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生活常识

吕天喜(壶镇第一家工厂)

时间: 2022-12-22


文/朱亮

第一工厂

壶镇第一家工厂:溪头街中兴麻袋厂,开启壶镇工业重镇的不凡之路

中兴麻袋厂是六十年代文革初期,壶镇(老镇)唯一的一个队办工厂。想当年轰轰烈烈的场面,尤其是办在街面上,特别引人注目,令许多村为之羡慕。

壶镇第一家工厂:溪头街中兴麻袋厂,开启壶镇工业重镇的不凡之路

1964年3月开始“小四清”(清账目、清物资、清现金、清工分)。65年地区社教工作组进驻大队,以壶镇、三联为试点,开展“大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通过大小四清审查,中兴大队干部得到工作组组长丁兆达的肯定:中兴干部根正苗红,政治可靠,经济廉洁,组织健全,思想积极,全部过关。
担任多年的书记王官进,由工作组培养的青年党员吕德杰接班。但农村工作复杂,由于没经验,担任不到一年的吕德杰由公社分管组织的李保法重新物色人选。让有农村工作经验的李明治担任党支部书记。麻袋厂正是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开始上马。

壶镇第一家工厂:溪头街中兴麻袋厂,开启壶镇工业重镇的不凡之路

文化大革命开始,学生停课串连,工人停工停产,只有农民埋头种田。不然,几亿农民不种粮,大家吃什么?由于工厂停产,麻袋物资供应不上,十分紧缺。麻袋是每个生产队和农民装粮必须的物件。
一般都由供销系统的生产资料部门统一销售。当时壶镇除耕地种植水稻外,地㙮、旱田,基本上棉花、苎麻等经济作物。公私合营后,壶镇供销合作社的办事机构就设在三角店。由于供销社的商店大部分都在中兴的老商圈界内,而中兴大队又是供销社的大股东之一,与中兴大队始终保持密切关系。

壶镇第一家工厂:溪头街中兴麻袋厂,开启壶镇工业重镇的不凡之路

根据壶镇有种植苎麻、棉花特点。县供销总社有意向在壶镇办一个麻袋厂,解决麻袋紧俏状态。当时,头脑活络,有文化的革宣队队长吕秋火得知此信息后。考虑织麻袋技术要求不高,原材料就近收购,况且本大队有许多纺织女工优势,条件成熟。即向大队汇报,征得同意后,与供销社取得联系。双方订立协议,资金由供销社垫付并收购成品。中兴方负责场地、技术及工人。

壶镇第一家工厂:溪头街中兴麻袋厂,开启壶镇工业重镇的不凡之路

厂房现成,该房原属务本公常贮屋。五十年代曾设过文化站、手工业联社。位于现解放中街94、95、96号。有了纺织工人基础,对织麻袋机器,织布机中的平机稍微进行改进(分腰机、平机)。并动员有平机的家庭献出折价给厂用。开始这批纺织女工都是解放初期永华布厂的骨干,纺、织、染技术过硬。她们是吕巧娟、沈生娟、沈秀莲、徐福玉、吕秀群等。有了厂房、工人、还需有负责人,革宣队队长吕秋火自然地当上了麻袋厂厂长,老纺织工人吕福玉管技术。

壶镇第一家工厂:溪头街中兴麻袋厂,开启壶镇工业重镇的不凡之路

开始生产,首先收购苎麻,剥苎麻工序比较简单。把苧麻拦腰折断后,披出麻皮,把专用刮刀把苧麻棕色外皮刮开。剩下白麻晾干,劈成丝,纺成线即可织麻袋。织了一段时间,由于苧麻价格高,加上纺、织人工,成本高,不合算。不知谁出了一个点子,是否用棉花皮能代替苎麻。这一建议一提,大家认为:棉花皮取之不尽,韧度好,成本低廉。遂进行试验,效果相当好,只不过制成麻线复杂一些。但能发动全大队男女老少齐动手,有条件。可惜的是,这位发明者难以查询。

壶镇第一家工厂:溪头街中兴麻袋厂,开启壶镇工业重镇的不凡之路

于是大队决定用棉花皮代替苎麻,动员男女老少投入剥棉花皮行动。首先把棉花杆剥皮卷成团,浸水一星期左右,烂去表皮,然后用榔兴(木棰)、练棰敲搡清洗成白麻。晒干后用弹棉机加工成絮,纺成二至三毫米粗麻线,再进行机织。由于棉花皮有1059农药残留于表皮,当时为了就近浸在官昌塘。结果一夜之间,塘中鱼死了一大片,可见农药残留之厉害。生活用水受污染,塘周边居民反响强烈。马上转移,浸到二百塘及街狗碓坑里。
在棉花皮的加工过程中,需要新添纺线工具。村中几位老木匠经过几天几夜的钻研,赶制出一批纺线架、拔线架、绳车,供更多的人参与纺线。许多家庭把麻絮称回家里纺,当时每纺一斤线,工钱是七、八分,敲棉花皮是二分一斤(湿)对一个家庭来说,这是个不小的数字。那时有许多女孩上完课后,利用早上晚上帮母亲纺线,做帮手。

壶镇第一家工厂:溪头街中兴麻袋厂,开启壶镇工业重镇的不凡之路

那个年代大队能有一个厂,上班和在家纺织不要晒太阳,而且可预支工钱,都感到十分惬意。所以大家都十分卖力,一办就是好几年。最后在经济管理上出漏洞而停产。回想当时麻袋厂内,纺线、弹絮机器、机织声杂在一起,非常热闹。街上过路行人经常探头探脑观看。
随着形势变化,麻袋滞销,又换行织草片。草片以稻杆为原料,尤以山区高杆散芝稻品种最为理想,因为杆高色白韧度好。草片机器简单,木铁结构。用麻绳当经纬,稻杆一添,铁钩一勾,脚一踩,压条压紧。脚手快的工人十几分钟就能织一单片,按长度裁好,用两边长头编结即成。

壶镇第一家工厂:溪头街中兴麻袋厂,开启壶镇工业重镇的不凡之路

草片主要销往沿海一带,包装海带为主。过了一段时间,销售又成问题,导致无法继续生产。到了七十年代,麻袋厂开始效仿社办企业织枕头蓆。邀请心灵手巧的蒋建生师傅土制织蓆机。大队干部亲自到大洋、上角黄圩田等地收购岩草(龙须草)。由于条件成熟,很快出效益。由于时间一久,队办企业与社办企业总有差距。产品及销路成难题,织枕头蓆又自然停产。

壶镇第一家工厂:溪头街中兴麻袋厂,开启壶镇工业重镇的不凡之路


处于文革动荡的七十年代,改革浪潮没开始。壶镇区的集体经济村少之又少,像湖川、沈渡几个富村才有。时任中兴大队书记吕积龙,年轻有为,剩用本村地理优势。在市架亭成立街道综合厂,有车木(车葫芦、镰刀柄、角钻柄),修理业(自行车、缝纫机、钢笔电筒、补鞋机),饮食店、粉干厂、养猪场、锉刀厂等小企业,并请管理人才吕楚雄负责。

壶镇第一家工厂:溪头街中兴麻袋厂,开启壶镇工业重镇的不凡之路

约于1976年,麻袋厂由本村朱杜喜个人承包。专门生产包装纸带,专门供应工厂产品打包。朱杜喜头脑灵活,人脉广泛。他通过朋友陈天印爱人在杭州的关系,得到了萧山某包装带厂的制带机器设备以及技术配方。从杭州回到壶镇后,筹集资金,购置设备、牛皮纸、胶水等材料,立即上马。经过一番测试,产品都合格,质量稳定。工人日夜加班,销路不愁,杜喜利用大队闲置房,赚取了第一桶金。既富了自己,又为大队解决部分闲劳力,一举两得。


70年代末,中兴当店里的青年个个办起葫芦车。在老一辈叶金宝的带动下,不断改进机器,由单一转向多制品(床葫芦、栏杆葫芦、角钻柄、镰刀柄、雨伞柄)。产品新颖光洁,销往附近县市。他们白天出工,利用空闲时间加工车木。不畏辛苦到大洋木栗山区收购桦木和杂木。既带动市场经济,个人腰包也鼓起来。

壶镇第一家工厂:溪头街中兴麻袋厂,开启壶镇工业重镇的不凡之路

七十年代,中兴人陈唐礼、吕德章办起了壶镇第一家水泥预制场(做水泥板)。继而又瞄准市场,办起药用玻璃制品厂,走在壶镇个体私营前列。

壶镇第一家工厂:溪头街中兴麻袋厂,开启壶镇工业重镇的不凡之路

九十年代,邓小平南巡谈话发表,改革开放大潮首先在江南崛起。中兴人吕天喜、吕天申兄弟俩办起了天喜炊具厂,由于产品畅销,产值连翻再翻。由当年小厂发展成为几十万平方米厂房的天喜集团。产品销往世界各地,成了缙云纳税首户。继而中兴能人又进入机械、锯切、工刃具、纺织、锁具等领域,为国家创收税利。
廿十世纪的中兴人正随着社会飞速发展,各自在各个领域中展现才华。企业由过去小打小闹,到上规模上档次,向高科技进军,天喜集团就是中兴人的领军榜样。

壶镇第一家工厂:溪头街中兴麻袋厂,开启壶镇工业重镇的不凡之路

时光稍纵,往事如烟,一晃五十年。中兴人的超前意识,锐意进取的敬业精神值得回忆和总结。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0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1873488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