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地方特产

潼关县特产-潼关酱笋

时间: 2024-03-14 本站作者

QQ浏览器截图20240314095356
潼关县特产-潼关酱笋

潼关酱笋,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潼关酱笋采用独特传统的工艺生产,用潼关独有的铁杆青笋为原料,用经过传统工艺6个月以上制成的甜面酱进行酱渍,经翻、晒、露等发酵工艺,腌制3个月以上,具有色泽红褐鲜润,味道酥脆香甜,酱香浓郁之特色。

据记载,民国十三年(1924年)7月,鲁迅先生赴国立西北大学讲学,路径潼关稍作休息时,品尝了潼关酱菜,对其独特的口味赞赏有加,返回时专程到潼关购买酱菜,回京分送亲友。

2011年12月26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潼关酱笋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品质特性

潼关酱笋是渭南市的传统名优特产,以选料考究,做工精细,外形美观,红褐透亮,色泽鲜润,酥脆鲜嫩,咸中有甜,笋香浓郁,酱香扑鼻,食之开胃,风味独特,耐于长贮,最宜佐餐而闻名遐迩,素有十里放香的美誉。

潼关酱笋营养丰富,富含脂肪、蛋白质、氨基酸、粗纤维、糖分、氮化物、铁、磷、钙等多种营养成分。并有促进食欲、壮健身体之功能。

工艺特色

潼关酱笋的加工方法:用小刀削去外皮,去根切梢,截为4寸左右长短的小节,置于18℃的盐水中先浸泡,发酵10天左右,呈米黄色。将腌好的笋坯,再放人面酱中压实数日,取出后投清水中洗去咸苦味,再入面酱中腌约半日,最后放入甜面酱中保存一月,即为成品。加之应用潼关城南潼洛川的山泉水,腌制的酱笋独具风味。自三百多年前创制以来,质量不断提高,始终保持很高的信誉,经久不衰。

潼关酱笋之所以久负盛名,主要选用当地所产上等莴笋为原料,精心加工而成,潼关北依黄河,南靠秦岭,是八百里秦川的东大门。这里气候温和,水源丰富,土地肥沃,莴笋生长期长,头年10月卜种,次年6月收获,生长期达8个月之久。所产莴笋挺直坚实,个大皮薄,粗壮肉嫩,青脆可口,上下粗细均匀,叶黄,外皮发白,内皮变硬,为优质莴笋,号称铁杆青笋,是制作酱笋的理想原料。潼关酱笋采用山西潞盐为辅料。这种盐含硝大,食用虽不佳,腌制酱菜却很理想。

历史渊源

潼关酱笋创始于清康熙年间,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最初由山西省临晋县(今临猗县境内)陶康村籍姚三才的曾祖父试制成功。其人在陕西潼关县城开了一个菜店,兼卖油为生。为了减少蔬菜损失,增加收益,常注意钻研蔬菜的贮存问题,以及淡季的蔬菜供应。先以陶瓷盆罐加盐试腌莴笋,边试边改进,后来又用面酱腌晒,获得成功,制出的酱菜味道鲜美,生意兴隆,就在潼关石桥西开设了一个专门经营酱菜的店铺,名曰万新合酱园。由于经营有方,规模不断扩大,至清嘉庆八年(1803年),资本发展成万余两白银,专卖酱笋酱菜,相继增设万盛合、万顺合等十多家分号酱园,分布于潼关、华阴、渭南、西安、咸阳和汉中等地,经营酱笋、八宝酱菜、酱瓜、糖蒜、面酱和豆酱等酱货,尤以酱笋和八宝酱菜最负盛名。因产品精良,店铺增多,皆以万字冠其名。

道光年间,潼关酱笋被列为皇宫贡品,称为廷笋。

据清代《内文献》记载:陕西潼关久著历史,而城内外潼河沿岸水土优美,所产之酱笋酱菜为全省之冠。清时列为贡品。万盛源自清道光年间,专制新品新品,历百余年,精益求精。

新中国建立后,1956年,万盛源酱园进行了公私合营,建立了潼关县酱菜食品厂。

生产情况

2011年,潼关酱笋年产量达300吨以上,产值100多万元。畅销西北五省区以及山西、陇海铁路沿线,同时也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

产品荣誉

1915年,潼关酱笋荣膺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1980年,潼关酱笋被评为陕西省优质产品第一名。

1982年,潼关酱笋被评为陕西省优质产品。

1983年,潼关酱笋被中商部评为优质名特产品。

1992年,潼关酱笋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潼关酱笋、酱菜赴印尼展销,并载人《中国土特名产》和《中国土特名产辞典》等书。

专用标志使用

潼关酱笋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陕西省潼关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国家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潼关酱笋的法定检测机构由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hueiji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