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傍名校”现象这有什么影响
9月6日,北大两次发函要求该校更名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第一名。开学仅两天,该校便因使用北大名义引发舆论关注。
湖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学俊认为,民办学校“傍名校”的现象比较普遍,背后有深层次的原因,民办学校主要希望通过名校的声誉扩大影响,吸引优质生源。这一现象折射出的是中国教育的种种弊端和办学者的急功近利,也反映出众多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各种无奈与辛酸。他认为,民办学校要在办学思想、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加大投入,在教育质量的提升上下功夫,争取办出水平和特色。
北京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则发文指出,民办学校办学,不要再傍“北大”。他指出,“宁德北大培文学校”校名中有北大简称,可以说是历史问题。这种输出品牌参与办学的方式,在过去10多年颇为流行。对于大学的校办企业来说,不需要投资,就可获得品牌输出费用;对于学校的举办者和地方政府来说,则可获得一所名校“背书”的学校,可对外宣传引进名校优质资源办学。无论对学校招生,还是对打造当地教育形象,都有“推动作用”。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则认为,民办大学“傍名校”是在不同阶段,因规范不同出现的问题。不管是北大培文,还是北大青鸟,当时不止一个两个。现在既然有这个规范了,就应该依据现有的规范,对这些行为进行重新要求。储朝晖认为,现在最关键是要消除那些卖名字的现象,应坚决杜绝“我给你名,你给我钱”的行为。
熊丙奇表示,过多过滥的品牌输出,也对名校的声誉产生负面影响,尤其是学校校办企业不对合作方进行严格审核,“抓到篮子就是菜”,让冠有学校校名或简称的学校、培训机构遍地开花,遭到校友质疑,还有的机构违规招生、办学,账也算到学校头上。另外,冠有名校校名或简称的教育培训机构,做足冠名文章,宣称有名校优秀师资参与办学,传承名校精神、文化,而除了冠名之外,名校并无实质参与管理、师资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办学行为,这些宣传某种程度上涉嫌虚假宣传、误导家长。
熊丙奇表示,今年9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规定,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学校,不得利用国家财政性经费,不得影响公办学校教学活动,不得仅以品牌输出方式参与办学,并应当经其主管部门批准。按照这一规定,仅以品牌输出方式参与办学的方式将被清理、叫停。
因此,如果北大明确表示,只是以品牌输出方式参与办学,那么,该校必须取消冠名,不能再以有所谓的授权来继续冠名。当地教育部门要以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的精神,来重新审视这所学校的冠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