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儿童教育

清明节兴起于寒食节 寒食节的发展变化

时间: 2024-03-30 本站作者

清明节兴起于寒食节

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无论如何都难以相信,我们的祖辈居然曾经在滴水成冰、风雪旋卷的隆冬季节,在几天、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里禁止用火,以吃冷食度日,哪怕有人不堪寒冷冻饿而死亦不能放弃。但这绝非荒诞无稽的天方夜谭,而是千真万确的历史事实。至少在两千年以前的汉代,太原一带的居民就是这样做的。这段禁止用火只吃冷食的日子,就是寒食节。两汉之际的桓谭在他的《新论》一书中有记载:

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犹不敢犯。

人们为什么要在最需要用火热食的季节选择禁火寒食的生活方式?学者们对此见仁见智,观点不一,而民众也有自己的说辞。前面那则关于介之推的传说就是民众对寒食节起源的权威解释。其实这个解释至少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比如《后汉书·周举传》就提道:

太原一郡旧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龙忌之禁,至其亡月咸言神灵不乐举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辄一月寒食,莫敢烟爨。老小不堪,岁多死者。

当时的太原人相信介之推死后变成了神,他是被火烧死的,所以不喜欢在自己焚死的月份里看见火。人们害怕介之推神灵的惩罚,于是一个月里都不敢用火,只好吃冷食。不少年老体弱的扛不过去,就送了性命。

昔介子推怨晋文公赏从亡之劳不及己,乃隐于介休县绵山中。其门人怜之,悬书于公门。文公寤而求之,不获,乃以火焚山。推遂抱树而死。文公以绵上之地封之,以旌善人。于今介山林木,遥望尽黑,如火烧状,又有抱树之形。世世祠祀,颇有神验。百姓哀之,忌日为之断火,煮醴酪而食之,名曰“寒食”,盖清明节前一日是也。中国流行,遂为常俗。(贾思勰《齐民要术》)

习俗的力量有时就是那样大得惊人。即便不少人为此丢了性命,禁火寒食的习俗还是存续下去了,而且流传区域越来越广,时间也变得越发长了起来。到曹操当权的时候,他居然听说“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一百有五日皆绝火寒食”。曹操还听说这一切都是因为人们害怕介之推,若是有人犯了忌,惹恼介之推,他就会降下雹雪之灾。曹操是何等理性英武之人,他根本不信这个邪!他不仅将介之推贬斥一通,说他不过是“晋之下士,无高世之德”,而且下令不许人们再禁火寒食,否则要受到严厉处罚,“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连地方官也要被停发一个月的工资。曹操之后,以建立后赵政权闻名的羯人石勒,以大刀阔斧进行汉化改革闻名的北魏孝文帝,都曾下令禁断过寒食。不过,官方的禁断并没有阻止寒食节扩张的势头,《齐民要术》(约成书于6世纪)在描述寒食节的范围时已使用了 “中国”一词,稍后成书的《荆楚岁时记》也告诉我们,在作者宗懔生活的年代,寒食这个发源于北方的节日已经在南方的荆楚一带流播开来了。

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斗鸡,镂鸡子,斗鸡子。……打毬、秋千、施钩之戏。

寒食节的发展变化

《荆楚岁时记》对寒食节的这些记载,透露出寒食节在南朝发生的对后来寒食节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两个变化。其一是将节期固定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其二是节俗活动从早期单一的禁火寒食开始向娱乐性的方向发展。

光阴流逝,历史老人的足迹踏进了唐代。这是一个至今令所有中国人都为之自豪的朝代,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物阜民丰,社会相对安定,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大为改观,人性得到较自由的发挥与张扬,呈现出蓬勃向上的大唐气象。在这种大背景下,唐人在寒食节从事一系列特征鲜明、格调突出的节俗活动,从而将寒食节过成唐代最引人注目的节日之一。敦煌文书中存有时人王冷然的《寒食篇》,非常典型地概括了寒食节在唐代节日体系和唐人心目中的地位。其中有诗云:

天运四时成一年,八节相迎尽可怜。

秋贵重阳冬贵腊,不如寒食在春前。

早在初唐时期,寒食节就已经风靡全国,不仅“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寒食上墓也已经蔚然成风,斗鸡等活动更在初唐时期的民间广泛流行。初唐时期,时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的寒食节的盛行对于清明节兴起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突出了清明节气的重要性,并使其成为寒食节的组成部分。

前面已经说过,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确定的。相邻两个节气之间的间隔大致是十五天,冬至距离清明的间隔大约为一百零六天或一百零七天,这种表示时间的方法在唐代很流行,为唐人所熟悉。因此,当初唐时期以冬至为参照系、寒食节已经固定于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时,若以清明为参照,这个日子就在清明前一日或两日。由于寒食节的节期其实并不仅仅只有一天,距冬至一百零五日的那天其实只是寒食节的标志性时间,所以清明节气日就成为寒食节的一部分,所以清明节气日就不仅从一年三百多个常日里突出出来,也从二十四节气里突出出来。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hueiji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