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县特产-养生茸米
沁县特产-沁州核桃
沁州核桃,山西省沁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沁州核桃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有种植,并成为贡品。清代,成为沁州三件宝之一。沁州核桃果型分圆形和椭圆形,个体端正,外表光滑,果仁易取片大丰满,仁色微黄,风味香甜,生食加工皆宜。
2010年1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沁州核桃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外在感官
沁州核桃果型分圆形和椭圆形,个体端正,外表光滑,单果重在1418.2克之间,三径平均3.72厘米,果壳厚度纸皮和厚皮一般0.72毫米,白净匀称,用手可捏开;缝合线窄而平,结合较紧,顶部微凸,基部凸起,易取整仁和半仁,片大丰满,仁色微黄,风味香甜,生食加工皆宜。
内在品质
沁州核桃无公害、纯天然,营养丰富。据谱尼测试技(北京)有限公司对沁州核桃综合检测结果显示:沁州核桃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纤维素、钙、磷、铁、胡萝卜素以及多种维生素。沁县人有这样的说法:每吃1千克核桃仁等于喝9.5千克牛奶或吃5千克鸡蛋的营养。沁州核桃严格按照国家农业部颁布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组织生产。具体标准是NY/T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3932000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3942000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
历史渊源
公元前11世纪,在今牛寺乡南涅水村就设立了甲水县,辖区的王泉山、桃园、南牛寺一带盛产核桃,是县衙进贡皇上的佳品,皇上食之佳品,甚感兴趣。一日,皇上边吃核桃边聊天,谈起佛祖释迦牟尼来,就旨意大臣随县衙到甲水县,集中了全国石刻匠人在甲水县大规模开展石刻运动,石刻运动从释迦牟尼在娘肚里形成胚胎临终一生进行了石刻,一樽一个释迦牟尼故事。此石刻于20世纪50年代初从南涅水村出土,现存于县城二郎山南涅水石刻陈列馆。至此,甲水县周边形成了以核桃为主的产业。
史书载:沁县故县镇徐村有个人叫吴典,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担任了保和殿大学士兼刑部尚书。任职后的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他回家探亲,返京时,挑选沁县营养最丰富、口感最好吃的南瓜子、核桃、小米带回京城,进贡给康熙皇帝,康熙皇帝吃后十分高兴,欣然吟道:沁州三件宝:核桃、瓜子、吴阁老(沁州黄小米),至此,沁州南瓜子、沁州核桃、沁州黄小米就成了沁县的三大宝之一。每年将沁州南瓜子、沁州核桃、沁州黄小米作为贡品进贡皇宫,也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地方名产。沁州人因为他把南瓜籽、核桃、小米贡给康熙皇帝而成为名产,价值倍增,百姓收入增加,感恩尊称他为阁老,把康熙皇帝赐封的沁州三件宝的沁州核桃、沁州南瓜子、吴阁老(指示沁州黄小米)写进史书,编为沁县的人文历史。
生产情况
2012年,沁州核桃经济林种植面积达到 9万亩。
2017年,沁州核桃主产区牛寺乡建立了年可育苗20万株的核桃优种育苗基地,全乡核桃经济林已发展到2万亩,全县核桃经济林种植面积达到11万亩,其中盛果期面积3万亩,带动2.6万种植户户均收入3600元。
产品荣誉
2010年1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沁州核桃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专用标志使用
地域范围内的沁州核桃生产经营者,在产品或包装上使用沁州核桃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须向登记证书持有人提出申请。并按规定生产和使用标志,在其产品或其包装上统一使用农产品地理标志(沁州核桃名称和公共标识,图案结合标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