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生活常识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是什么意思(古代真的有这样的工艺吗)

时间: 2023-09-14 本站作者

按照纯文学的解释是,经过百炼的钢可以变得可以缠绕手指的柔软。这是仅仅是文学的夸张吗?其实还真的不算夸张。在西晋确实就有了这种百炼钢。我国古代的冶铁技术十分先进,很长时间都是领先世界。最先进的技术首先会被应用到军事上。

何意百炼刚,化为绕指柔,是文学夸张还是现实存在?

“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是西晋刘琨的一句诗。按照纯文学的解释是,经过百炼的钢可以变得可以缠绕手指的柔软。

这是仅仅是文学的夸张吗?其实还真的不算夸张。在西晋确实就有了这种百炼钢。

我国古代的冶铁技术十分先进,很长时间都是领先世界。最先进的技术首先会被应用到军事上。因此最先进的冶炼技术当然要用在打造武器上了。但是,最初的冶炼技术还无法打造出理想的武器。

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我国先民最早冶铁的方法是块炼铁。

由于技术限制,温度达不到铁矿石的熔点。只有经过很长时间的还原反应才能得到海绵状的固体铁块。

由于矿石没有熔化,矿石里的杂质不能在还原反应中完全排出,所以冶得的铁块杂质含量较高,而含碳量很低,是硬度低的软铁,再经过锻打成为可以使用的熟铁,但是这种铁还是不适合打造刀剑武器。

好在我国青铜铸造技术很早就十分成熟,能够很好地控制炉温。所以早在春秋时期就掌握了熔化炼铁技术,获得了生铁。

但是生铁含碳量很高,硬度非常高。这种高硬度的生铁非常脆,容易折断或开裂。这和春秋时期的青铜剑特性一样,所以春秋时期的青铜剑都不会太长。显然这种铁也不适合打造刀剑等兵器。

西汉时期,我国又发明了一项新的炼钢技术-炒钢,顾名思义,这是由于在冶炼过程中不断搅拌,类似炒菜一样而得名。

炒钢是把生铁加热成液态或半液态,加入铁矿粉,大力搅动(这就是所谓的“炒”),让粥状生铁脱碳,并去除部分杂质最后成钢。

由于工艺简单,原料易得,生产效率高,所得钢材质量优良,所以炒钢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在炒钢的基础上,将钢材经过反复加热、折叠锻打,在锻打的过程中,杂质进一步被排出,钢的内部成分更加均匀,结构更加细密,这就形成了质优性强的百炼钢。

我国古代有许多宝刀、宝剑都是用这种方法制成的,锋利无比,可以销金断玉。

文献记载,三国时期曹操有“百炼利器”五把;孙权有三把宝刀,其中有一把就名为“百炼”;刘备令蒲元造宝刀五千把,上刻有“七十二炼”的标识。这个七十二炼就是实指。

目前出土的刀剑,有很多也是采用百炼钢的技术制造的:1974年,山东临沂苍山出土过一件铭文为“卅涑”(卅,意为三十;涑是“炼”的通假字)的钢刀。这是经过三十炼的。

1978年,江苏徐州出土了一件“五十涑”的钢剑。

罗振玉也曾经收藏过三件“三十涑”的金马书刀;与我国一衣带水的日本,也出土过几件我国制造的汉魏时期的百炼刀剑。

现藏于国家博物馆的一件环首错金钢刀,就是一件百炼刀剑的精品。

钢刀长79.8厘米,椭圆形环首,上有错金工艺的几何形卷云纹饰,镡部以上、刀身两侧均饰有错金流云纹,间有羽饰,这种纹饰比较罕见。刀脊有错金铭文54字,字下还饰有错金火焰纹及勾连云纹。

这种制式的环首长刀,具有典型的汉代风格,据文献记载、只有诸侯国君以上地位的高级贵族才能佩戴。

整个钢刀尽管锈蚀较重,但错金装饰内容丰富,瑰丽考究,工艺精湛,保存良好。铭文字数为迄今发现的汉代铁刀中最多的一件。

内容也极为重要。铭文标识了这件钢刀的制造年代为“永寿二年”。

永寿是东汉桓帝的年号,这一年是公元156年。最重要的是铭文描述了钢刀的制作工艺为“廿灌百辟”,即经历了20次灌和上百次辟的工序。

灌和辟分别代表什么工艺呢?

灌就是灌钢法。据文献记载,早在东汉末年我国就发明了灌钢法,即在冶炼的过程中选用品质优良的铁矿石,冶炼出上佳的生铁,然后把液态生铁浇注在熟铁上,经过几度熔炼,使铁渗碳成为钢。

在高温下,液态生铁中的碳及硅、锰等成分与熟铁中的氧化物夹杂发生剧烈氧化反应,这样可以去除杂质纯化金属组织,提高钢铁质量。

北朝魏、齐间的冶金家綦毋怀文总结前人经验,冶炼出一种“宿铁刀”,异常锋利,能够一下子斩断铁甲30札。

辟是“襞”,在冶金工艺上就是指折叠锻打钢材。这件钢刀就是经过20次灌钢。

同时再经历上百次的折叠锻炼,是名副其实的“百炼钢”。这种百炼钢的特点就是软却异常锋利。

铭文中还说明了它的制造处-濯龙。濯龙是东汉洛阳城内规模很大的一处宫苑,汉桓帝晚年经常在濯龙宫活动,祭祀老子和佛祖。因此这把刀应该是专门为皇帝制造使用的。

铭文里面还记载了这件刀不同工艺的制造者、主造者和监造官。所以说它的质量应该能代表当时的最高水平。

这件钢刀价值非凡,创下了几个之最:它是灌钢法最早的实物证据,它的铭文是迄今我国发现的同类刀剑中字数最多的,它的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是最高的。

这件工艺奇巧的错金钢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和科技含量。知道今天还有很多谜团待我们去解开。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hueiji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