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云能预测地震吗(地震云准不准)
地震云没有科学依据。
目前并没有发现地震和云之间有联系的理论和依据。大家利用云来预测地震是否发生非常不科学。像地震这类地壳汪段运动对大气环流是否有某种潜在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和论证,即便有影响也比较细微,在做天气预报时这种影响是忽略不计的。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衫昌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或陵扒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地震局工作人员回知脊搏应媒体称,“地震云”不能作为地野腔震的依据,也没有统一的科学研究证明地震搭祥云可以指向地震预报。
[img]地震云,是一种被误传为可以提前预测地震的云,目前尚无准确定义,也不被气象专业或地质专业所认可,主要在中国和日本民间流传。
中外科学界、地震局和气象局等机构曾多次对此进行辟谣,强调没有有效证据表明云可以用于预测地震。
尽管通过观察地震云来猜测地震,是一个不花本钱、简单有效的方法,但也有其偶然性和局限性,并受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所谓地震云,就是在天空出现的一条很长的带氏野状云,它与喷气式飞机在空 中拉出的尾气非常相似。
假如空中出现很长的带状地震云,则表明近期内将会 有地震发生,地震的方位与带状云垂直。
也就是说:假如地震云是东西走向, 那地震发生地点就处在南北方位;假如地震云是南北走向,那地震发生地点就 是处在东西方位。
至于地震究尽是发生在南北(或东西)的哪一个方位?这就要通 过对地震云的外形来进行判定了。
尽管人们观察到的地震云在空中拉成一条近似的直线,但仔细观察还是有一定的弯曲度的,往往地震的方位就是地震云弯 曲的方向,比如:地震云稍微朝南弯曲,表明地震将会在南方发生的可能性较 大;地震云稍微朝北弯曲,表明地震将会在北方发生的可能性较大。
地震云的 弯曲较明显,表明地震发生地与观察点的间隔较近(约1000 公里左右);
反之, 地震云的弯曲不明显(几乎是一条直线),表明地震发生地与观察点的间隔较远 (1500 公里以上到2000 公里)。
地震的震级如何判定?这就要看带状云的粗细和浓度了,如带状云较粗、浓 度又深,表明地震的震级较高;反之悄核袜,带状云较细、浓度很浅,则表明地震的 震级较低。具体判定震级的大小,全凭个人经验,这里不太好具体描述。地震 发生的时间,通常是在看到地震云后的七天左右,根据本人经验第六天发生地 震的可能性更大。
既然说地震云很像是喷气式飞机的尾气外形,那么又如何来对这两者进行 识别呢?根据本人经验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加以区分:一是地震云在形成过程中是 两头一样由细变粗,而飞机尾气开始是一头粗一头细,并且细的一头能看到飞 机银白色的小点向前延伸;二是在没有看到形成过程的情况下,可以从其形态 进行判定,地震云一般是呈现丝带状,而喷气式飞机的尾气一般是呈现鱼鳞状。 对地震云产生机理的个人见解: 地震发生前,在地质岩层结构形变的巨大应力作用下,产生一个强大的静 电场,这个静电场会使大气层形成一个以震中为圆心,数千公里为半径的带状 巨大圆环。实在,人们观察到横过天空的线状地震云,只不过是这个带状巨大 圆环上的一段孤线而已。地震的震级越高,其形成的带状巨大圆环的半径越大; 反之地震的震级越低,其形成的带状巨大圆环半径越小。
震级太低就难以形成 带状圆环了,一般来说,能够形成带状巨大圆环的地震,其半径通常不会短于 1000 公里。实在,受种种气象条件的限制,地震云难以形成完整的带状圆环, 更是不可能被完整地观察到。由于这个圆环实在太大,从地面上只能看到其中 的一部分。
从理论上讲只有太空中的宇航员,才有可能完整地观察到这个大圆 环;而实际上从太空中也是观察不到的,
一是由于带状云环太细,达不到人的 视觉要求;
二是从太空向下看,云环很轻易被掩盖在地面背景中;
三是由于这 个地震云的巨型圆环太大,各地的气象条件又不相同,比如:风向、风速、云 雾,阴雨、黑夜等,都会破坏、遮挡或掩盖这个大圆环的完整性。
再说启激地震云 形成过程的时间很短,前后仅三四十分钟到一个小时左右,假如当地风力较强 还维持不到二十分钟。
所以地震云能够被有心人观察到,纯属多种条件下的偶 然偶合。
8月8日上午西安、郑州等地网友纷纷在朋友圈晒出所谓“地震云”,并在九寨沟地震发生后“后知后觉”。但实际上地震云并不存在,也没有什么云能预报地震。
四川省地震局8月4日援引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李汀的研究表示,“地震云学说”从未被主流科学界昌闷所接纳,地质或气象方面的专业人士都曾或委婉或直接地加以反驳。中国气象局也曾表示:没有充分的事实证明地震与天气二者之间有内在关联性,也没有证据可以通过卫星云图来预测地震发生。
“地震云”的说法在民间始终存在,但是,“地震云学说”从未被主流科学界所接纳,地质或气象方面的专业人士都曾或委婉或直接地加以反驳。
地震云理论”能在民间收获信任,也源于大众的心理需求。当人们遭遇诸如地震这样的重大灾难后,往往会反复回忆起纯迅罩事件发生前的各种细节,并倾向于认为这些细节是“罕见和异常”的。其实这些“罕见和异常”经常发生,只不过平时人们不会去特意观察和记忆罢了。这被称为心理聚焦效应。
非常时期,四川日报官方微博8日晚在九寨沟地震后呼吁网友不信谣,不传谣,不要造成不必要的人心惶惶,也不要给分秒必争的救援行动带来不便影响,千万不要让谣言的次生灾害带来更大做闹伤害。
我国清代康熙二年(1663年)曾出了一本《隆德县志》,书中第一次提到了地震和云彩的关系。作者在这本书中对地震前兆进行了总结,其中有一条就讲了地震云的问题,书中写道:“天晴日暖,碧空晴净,忽见黑云如缕,宛如长蛇,横亘无际,久而不散,势必地震。”当然限于当时科学技术水平,人们对该书的记载未能予以注意。
在日本,也曾经有人见到过地震云。这个人不是专业地震工作者,而是曾任过日本奈良市市长的键田忠三郎。利用地震云来预报地震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由神基于这种方法观察方便,无需任何设备,所以不仅受到专业地震工作者的重视,一些业余爱好者也都跃跃欲试,想验证一下这种方法的正确程度。
作为一种新的方法,键田忠三郎也遇到了挑战。日本有一个“地震预报联络委员会东海地区判断会”,是日本地震预报的最高权威机关,该会的专家认为这种方法只能在社会上引起混乱,没有任何科学价值。东京大学教授荻原尊礼认为,这种方法中讲的地震云纯属巧合。连日本气象厅主管地震问题的专家也说键田忠三郎统计的地震,有的远离日本本土,有的发生在海底数百千米深的地方,其前兆不可能在日本本土上空的大气层中有反映。
地震云是出现于天空的云彩,为什么有的人能从普通的云彩里发现与地震有关的地震云?什么形状的云彩与地震有关呢?
我国古代除了《隆德县志》以外,清人王士祯在其所著的《池北偶谈·卷下》中“地震”一节里,谈到1668年7月25日山东郯城8。5级地震时,记有:“淮北沭阳人,白日见一龙腾起,金鳞灿然,时方睛明,无云无气。”这里说的龙,看来也是《隆德县志》中“黑云如缕,宛如长蛇”的长蛇状带状云,阳光一照,便显得金光灿烂。我国古代的许多县志和史书都有这样的记载。
我国地震研究工作者发现,地震云颜色复杂,多呈复合色,一般有铁灰、橘黄、橙红等。地震云多出现在凌晨或傍晚,分布方向与震中垂直,有的人根据这个规律曾经成功地预报了地震的震中位置。我国地震学者吕大炯汇总了一定范围内的地震云,并制成了地震云分布图,在这张分布图上,他确定了地震云垂线交汇点的地面投影位置,并认定这里是地震可能发生的地带。20世纪70年代我国地震研究的实践证实了吕大炯的推测。吕大炯还认为,这种地震云在时间上既可以和近期地震相对应,也可以和远期地震活动相对应。在空间上,既可以和近距离的地震相对应,也可以和远距离的地震相对应。例如太平洋彼岸的墨西哥8级地震和西半球的亚速尔群岛地震,都影响到了北京地区的大气层,有人在几天以前就观察到了云彩的异常变化。
除了常见的条带状地震云外,还有一种地震云呈辐射状。这种云从某一点向外呈指条状辐射,它主要出现在早晨和傍晚,由于霞光的关系可以有不同的颜色,云的辐射中心多位于震中的上空,因此从邻近地区常常看不到它的全貌,而只看到几条向中心汇聚的指条状云。这种地震云可能主要与近距离的地震有关。
还有一种云,地震学家给它取名为肋骨状云。这种云像是一些排列整齐的肋骨,沿同一方向呈游哗谨宽带状分布。它可能是长蛇状云的“宽化”,很可能是由于同时来自大致相同方向的两次地震共同激发的结果。
1923年,日本又发现了一种更奇怪的地震芦森云,东京人称它为“妖云”。
当年的8月,在日本西南部的石垣岛和冲绳岛之间,出现了越来越低的低气压。3天之后形成台风,移向九州西南部。与此同时名古屋市也出现低气压,到8月31日,这种低气压形成的大风猛扫江之岛一带,这时,天空出现奇怪的红色,太阳也好像比平时大了一倍。9月1日早晨,大风刮到了东京北部。上午10时,东京上空出现形状特殊的浓云。云体肥大,很像在风中摇曳的鸡冠花。接着是急促的狂风暴雨,云量增加,风速进一步增大。后来,当风突然转向时,东京发生了8。3级大地震。几乎毁灭了东京,波及横滨及周围许多城镇。于是这种带有不祥征兆的云,又被称为“妖云”。
然而,妖云是地震云吗?目前还没有太多的实例对它进行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