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是最不西北的地方[陇南旅游景点大全]
一座让人留念的城市,既要有时代的高度、历史的深度,更要有人性的温度。陇南就是这样一座城市,她带来了温暖印象和诗意美好……
一路我们穿越大山河川,沿着蜿蜒的山间小路盘旋而上,两边是繁茂的原始森林,路边点缀着不知名的野花,不远处人工开垦的茶园,都镶嵌在绿水青山中,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陇南作为甘肃省唯一属于长江水系并拥有亚热带气候的地区,被誉为“陇上江南”,是甘肃最不西北的地方。
说起甘肃,很多人就会想到黄天厚土、戈壁千里, 一派“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的景象。而甘肃陇南,山高水长鸟语花香、清泉流水响叮当……
她的的诗意,写在陇南的每一寸土地上。
为什么是陇上江南
人们说:“早知有陇南,何必下江南。”这并不夸大,虽然没有江南的温婉,但这里高山、丘陵、峡谷一样不差。而秦岭和岷山刚好在这里交会,长江和黄河也恰巧在这里缠绵,大自然在陇南洒下神奇和秀美。
陇南是人文始祖伏羲诞生仇池、文明肇启,秦人先祖牧马西垂、一统华夏;哈达铺一张报纸作出了“到陕北去”的战略决策,两当兵变打响了甘肃武装革命的第一枪;花椒、核桃、油橄榄、中药材、食用菌等纯天然、原生态、无污染的农特产品不仅诱惑着人们的“舌尖”,更稳稳地鼓起了民众的“钱袋子”;森林覆盖率比全国平均高11个百分点,大熊猫、金丝猴等“国宝”级动植物在这里繁衍生息。陇南境内还拥有1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如成县西狭颂、宕昌官鹅沟、康县阳坝、文县天池让甘肃印象增添了绿色生态韵律。
宕昌官鹅沟,仿佛是这种层次感的化身。
官鹅沟,沟紧靠县城,全长32公里,总面积约17637公顷,森林覆盖率为75.1%,沟内前14公里为13个色彩斑斓的湖泊,后18公里为松柏茂密的原始森林,有9道高耸入云的险峻峡谷,有11处从山顶或半山悬崖上直泻而小的大小瀑布,有60余处令人赞叹的景点,最深处为高山草甸和终年不化的雪山。
文县天池
所有人都知道吉林长白山有天池,新疆天山有天池,可是少有人知道陇南文县天池。鲜有人知,所以游人稀少,这里的风景未被过度开发,一片原生态。商业化程度很低,值得探索一番。
文县天池水深最深达九十七米,从边上看倒没有那么深,就像一条大河一般,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因为海拔高,所以气候凉爽舒适,这里就像美国黄石公园一样,五颜六色的水,美极了。
多在南方大放光彩的喀斯特地貌,在陇南这座“地质博物馆”,同样位列一席。从洞内纪游题字来看,万像洞早在1000多年以前,就已经吸引游客。
清代武都人贾廷管的《万象仙洞》最有代表性,他在诗中赞曰:“不是人世间,包罗万象天。卧龙何日起?玉柱几时悬?谁凿鸿蒙窍,空留丹灶烟?洞深苔不滑,何处遇神仙?” 我们热忱欢迎全国各地有识之士、有勇之士到万象洞来考察、探险。
山高水长。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周武王伐纣,“诸侯兵会者四千乘”,其中有蜀国参加。从此时算起,古蜀道的出现至少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诗人李白在他的名作《蜀道难》里,开篇就感叹道:噫吁嚱"深山碧玉"的河水上悠闲自得的渔夫。这一切,仿佛都远离大西北的印象,留下的几乎都是江南的美景。
“秦”从何处来?
陇南距今7000多年前即有人类活动,陇南是秦人的发祥地,又是中国古代西部民族氐人和羌人活动的核心地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陇南既是各种政治军事力量激烈争夺的战场,又是中原中央政权与西北少数民族接触交往的前哨阵地,攻伐消长与民族交往,构成陇南社会历史的重要内容。氐族、羌族、汉族及先后进入陇南的其他各民族,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共同创造了陇南灿烂的古代文化
西和仇池山,则汇聚了诸多神秘传说:华夏人文始祖伏羲诞生地,刑天和轩辕黄帝决战地“常羊之山”,据称都在此处。赵逵夫教授认为,之所以把"常羊之山"认定为仇池山,主要基于三种理由,可以基本确定常羊山就是仇池山。
西汉水
曾将一对秦人情侣分隔两岸
相思之情化作千古名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当河流冲出大山,在河谷两侧以及山峦的平缓处滋养出茂盛的牧草,秦人在这里可以饲养出良马,良马又可以装备出一支强大的军队,再加上秦人长期与西戎争战,逐渐形成比中原地区战斗力更强的武装力量。另一方面,陇南山地还盛产食盐,作为当时最重要的经济资源,食盐可以为秦国提供极大的财富,正是依靠陇南山地的哺育,秦人在其后的600余年间,逐渐扩大领地,直至扫灭六合,建立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王朝秦。因此,秦人崛起于中国西部的关陇一带是毫无疑问的。
三国时期,武都郡是魏、蜀两国的边界。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攻取了曹操军的汉中郡,阻断了武都与雍州的联系,于是曹操弃武都郡,迁治至右扶风小槐里。此后,魏、蜀两国于武都展开多次大战,最著名的是蜀相诸葛亮“六出祁山”伐魏,并于229年攻取武都、阴平二郡,自此武都郡为蜀所据,直至蜀国被晋所灭。
三国故事里最光辉灿烂的悲剧之一 “六出祁山”(史实为五出祁山)注:祁山堡坐落在西汉水北岸的陇南礼县,是宽阔平川上突起的一座孤峰,高数十丈,周围里许,四面如削,高峻奇拔。现已成为三国之旅的重要景点。
1932年4月,许天洁、刘林圃、习仲勋等人在两当县发动“两当兵变”,点燃了甘肃省革命的星星之火;1935年,踏破雪山草地,攻克天险腊子口的红军,在宕昌县哈达铺得知陕北红军根据地消息,于是挥师陕北,“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华夏民族孕育、成长、激扬的历程,都在陇南大地得以见证。
多远文化在此汇聚
四战之地,英雄来往,他们带来朴健的关中文化、秦陇文化,也有巴蜀之地的丰足与灵秀,本土的羌、藏等民族文化,同样在此有一席之地,如果要给陇南文化下一个定义,那可能不是多彩,而是汇聚。一种习俗,在陇南便是一条长线,随便一串就是沧海桑田。
地处北纬33°的陇南,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最北端区域之一,甘肃省唯一的茶叶产区,境内高山林立,河谷丘陵、盆地交错,为茶叶的生长提供了便利。陇南以生产绿茶为主,高纬度、高海拔的产区特征,为陇南绿茶带来了香气高昂的特点,青翠透金,栗香甘醇。
最早的“七夕”传说同样在此生发:“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首西汉水畔象征爱情的诗歌,据赵逵夫教授考证,也许就是牛郎织女传说的最早印刻。
当地乞巧中的"巧娘娘"据载是王母娘娘的第一个女儿,即织女。善织"云锦天衣"。《史记·秦本记》:"帝颛顼之苗裔孙女修,玄陨卵,生大业",大业为秦人之祖。西和是秦人的发祥地之一,发源于西秦岭北支的西汉水,其上游及其支流漾水河一带为织女原型女修的诞生地。
秦人后代为祭祖加以美化,后来随着秦人的强大和东扩,将祭祖风俗逐渐蔓延开来,演绎成汉代的"乞巧节"。据文献记载,乞巧活动形成于汉代,经唐宋发展,明清时代达到全盛。
如今,甘肃陇南的西和、礼县交界一带的几代民间艺人通过发掘、整理民间文化艺术,对于丰富和完善乞巧风俗 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而若要深究陇南最“本土”的文化,则源于已经消失的古代西部民族:氐人和羌人。曾在历史上“背蜀面秦,峭绝险固”的氐族杨氏仇池国,如今已成遗迹,而氐族这个称雄陇南的民族,也已在岁月流水中散落成汉、彝、白、纳西、哈尼等民族的一部分。时至今日,很多姓杨、姜、符、强等姓氏的人,身上都可能流着氐人这支高山古族的血。
西北雄浑与南国灵秀,汉唐古韵与现代新风,每一种在陇南的文化,追索起来,都如同一张趣味十足的拼图。但另一方面看,这张历史交错的文化拼图固然多彩,背后却是群山万壑所导致的地缘分割。
陇南人走出大山的希冀,也许自秦人时代开始,就从未改变。山是奇险的景观,也是幸福生活的阻隔。陇南地区高山遍布,闭塞的交通让陇南丰富的物产久不为人知;而多雨湿润的气候和复杂的水系,也让要么沿河谷地聚居,要么依山而居坐落峡谷的山民,接受一年一度夏秋时节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考验。
幸而,交通阻隔正在一点点被打破:武罐高速、成武高速、十天高速公路,渭武高速……让陇南高速逐渐成网;成县机场,则自群山万壑中连接全国各地;而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最早提出修建兰渝铁路,“经过物产极多、矿产极富之地区”的构想,也在2017年9月底,打通西段秦岭的天险,全线贯穿陇南这片深山中的宝田。
诸葛丞相当年未竟的北伐路,如今仅需几个小时便能走遍。陇南北边的人们,沿西汉水畔的高速,自天水南站上宝兰高铁,从宝鸡岐山旁的五丈原呼啸而过,便可来到一点也不着急的长安城,进而走向更远的地方;而南边武都、文县等地的人们,则沿着杜少陵的诗史,在更不着急的成都寻找自己的心灵草堂。
火锅巴适,肉夹馍喷香,只不过让他乡的陇南人最念念不忘的,还是土蜂蜜煮的清茶、橄榄油与苹果、炖肉时放的一抹花椒、半片当归……是那些平淡日子里细细密密的家乡味道。
陇南味道,温暖你的胃
陇南山地由东南向西北,依次从亚热带湿润气候向暖温带湿润气候和高原气候过渡,境内山川秀丽,气候温润,森林茂密,资源富集,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礼县地处西汉水上游浅山河谷地带,土地肥沃、光照充沛、水源充足,昼夜温差大,是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之一。主栽品种主要有元帅、富士、金冠三个品系。
而原本只在地中海气候区出产的油橄榄,在温暖湿润,气候相似的陇南安家落户,古希腊文明重要的支点之一油橄榄产业,跨越时空与山海而来,为白龙江两岸的人们带去丰收与希望。
面面俱到。陇南人的面食,更是容纳了各地风味,另汤面、荞面节节、扯面、杠子面……一条面团演化出百种风味,还有牛肉扁食、撒子油香、漏鱼面皮……面也能变得千姿百态。
而西北地区常见的浆水,来到陇南,也翻了花样:小芹菜透着一股清香、大白菜爽利下饭、雪里蕻口感尤其清脆……在陇南,只要是沾点绿色的,都能扔进浆水缸里作为佐料。
陇南人家的浆水缸,便有一百种不同的酸香,舀一勺浆水,韭菜、葱花、辣椒一炒一炝,浇上面,再调上腌韭菜花,酸辣清香,别有一番风味。若自家浆水没了,去邻居家随便就能盛一大碗回来,浆水味鲜,人情味也浓。
一碗面配套的,是山里田间的野菜,羊角菜(蕨菜)、木龙头(乌龙头)、苦苣……春天采野菜,洗净煮好,冻进冰箱,就能尽享一年的鲜美,陇南人尤其喜欢吃木龙头,清脆微苦,正与潮湿气候适配。
面食之外,粗粮同样是地道的陇南味道,擅长山地里生长的玉米被熬成玉米糁糁,而一碗“黄团长”是陇南人的童年回忆。这说的就是散饭(搅团)。“散饭要想好,三百六十搅”,烧好开水,一点点下玉米面粉,同时,另一只手用擀面杖不停地在锅里搅和。随着面越加越多,锅里的搅团越来越稠,直到搅不动为止,散饭也就好了。
洋芋(土豆)搅团,是在陇南更流行的款式,高原上的洋芋质地厚实,上锅蒸熟,就按在木槽里砸,口感比起软趴趴的土豆泥,要柔韧劲道得多,按流行语,吃了这一口,保你“支棱起来”。
乡愁,是一个时代的情感背景,也是是一个个无序闪动的温暖画面。那些音容笑貌,老树池塘,都深深地印在了记忆里,唯有流淌着史诗的西汉水,却承载着游子对故土浓浓的思念……默默问一句,客从何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