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地方特产

甘肃民俗习俗?(甘肃农村饮食做法?)

时间: 2023-06-28 本站作者

1. 甘肃民俗习俗?

 在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民俗文化始终占据着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地大物博,每个地区的生活习惯、饮食、服饰、节庆、信仰等都会有所不同。甘肃是个历史悠久的省份,自古以来,人们特殊的风俗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甘肃文化,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吧。

  一、甘肃岁时习俗

  除夕

  俗称“年关”,腊刀三十(有的年份是二十九),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是日午后,家家户户打扫庭院,整理室内外环境,接着贴春联、门神、半帘子,挂黄钱,焚香祭祖,燃放鞭炮,表示除旧。晚上,家家吃青粉烩菜,叫“装仓”,表示全家团聚,人寿年丰。全家老幼饱食后,还要剩厂一些,意在“生活富裕,年年有余”。是夜,全家人彻底不眠,叫“熬年”或“守岁”。小辈给长辈磕头辞岁,长辈要给小辈发“福钱”,也叫“压岁钱”。

  清明节

  清明是农历时令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日扫墓祭祖,谓之“春祭”。武威城乡习俗,凡有坟莹者,须于清明前一、二天到坟上供祭品、烧纸钱、添土;无坟茎的在清明前一日夜间,到郊外或于自家门前、街道巷口烧纸钱。禁忌在清明节当日上坟、烧纸。传说当日烧的纸钱就成铁钱,死者不能用。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也称端阳节。是日清晨,家家户户门头插柳枝,有为屈原招魂和避瘟疫之意。小孩手腕系五色棉线或丝线绳,身佩香囊荷包,并在口、鼻、耳边涂抹雄黄酒,相传这样可以避五毒(即蛇、蝎、壁虎、蟾蜍、蜈蚣)。武威有“五月端午穿出来”的说法,男女青少年身着时兴的夏装,尽情游玩。青年妇女讲究绣香草荷包,缀上流苏,赠送亲友。

  旧时,未出嫁的姑娘将荷包带在衣襟或系在发辫上,诱人摘取,如不被人摘去,便会自惭貌丑。是日,家家吃粽子或油饼子卷糕,亲友间相互馈送。下午,城乡居民成群结伴,游览寺庙,旧时游海子,现在海水干涸,庙宇也毁于地震,改游文庙、古钟楼、雷台、海藏公园、西郊公园等。小孩到野外攀树折枝,编制柳帽,以预防暑气。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是日城乡居民家家蒸月饼,以示全家团圆。武威人的月饼是发面蒸的,如倒覆的脸盆大,种类繁多,有分层月饼、拧丝月饼、对瓣月饼、桂香俱全,食之爽口。有“八月十五端出来”的俗语,意思是八月已经秋收,食物丰盛。亲友之间,互赠月饼,有攀比之意。

  八月十五晚上,蛟洁的朗月冉冉升起,家家在院内,摆设香案,供上月饼及瓜果等祭品,点蜡燃香,全家围坐赏月。少许,由主妇切开月饼和西瓜;全家食瓜果、月饼,谈笑风生,颇有情趣。相传祭月神供的西瓜,须剜成锯齿形的两个瓣,如家中有孕妇,可数瓜牙数预测男女,奇数生男,偶数生女。

  二、金锁、银锁、拴锁锁

  张掖民间在过去有拴锁锁的习俗。“拴锁锁”是给孩子“过满月”,请干大(即拜干爹),或给小伙子、姑娘订婚时举行的一种仪式。 孩子呱呱坠地的第29天,须要“过满月”。这天凡是来过满月的亲戚邻里,一进屋门,首先要给孩子拴个“长命富贵”的锁,以示祝福。

  待“宝贝蛋”能跑会跳后,父母又要请三个不同姓氏、品行端正的人给孩子当干大(即干爹),说是能镇邪驱恶、逞凶化吉。父母给孩子寻好“干大”后,择一良日,备好酒席,亲自登门请“干大”们届时光临。这一天吃饭之前,三个“干大”须将各自揣在怀里的“锁锁”掏将出来,一一挂于干儿脖上。

  娃娃长大后,说下了媳妇,完婚前须先订婚,订婚又要挂锁锁。这天姑娘羞羞答答地在亲戚的陪伴下,早早来到小伙子家,万事就绪,宾主款款落席,一张大红的八仙桌上,双方的长辈笑呵呵地给孩子和姑娘互挂锁锁,锁锁一挂,这小伙子和姑娘就算被拴住在了一起,两家正式成为亲家。 不论是过满月,请干大,还是订婚所用锁锁,都是同样的东西,旧时,有钱人家专请银匠定制金锁或者银锁,穷家不是铜锁,就是串一串铜钱顶替。

  三、陇东皮影

  陇东皮影又叫灯影子、牛皮娃娃,它是舞台演出的用具,同时也是一种民间工艺品。旧时,陇东皮影戏是以食用的清油(植物油)为燃料的灯光照射牛皮做成的人物剪影为傀儡的一种民间影子戏。白天有太阳的时候也可演出,称为热影子戏。

  皮影戏起源很早,按陇东的民间传说,秦始皇的儿子胡亥生下来的时候,整天啼哭不止,但有一天,他看到窗子上照射的人影表演便不再哭了,但人影一离开窗子,他又啼哭起来。于是秦始皇命人雕刻出表演人的形状,不断地表演下去,胡亥不哭了,影戏也由此出现了。

  北宋时,影戏演出已较为普遍。 《都城纪胜》说:“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镇守庆阳,当时艺人以演皮影戏犒劳将士。清末甘肃大将董福祥曾把环县皮影戏班带到京城为慈禧庆贺寿诞。

  四、康宁塞外农家风情

  康宁村隶属于张掖市小满乡,全村地势比较平坦,由南向北逐渐延伸,水源充足,属于大满灌区,耕地肥沃,主产小麦、玉米、少量糜谷、洋芋、豆类,经济作物有胡麻、苹果、葵花等。

  康宁村由于历年来重视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种植梨树,使得全村人均年收入一直处在全区各乡村之冠,是个名符其实的“小康村”。张掖1992——1993年两届梨花节都在这个村举行,白花的梨花一望无际,令游客赞叹不已,流连忘返。

2. 甘肃农村饮食做法?

材料

全麦粉150克,玉米面50克,鸡蛋一个,牛奶50克,盐3克,葱末5克

做法

1,全麦粉和玉米面放在一个容器中

2,倒入鸡蛋,牛奶,盐和葱末

3,揉成一个面团

4,盖上湿布醒10分钟

5,擀成面片

6,用模具压出一个花形

7,全部压出花形后

8,用一个平底锅,刷上少许油,煎熟即可.

3. 兰州民族融合的饮食文化?

兰州是多民族聚居的城市,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居民的多样性等,共同创造了兰州独具特色的饮食民俗和文化。只有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饮食品牌,才能促进兰州城市消费和饮食文化取得进步。

  兰州饮食文化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风格独特,淳厚悠长,自成特色。兰州特色饮食民俗品种繁多,内涵丰富,有清汤牛肉面、酿皮子、浆水面、灰豆子、热冬果等。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兰州特色饮食文化离不开兰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兰州市大部分地区位于甘肃黄土高原西北部,地处黄河上游,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兰州人自古以来就注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有山泉溪流的地方,就开渠自流灌溉,并设置水磨加工粮食。千百年来,经过兰州人的吃苦耐劳、因地制宜和扬长避短,将干旱地区的兰州,建成为著名的“瓜果之城”。

  说到兰州饮食文化,大家都会不约而同的想到兰州牛肉拉面。拉面是兰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美食,拥有悠久的历史,如今,在全国各地,几乎都有兰州牛肉拉面的餐馆。看着一个面团在拉面师傅手中慢慢变成细长的面条,不由得为之惊叹,其实无论从选材到加配料再到拉面,整个过程都有一定的技巧。兰州拉面的面条劲道,面汤鲜美,在面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兰州美食中的经典。兰州社会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兰州社会文化的传统技艺和舞蹈影响一代代兰州古人的生活。而饮食文化,兰州的文化名片这些对现代兰州人及中国人生活都有影响深远,是兰州值得骄傲的文化。

4. 甘肃滩羊为什么好吃?

甘肃滩羊因其独特的环境和饲养方式,被认为是高质量的美味羊肉。以下是一些可能使甘肃滩羊好吃并富含营养的原因:

1. 地理环境:甘肃滩羊生长在海拔较高、气候寒冷且干燥的甘肃草原地区。这种草原环境拥有丰富的天然草本植物,提供了优质的饲料,使得滩羊的肉质更加紧实、弹嫩。

2. 饲养方式:甘肃滩羊通常以天然草食为主食,并且放养自由。这样的饲养方式使得滩羊能够摄入更多新鲜、天然的植物营养,如维生素和矿物质,进而提高了其肉质的口感和营养价值。

3. 脂肪含量:相比其他品种的羊肉,甘肃滩羊的脂肪含量较低。它们多数时间在户外活动,消耗了更多能量,并产生了较少脂肪。这使得滩羊的肉质更为瘦肉,有利于健康饮食。

营养价值方面,甘肃滩羊提供多种重要营养物质,包括:

1. 蛋白质:滩羊肉是富含优质蛋白质的良好来源。蛋白质对于身体的生长、修复和维持组织功能至关重要。

2. 维生素:滩羊肉富含多种维生素,例如B族维生素(如维生素B12、烟酸和核黄素)和维生素D。这些维生素有助于血液形成、神经功能和骨骼健康。

3. 矿物质:甘肃滩羊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如铁、锌和硒。这些矿物质对于血红蛋白合成、免疫系统支持和抗氧化作用至关重要。

在享用甘肃滩羊时,您可以通过选择低脂部位的肉块来控制脂肪摄入量。此外,合理搭配其他蔬菜和谷物,将其作为均衡饮食的一部分,以确保获得全面的营养。

5. 兰州不吃什么?

兰州人的饮食习惯和北方人基本一致。喜欢吃面食,牛肉面,臊子面,榨酱面,油泼面,饺子,包子,馒头,花卷,大饼。

兰州人还喜欢吃将水面。但兰州人不吃狗肉,鸟肉。其它牛,羊,鸡,鸦,猪都吃。就是不吃狗肉,所以兰州的流浪狗特别多,而且还经常有人给带吃的。

6. 甘肃人吃大米吗?

会的,甘肃陇南有个地方叫 游龙川哪里山青水秀,盛产优质水稻是鱼米之乡。清王朝康熙黄帝来到这里看到金黄色的稻穗后,想要检验一下大米的质量,于是老百姓用手一粒粒剥出晶莹剔透的大米粒,给黄帝篜了一碗米饭刚上饭桌就闻到米饭的清香,黄帝尝了一口赞不绝口。于是,称徽县为陇上小江南,提笔写下《贡米之乡》,你知道了吗?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hueiji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