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区特产-少数民族工艺
白云区特产-少数民族工艺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全省有48个少数民族,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各自不同的民族特征,文化艺术。贵州民族民间手工艺品丰富且各具特色,生动地再现了贵州少数民族浓郁的民族文化,是社会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湖南省凤凰县、贵州省雷山县地方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以银料为原料,银饰的式样和构造经过了匠师的精心设计,由绘图到雕刻和制作有30道工序,包含铸炼、吹烧、锻打、焊接、编结、镶嵌、擦洗和抛光等环节。
2006年5月20日,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Ⅷ-40。
历史渊源
中国历史上使用银饰品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汉代,苗族与外族就有以银料作为一种交换的货币的记载。但这只能表明银在远古首先是作为货币而流通的,虽然苗族流传着运金运银 打柱撑天铸日造月 等许多古老的传说,但苗族银饰的历史远没有那么久远,真正将银作为原材料锻制饰品,还要往后好几个世纪。
唐宋时期,中央王朝在西南地区设置经制州、羁縻州,开始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管理经营,逐步加强了汉族同各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南宋时期,由于西南方远离朝廷,置身权力角逐场所之外,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这时期,朱辅的《溪蛮丛笑》中记载了山婚娶聘物以铜与盐,把铜与当时在山区天价之物的盐并奉为聘礼,说明当时西南山区金属铜的价值最高。这也进一步证实了宋代贵州地区各少数民族还没有饰银的习俗。
贵州少数民族有关银饰的记载首次出现在明代郭子章的《黔记》中,之后的史料记载也越来越多,如富者以金银耳珥,多者至五六如连环妇人盘髻,贯以长簪,衣用土棉,无襟,当服中孔,以首纳而服之,妇女服短衫,系双带结于背,胸前刺绣一方,银钱饰之未娶者以银环饰耳,号日马郎,婚姻脱之等。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当时出现了以银环饰耳来做未娶者的标识,以此区分婚否,它标志着民族银饰已经具备了初步的习俗功能。
清代,有关少数民族银饰的记载明显增多。如清代的龚柴《苗民考》中记载: 富者用网市束发,贯以银簪四五支,长如匕,上扁下圆,左耳贯银环如碗大,项围银圈,手带银钏妇女服饰银等、 项圈、手镯等皆如男子,惟两耳贯银 富者戴大银梳,以银索密绕其警腰。由此表明这时的银饰种类逐渐增多,不仅如此,银饰也逐渐得以普及。不仅不同性别皆有佩戴,而且不拘老少,不论贫富,都以佩戴为荣, 无老少,腕皆约环,环皆银。有较贫困者实在戴不起手镯的,也竞相效仿,以红铜为之 。
因此,鉴于上述史料记载,苗族银饰的历史应该肇始于明代,普及于清代,也就是从清代开始银饰在各民族(包括苗族)中趋于普及和流行,逐渐形成了中国少数民族佩戴银饰的风俗。
工艺特征
苗族银饰都是根据其自身历史文化演变而成,具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从银饰的品种、纹饰设计构造到制作组装都体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和极高的文化品位。苗族银饰的加工是苗族民间独有的锻制技艺,自古以来都是在家庭作坊,由男性银匠手工锻制完成。银饰的式样和构造经过了匠师的精心设计,工艺流程极其复杂,即使是同一品种,也往往有若干种造型。
论工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主要有錾刻和编结两种。根据錾刻或编结工艺的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一件银饰少则需要十多道、多则需要三十多道工序才能完成,包含铸炼、捶打、錾刻焊接、编结、洗涤等环节,总体而言,錾刻工艺的银饰,银料多以实心的块或面材模压而成,呈现厚重的造型,在银片上錾刻精美的纹饰。编结工艺的银饰,银料是将银条拉丝而成,通过编丝呈现各式线状的纹饰,玲珑剔透。
苗族银饰在工艺上也有粗件和细件之分。粗件并不是说银饰制作粗糙,而是指锻制一类大工艺,或指大件银饰,如项圈、压领、手镯等;细件是指需要精细加工,或指小件银饰,其中包括大件银饰的配件等,如银铃、银花、银雀.银蝴蝶、银针、银泡、银链、耳坠、戒指等。但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如大银角、空心、泡花的项圈,虽是大件,但也需錾刻等精工细作,更是精致细腻,巧夺天工。
工艺流程
一、铸炼
将银料放在银窝(坩埚)内,把坩埚放在风箱炉上,用木炭全部盖好,用风箱鼓风增高温度。银料全部溶化成液体后,把它倒在卡条状的钢槽内待其凝固。
二、锤打
先将凝固的热银锤打紧实,再捶打成四方形长条,最后将银条捶打成直径3毫米的圆柱状细条。
三、拉丝
将捶打好的细银条用矬子做好尖头,再用拉丝眼板拉丝。拉丝眼板一般分52个直径不同的眼孔,若一根银条经过52次拉丝,那么其直径与一根人的发丝差不多。
四、搓丝
将拉好的细银丝放置在一起,用木质滚条将银丝线搓在一起。这种工艺让搓好的银丝具有独特的纹路和韧性。
五、掐丝
将搓好的银丝掐出不同的图案,嵌进事先做好的银丝框内。这个过程相当精细。银匠不需模具,全凭心中想象,一气呵成。
六、镶嵌加固
将事先手工打磨好的银珠摆放在需要镶嵌的位置,然后用焊枪整体加温。该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温度,温度高则熔断银丝,温度低则镶嵌不牢固。
银匠们最后将整件饰品放入特制的溶液中,先用高温煮沸,去除污渍,然后用清水将银饰品表面洗涤干净。
保护措施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文件下达,政府从政策、经费、场地各方面提供优厚条件,为苗族银饰锻造工艺传承、文化内涵的研究开展提供支持条件。同时,当地政府利用打造银饰文化节的形式发展文化消费。推动苗族银饰的地方旅游文化开展、旅游特色建设。在2010年凤凰县民俗园内成立首家苗族银饰锻造技艺展示基地,包括苗族银饰博物馆、苗族银饰生产基地和苗族银饰研发中心三部分,囊括保护、传承、发展和创新以及展示、游览一体的联动体系。种种活动、博览会和文化节的开展。助力苗族银饰在大众中的认识,也为苗族银饰的保护提供平台。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凤凰县传承民族工艺有限责任公司、雷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苗族银饰锻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苗族银饰锻制技艺项目保护单位凤凰县传承民族工艺有限责任公司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2002年荃湾艺术节,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承人吴水根应邀到现场演示银饰加工的全过程,观众们对他的表演表示赞扬。
荣誉表彰
2009年,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承人杨光宾制作的苗族银饰花冠荣获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苗龙系列和编丝手镯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