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旅游攻略

印度齐沃纳印度柯棣华(印度 齐奥纳)

时间: 2023-07-09 本站作者

印度八路被称“黑妈妈”,放弃去英国留学支援中国抗日,这人是谁?

1942年12月9日凌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一名来自印度的大夫在八路军抗日前线、河北唐县牺牲,死因是癫痫症发作。这位国际主义战士死后,领袖亲笔写信给柯棣华的家人,信中写道:“我亲眼看到,您的兄弟怀着自愿的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从死亡中拯救了我们不少的伤病员……他那种克服艰难困苦的勇气,将永远留在我的脑海里。您的兄弟将永远活在中国革命人民的心中。”

年仅32岁的他就这么走了,留下了他的新婚不到一年的妻子和刚刚107天小儿子。

4年前,这位出身于印度普通职工家庭的医生毅然决然的抛弃了去英国留学的宝贵机会,响应尼赫鲁总理的号召申请援华抗日。临行前,他对妈妈说:“妈妈,现在有很多姐妹正在遭受侵略者的凌辱,为了更多的母亲和姐妹,我才和您分离,到遥远的中国去。”

他就是柯棣华,一位和白求恩大夫一样高尚、纯粹、有道德,一样脱离了低级趣味,一样有益于人民的人。

1938年9月17日,一艘来自印度的轮船抵达广州码头。宋庆龄、何香凝和数千名中国市民热情欢迎这批来自印度的援华国际医疗队。28岁的柯棣华就在此列。

国民政府上下虽有抗战之志,但行事腐败封建,柯棣华深感失望,在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中,他接触到了八路军领导的抗日力量,在一番了解之后,他真正认识到了八路军的魅力所在,于是不顾国民政府的拦截反对,和4名印度医生一起前往延安。柯棣华此时接到了自己父亲的噩耗,但他为了中国革命却强忍悲痛不愿回国守孝。

左起:木克华、卓克华、爱德华、巴苏华

这5名印度大夫分别是木克华、卓克华、爱德华、巴苏华、柯棣华,5位大哥把自己的姓氏后面加了个华,成了他们的中文名,因为皮肤黝黑,柯棣华有了个“喜人”的外号:黑妈妈。

他深受白求恩大夫事迹的感动,和他一样坚持把手术室设在距离前线一公里的地方,曾13天治疗伤员800多名,连续三昼夜不休息。八路军战士担心柯棣华的生命安全,硬是要把柯棣华拉下前线,柯棣华动怒道:“假如不能和你们同生共死,我就不配在八路军里工作!”

柯棣华为白求恩之墓献上花圈

百团大战后,由于出色的医疗水平和坚定的革命精神,柯棣华被任命为第一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时年31岁。在就职大会上,他用流利的汉语说:“我绝不玷污白求恩的名字,我要像他那样,献身于你们和我们的,也属于全人类的反法西斯事业!”

这个男人,说到真的做到。在担任院长期间,他接过了白求恩大夫的责任,积极培养我军医疗专业人士。

两份工作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他不得不牺牲自己个人的休息时间,导致他数次在行军路上摔倒,因此八路军战士亲切地称这位印度大哥叫做:“黑妈妈”。“黑妈妈”这个看似滑稽的昵称也代表了我们中国人民对柯棣华的喜爱。

也正是柯棣华这样的奉献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一位中国姑娘:卫生学校教员郭庆兰。1941年11月25日,柯棣华和郭庆兰喜结连理,1年后他们的儿子出生了,聂荣臻司令员亲自给这个孩子取名为“柯印华”,象征着中印两国的国际友谊。

数年的劳累生活迅速击垮了这位医生的身体,癫痫病越发越严重。组织和他的妻子经常劝他离职休养,甚至聂荣臻司令都出来劝他。但柯棣华就算是因痛苦咬破了舌头,仍然要在手术台上为伤病员进行手术。

1941年12月8日,在为十几位重伤病院昨晚手术之后,回到家的他一头栽倒在炕前,从此再也没有醒过来,留下了新婚刚满一年的妻子和仅107天的小儿子。

25年后,柯印华在四医大附属医院,因医护人员失职不治身亡,聂荣臻大怒:“孩子本来没大事,吃点消炎药就好了,你们怎么搞的?真是乱弹琴!”

得知柯印华不治身亡的消息,巴苏华感慨万分:“中印友谊的桥梁断了,谁还能架起来这座桥呀?”此时是中国对印度自卫反击战发生后的第五年,中印关系跌至冰点。

所以,谁来建起来呢?当然是我们。

近来,由国外留学生和中美贸易战导致的中国人和外国人之间的摩擦越来越大。

偏激思维、一刀切的言论遍布整个网络。

我们固然要承认,在我们融入世界、世界接纳中国的途中产生了一些不愉快甚至是令人愤怒的事情,我们一方面要予以谴责,另一方面更不能将国际友人对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所作出的贡献一概否定。

像柯棣华这样的国际主义战士有很多很多,他们同样被牢记在中国人民心中。

辩证的否定观,这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下的中国人应有的思辨观,您说是吗?

柯棣华是谁?

柯棣华,印度人,著名医生,国际主义战士。1910年出生于印度孟买,1938年随同印度援华医疗队到中国协助抗日,先后在延安和华北抗日根据地服务,任八路军医院外科主治医生、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1942年12月9日凌晨,柯棣华因癫痫病发作在河北唐县逝世,年仅三十二岁。

1938年6月,白求恩在山西五台县松岩口军区后方医院讲授输血技术。“输血”在当时是一个比较新鲜的技术,中国在大城市只有少数几家医院才能开展。在野战医疗条件下输血,是人们连想也不敢想的事情。白求恩首先详细讲述了采血操作、标准血型制作、血型鉴定、配血试验、储存、运输、保管等基本知识,接着推来一名胸部外伤的患者,32岁的卫生部部长叶青山第一个献了血。

验过血型,白求恩让叶青山和病人头脚相反躺在床上,拿出简易输血器。白求恩把阀门通向叶部长,抽拉针栓,殷红的鲜血便流入注射器,再转动阀门,血液便流入患者体内。大家热烈鼓掌,战地输血在中国军队野战外科史上第一次取得成功。第二个病人推来了,白求恩主动躺在了病人的身旁不容置否说:“我是O型血,抽我的。”白求恩因此被群众称赞为“群众血库”。

[img]

抗战英烈柯棣华:被誉为“又一个白求恩”的医生

柯棣华是 *** 盛赞的国际主义精神的代表。他是印度人,却是中国 *** 党员。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柯棣华毅然来到八路军中,把壮丽年华乃至生命都献给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

柯棣华,原名德瓦卡纳思·桑塔拉姆·柯棣尼斯,1910年出生于印度孟买省的一个小镇。柯棣是他的姓,到中国后为了表示在这里奋斗的决心,又在姓后面加了一个“华”字。

印度人民的苦难和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使柯棣华自小养成了积极追求真理、勇于反抗不合理压迫的坚强性格。1936年,他从医学院毕业留校当助教。1937年,中国抗战的消息传来,印度国大党决定派一支小型医疗队到中国去,表示印度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此时,正在准备报考英国皇家医学会的柯棣华毅然决定参加医疗队。

1938年9月柯棣华等5人援华医疗队来到了中国。起初到 *** 军医院中工作并受到款待,但他们却对 *** 百般丑化的 *** 产生了向往,冲破阻碍于1939年2月抵达延安,随后到八路军总院工作。同年秋,他们提出追随白求恩的足迹去前线。 *** 亲自批准并勉励他们学习政治。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并经历了突破封锁线的战斗,他们到达了晋东南太行山区的八路军总部。

柯棣华在前线的八路军部队中,忘我工作的同时也深受环境感染。他曾说:“我虽然没有上过抗大,但这一次也算是参加了一所新型的战斗大学了。”1940年3月,柯棣华又进入晋察冀边区,随部队转战数千里,途中亲自参加了一次伏击日寇列车的战斗。在百团大战期间,柯棣华到距火线仅一二里处设立了救护所。1941年1月,他担任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

当时,面对日寇频繁的“扫荡”,柯棣华和同志们不得不一次次放弃建立起来的医院和学校,打着背包在山林中同敌军游击周旋。当时,他通过认真学习,不但能用汉语对话,还可以阅读中文报纸杂志,认定中国革命代表了人类追求光明的希望。1941年11月,柯棣华与卫生学校教员郭庆兰结婚。翌年,他们生了一子,军区聂荣臻司令员亲自为其取名为“印华”。通过斗争实践和对革命理论的学习,他提出入党的要求。在1942年7月7日抗战五周年纪念日,这位印度医生站在党旗下庄严宣誓―――“我自愿加入中国 *** ”。

1942年夏,柯棣华的癫痫病发作。聂荣臻鉴于敌后医疗条件太差,劝他去延安或回国治病,他却不顾危险留下工作。同年12月,他写讲义时突然发病,不幸逝世,年仅32岁。 *** 主席为柯棣华写了挽词:“……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新中国成立后,柯棣华的墓被迁入华北军区烈士陵园。1976年,河北省石家庄市建立了柯棣华纪念馆。

抗日战争时期,有两位著名的外国医生

是柯棣华和白求恩。

柯棣华,印度人,著名医生,国际主义战士。1910年出生于印度孟买,1938年随同印度援华医疗队到中国协助抗日。

先后在延安和华北抗日根据地服务,任八路军医院外科主治医生、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201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白求恩,全名诺尔曼·白求恩(Norman Bethune,1890年3月3日—1939年11月12日),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师。1890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格雷文赫斯特镇,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8年来到中国参与抗日革命,1939年因病逝世。

他在中国工作的一年半时间里为中国抗日革命呕心沥血,毛泽东称其为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扩展资料:

白求恩革命生涯

1935年11月,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6年,冬志愿去西班牙参加反法西斯斗争。1937年12月,前往纽约向国际援华委员会报名,并主动请求组建一个医疗队到中国北部和游击队一同工作。

1938年3月31日,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中国延安。毛泽东亲切接见了白求恩一行。1938年8月,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卫生顾问 。

1938年11月至1939年2月,率医疗队到山西雁北和冀中前线进行战地救治,4个月里,行程750千米,做手术 300余次,建立手术室和包扎所13处,救治大批伤员。

1938年7月初,回到冀西山地参加军区卫生机关的组织领导工作。创办卫生学校,培养了大批医务干部;编写了多种战地医疗教材。

柯棣华革命生涯

二战爆发后,他没有去英国上学,参加了巴苏大夫领导的一个五人援华医疗队,于1938年到中国,为国民革命军救助伤员,他感觉国军并没有全力抵抗日本侵略军。

于是在1939年2月前往延安,参加了八路军医疗队,在晋察冀边区全力抢救和日本军队作战的伤员,并以自己的身体试验治疗当时在边区流行的传染病。

1941年接替牺牲的白求恩大夫,成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院长。1941年他和卫生学校的教员郭庆兰结婚,婚后生有一子,由当时晋察冀边区司令聂荣臻起名为柯印华。柯棣华于1942年7月7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由于癫痫病发作,在前线逝世,年仅32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柯棣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求恩

柯棣华的人物评价

毛主席评价

柯棣华是毛泽东盛赞的国际主义精神的代表。他是印度人,却是中国共产党党员。在抗日烽火中,柯棣华来到八路军中,把壮丽的青春年华乃至生命都献给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1942年的冬天,12月9日,白求恩式的国际主义战士柯棣华大夫,在华北抗日根据地逝世了。

他象一颗明亮的星,殒落在中国大地上。伟大领袖毛主席当时对柯棣华的逝世寄托无限哀思,给柯棣华以高度评价。在延安各界举行的追悼会上,毛主席送了亲笔挽词:“印度友人柯棣华大夫远道来华,援助抗日,在延安华北工作五年之久,医治伤员,积劳病逝,全军失一臂助,民族失一友人。柯棣华大夫的国际主义精神,是我们永远不应该忘记的。”

朱德评价

根据地的广大军民为柯棣华的逝世无限悲恸。朱德同志为柯棣华的陵墓题词:“生长在恒河之滨,斗争在晋察冀,国际主义医士之光,辉耀着中印两大民族。”各根据地的广大医务工作者,掀起了一个“学习柯棣华作风”的运动……

柯棣华——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的,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鞠躬尽瘁的国际友人。

他的陵墓塑像,也同白求恩陵墓塑像一同并立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供后人永世瞻仰。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hueiji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