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地方特产

科尔沁右翼前旗特产-俄体粉条

时间: 2024-03-01 本站作者

QQ浏览器截图20240301112342
科尔沁右翼前旗特产-俄体粉条

俄体粉条,内蒙古自治区科右前旗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科右前旗俄体镇素有粉条林果之乡之称。俄体粉条是科右前旗俄体镇的特产,已有30余年的发展历史,以其条细均匀、绿色营养、洁白耐炖、口感好、无添加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

2013年12月3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俄体粉条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产品特点

俄体粉条以其条细均匀、绿色健康、色泽纯正、营养丰富、洁白耐炖、绝不薰蒸、口感好、无添加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入口柔嫩劲道,晶莹剔透,耐泡耐煮,具有鲜薯的清香,附味性强。

历史渊源

早在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从科尔沁蒙古部族家庭嫁给皇太极,曾被封为庄妃的孝庄皇后当年所带嫁品中就有俄体粉条。

清初,为了加强对蒙古的控制,阻止蒙汉人民的接近,清政府厉行封禁政策,限制汉人到蒙古进行贸易和耕种。但是封不胜封,禁不胜禁,蒙古与内地的经济文化往来日益发展。商业的繁荣,商路的开辟和延伸,促进了科右前旗集镇的发展。各种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也流传到科右前旗。

清末民初时期,由于清朝政府在蒙古推行移民实边新政,科右前旗内地流民和毗邻省份,流民数量迅速增加,传统的畜牧业严重衰退和萎缩。国内外商品经济的激烈冲击,使科右前旗蒙旗地封建领主制的自给自足的经济逐渐解体。到科右前旗开荒种地的汉族农民,以河北和山东省人为多。再就是毗邻的东北三省破产农民。其中,粉条大王朱天甲的爷爷朱世清,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前后携全家人从辽宁省辽阳县迁徙到今俄体镇义新村落脚,除种庄稼外,还在此地经营一家粉坊,将俄体粉条发扬。随之,马铃薯粉制品技艺在俄体一带传承至今。据俄体群众讲,他们在向吉林三青山学习粉条发展经验时才知道,原来三青山粉条生产技艺最早来源于俄体,只是他们比俄体人更早地把粉业做大做强。

2006年,俄体镇组织26家粉条加工小作坊成立了俄体粉业协会。

2017年,俄体粉条合作社成员已发展至215户,加工转化马铃薯1.5亿千克,为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生产情况

2013年,天甲粉业取得国家有机食品认证,并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富甲天下和俄体粉条两个商标。合作社年生产100多万斤粉条,产品销往通辽、太原、长春、深圳等地,年纯收入能达到10万元以上。在天甲粉业的带动下,俄体镇粉业加工户达600余户,加工转化马铃薯1亿千克,年产粉产品4800万斤,产值2400万元以上,年利润350万元左右,带动周边县市近万名群众致富,马铃薯产业为农民拓宽了增收渠道。

2016年,天甲粉业的销售额也由2014年的100万元增长到200万元。

2017年,俄体镇种植马铃薯面积达8000亩,有粉条精包装厂1座,粉业专业合作社2家,粉条加工企业7家,产粉量达1800吨,年实现总产值1600万元左右。俄体镇已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粉产业集散地,带动周边近万人从事粉产业。

产品荣誉

2012年初,天甲粉业专业合作社作为制粉工艺的传承单位,被列入兴安盟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3年12月3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俄体粉条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专用标志使用

俄体粉条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内蒙古自治区科右前旗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报质检总局核准后予以公告。俄体粉条的检测机构由内蒙古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在符合资质要求的检测机构中选定。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hueiji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