝印花布的长度一般限定在12米以下,由染色师傅用长竹竿将湿布挑上7米高的晾晒架上,最后用踹布石将布滚压平整。

传承保护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获得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保护单位资格。

传承价值

蓝印花布,深沉的蓝与纯静的白,在普通的棉布上组成了多姿多彩、寓意吉象的文样。质朴素雅、含蓄优美之中,饱含着浓郁的乡俗民情。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上流传时间长,普及面广,影响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传承人物

吴元新,男,1960年12月出生。2007年6月,吴元新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南通市申报。项目名称: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王振兴,男,1939年5月出生。2012年12月,王振兴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江苏省南通市申报。项目名称: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保护措施

2013年1月16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在北京命名并颁牌。这是继2011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命名后,又一项国家级非遗保护基地诞生,同时也意味着非遗保护实现了实践创新与理论研究的两轮并进。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吴元新)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

2023年10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该项目评估合格,南通蓝印花布艺术馆获得该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国际影响

2018年7月3日,中国美术学院2018中英9+1时裳交响时尚服装创意设计创作营成员来到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来自英国南安普顿索伦特大学、爱丁堡大学等8所大学的学生们和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的同学一起体验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感受中国非遗的魅力。

重要活动

2017年6月2日上午,由人民日报社政治文化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共同举办的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在座谈会中讲述了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传承。

文化轶事

婚嫁期望

在南通当地在男女双方选定吉日后,男方给女方带去的迎亲礼,如糕、糖、粽等,都要用蓝印花布包好,在拖嫁妆时,把长约丈许的青蓝布拧成绳子,将装上车的箱柜捆紧,这样既可以保护好嫁妆,又能体现出男方的家庭实力,风光体面,青同亲谐音,也象征夫妻婚后亲亲爱爱、幸福一生。结婚当日,新婚床上,会有一床新的蓝印花布和合被,民间流传看这样的传说:洞房初夜,新人睡在蓝印花布和合垫被上,身体上会留下青蓝的花纹,这是一生相亲相爱的象征,因而这新婚用的蓝印花被是不得清洗的,垫被图案一般是和合二仙,被面纹样是麒麟送子等情爱题材,期望早生贵子,和合一生。

祭祀梅、葛二仙

过去南通的染坊都有祭祀梅、葛二仙的传统,奉之为祖师爷。因为染坊的技术关键就是调配染料,染料配比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色牢度的稳定,民间使用的靛蓝在染坊中被认为是最不好把握的,它的配比是要根据气温、湿度及时调整的,如果掌握不好染色时机,布料褪色会很严重。色牢度差是多重因素影响的结果,其中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传统匠人都相信祖师爷能够排除不利因素,保佑染坊缸水调和生意兴隆,所以在染坊中都要供奉染坊的祖师爷梅、葛二仙,开缸时都要祭拜,以求缸水调和。在每年九月初九,染坊都要办酒菜,杀鸡宰羊等来拜祭梅、葛二仙,场面十分热闹。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hueiji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