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死在哪里,周公什么意思
崩 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
薨 古代称候王死叫薨。唐以后二品以上官职死亦以此称之。
卒 古代称大夫死曰卒。
不禄 古代称士死为不禄。
死 古代平民之死亡。
周公属于公爵,当然是“薨(hong)”了。
王莽(公元前45~公元23)西汉末年外戚,新的建立者。字巨君。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侄。早年折节恭俭,勤奋博学,孝事老母,养护寡嫂兄子,以德行著称。成帝时封为新都侯。哀帝时,外戚丁、傅两家辅政,王莽被迫告退,闭门自守。哀帝死,王政君以太皇太后临朝称制,任王莽为大司马,拥立刘为平帝,由他总揽朝政。遂诛灭异己,大封汉宗室、功臣子孙和在朝大官为侯,广植党羽,以此获得了许多人的拥护。平帝死,改立2岁的孺子婴为帝,自己以摄政名义据天子之位,称“假皇帝”。
初始元年(公元8年)废孺子婴,自称皇帝,改号为新,建年号为“始建国”。于是托古改制,下令变法:将全国土地改为“王田”,限制个人占有数量;奴婢改称“私属”,均禁止买卖;推行五均六,以控制和垄断工商业,增加国家税收;屡次改变币制,造成经济混乱,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恢复五等爵,经常改变官制和行政区划等等。由于贵族、豪强破坏,改制没有缓和社会矛盾,反使阶级矛盾激化;又对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发动战争,赋役繁重,横征暴敛,法令苛细,终于在公元17年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大起义。公元23年,新王朝在赤眉、绿林等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崩溃,王莽也在绿林军攻入长安时被杀。
另一版本: (来源:麦苗青青)
王莽(公元前45—23年),字巨君,出身于一个权倾朝野,声势显赫的外戚之家。其姑母王政君为汉元帝皇后。元帝死后,汉成帝刘骜即位,尊其母王政君为皇太后。汉成帝昏庸荒淫,无心于朝政,他认为宦官和朝官都是外人,只有母亲家舅才是最可靠的人,因此,将朝政完全委托于外戚王氏,当时王氏外戚威震天下。
王莽虽然出生在权势显赫的王氏家族,由于其父亲早逝,哥哥早死,未能封官授爵,因此他家在王氏家族中地位很低微。但是,王莽自幼聪明颖悟,敏思多才。受到整个家族的影响,他也想像他的伯父、叔父们那样,至持朝政,主宰朝纲。为此,他恭俭克己,尽可能去获得名誉,以求人们对他的好感。在家庭生活方面,他不像其他诸从兄弟那样去夸侈斗富,他主动担负起全家的生活重担,他孝顺母亲,尊敬寡嫂,养育孤侄,使家庭和睦。他生活俭朴,待人谦恭和蔼友善乡邻,经常受到乡里夸赞。同时他勤奋好学,拜陈参为师,学习《礼纪》,专心研究修身、养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策,由此,王莽在家族中和社会上都赢得了声誉。王莽还工于心计,城府沉深,他心里十分清楚,如果改变自己的地位而出人头地,光靠读书和上述其他方法还不行,还必须得到有力的靠山,也就是说,必须能得到伯父和叔父们的提携。因此,他对各位伯父、叔父刻意孝顺恭敬。其伯父大司马大将军王凤生病时,一连几个月衣带不解,顾不上寝食梳洗,因而蓬头垢面,憔悴不堪。看到侄子如此孝顺,王凤非常感动怜爱。临死之前,王凤对前来探望他的王政君说:“王莽茂才有贤德,望太后与皇上重用”。王凤死后,汉成帝任王莽为黄门郎,后迁升射声校尉。王莽的叔父王商,上书汉成帝,表示愿意把自己封邑分出部分来给王莽。公元前十六年,汉成帝下诏封王莽为新都侯,不久,又迁升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汉成帝对他也很器重,朝廷上下是交口称赞其美名,因此,王莽的声誉已经开始超过了他的伯父、叔父们。
王莽为了求名,不惜用一些小事来表示他的与众不同。他不仅敬养寡嫂,而对侄儿儿王光关心倍致,送他到博士门下读书,趁休息之时,还特意“振车骑,奉羊酒,劳馈其师”以及王光的同学。王莽还特意为长子与侄子在同一日完婚,广延宾客,礼仪十分周到。席宴间,王莽几次离席,去为生病的母亲服药。因此,人们交口称赞王莽的“贤和孝”。
公元前8年,王莽出任大司马,掌握了朝廷大权,此时王莽才三十八岁。为了使自己的名誉超过伯父叔父们,他更加克己不倦,以扩大自己的影响,他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有一次,王莽母亲生病,公卿列侯派遣夫人探问,这些夫人个个衣着华贵,珠光宝气,乘着华丽的车子,来到大司马府第。王莽的夫人慌忙出外迎接,“衣不曳地,布蔽膝”,人们以为是婢女,后来经过交谈,方知是大司马夫人,无不为之惊讶,从此,朝野上下无人不知大司马家庭俭朴。公元前7年,汉成帝病死,太子刘欣继位,是为汉哀帝。哀帝即位后,其祖母傅太后、母亲丁太后两家外戚得势,便于王氏外戚展开了激烈的夺权角逐,在此情况下,王莽以退为进,辞官回到自己的封地新野都乡(今河南省新野东),闭门读书,暗中注视朝廷政局的变化,同时还在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有一次他的儿子王获杀死一个奴婢,王莽大怒,逼其子偿命。以王家权势,即使杀死一个大官,也算不了什么,何况是一个奴婢,王莽却令儿子偿命这一举动,轰动了朝野,于是,很多人为他呜不平,上书皇帝,呼吁他重新归朝执政。公元前2年哀帝迫于压力,征召他入朝,王莽又回到了权力角逐的中心。公元前1年,哀帝病死,太皇太后王政君接管了皇帝的玉玺,立即传召王莽,并以太皇太后名义下诏,命王莽重新出任大司马执政,并且中枢机关尚书台、调动军队的符节、皇宫的卫队全部由王莽掌管,百官奏事也由王莽处理,王莽便成为全国最高权力的执掌者。
王莽重新执政后,拥立刘衍为汉平帝,太皇太后王政君临朝称制,实权掌握在王莽手里。王莽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并且驾驭汉家皇帝,操纵治国大权,从而使自己能够登上皇位以代汉,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周公老于丰,成王任命其子明保到成周负责"三事四方"。周公遗言死后愿归葬成周,但成王尊其功,留葬于宗周附近毕地与文王墓相邻。
灭商建周后的第三年,天下未稳。周公夫妇正在弹琴,突然传来周武王病重的消息,周武王欲传位于周公,周公哭诉不受,并祈祷上天与先祖,愿以其身替武王而死,史官将此记录藏于金藤。武王临终遗嘱,立年仅13岁的姬诵为太子,命排行老四的周公摄政辅佐。
周公总结夏商灭亡的教训,认为根本原因是道德缺失,他反复书写“德”字,并阐释其含义,提出敬德保民的理念,并吐哺握发,日理万机,精心向太子姬诵传授六艺,无微不至地关照其衣食起居。可排行老三的管叔姬鲜等“三监”不服周公摄政,散布谣言:“姬旦将取代天子不利于幼主”,并写在竹简上,到处抛撒,加之周公九弟姬郑在朝中应和,一时人心浮动,“三监”暗中勾结殷侯武庚叛周。
周公对此镇静自若,先派长子伯禽去“三监”之地打探消息,结果被扣押。又派八弟姬封送信求和,也被姬鲜侍卫绑架,姬封佯装与周公不和,姬鲜信以为真,透露了自己勾结纣王之子武庚谋反的机密。
周公一度受到姜子牙、召公姬奭等老臣乃至幼主姬诵的怀疑,处境极为尴尬,新生的西周王朝危在旦夕。
周公决定出走外地,侦察“三监”和武庚的真实动向。周公离开镐京后不久,电闪雷鸣,风雨交加,房倒屋塌,树木连根拔起,庄稼成片倒伏,从王室到百姓无不惊恐万状,莫名其妙,周成王命史官打开金藤,发现了在武王病重期间周公祈祷祖先、愿替武王而死的记载,周成王阅后幡然醒悟,决定请回周公。周公回朝后,狂风反向大作,倾倒的树木、庄稼又直立而起。
周公向幼主姬诵和姜太公、召公通报祸起萧墙,“三监”联合殷侯武庚图谋反叛之事,写诗《鸱鸮》警示幼主。不巧幼主得病卧床,周公十分焦急,削掉指甲扔进河里,祈祷河神不要降祸于幼主之身。
周公长子伯禽从东土归来,又报告了“三监”勾结殷侯和东夷叛周的情报,周公决定东征平叛,然而朝中意见不一,在家与国的大是大非面前,周公苦口婆心说服上下,毅然决定东征平叛,发布著名的《大诰》,动员军民参加东征。
“三监”的刺客欲刺杀周公,被采诗官尹丹芳等解救,终于化险为夷。
在洛邑近旁的孟津渡口,“三监”叛军纷纷下船,欲攻周公率领的东征大军。周公不顾辛甲劝阻,只身乘车亲赴渡口劝和。以姬鲜为首的“三监”,逼周公交出兵权王符和摄政大权,遭周公痛斥,姬鲜凶相毕露,下令擒拿周公,埋伏在近处山岭中的周军冲来,解救了周公,于是双方几经激战,“三监”叛军大败,姬鲜,姬度被囚禁,姬处被被流放。周公想想仨兄弟的悲惨下场,他把自己关在营帐内,放声大哭。
周公马不停蹄地率军继续征伐殷侯武庚获胜后,周公决定封八弟姬封在殷商之地建卫国,启用纣王之兄微子启在商丘建立宋国,续殷商之祀。
处置“三监”、封建卫国、宋国的消息传到镐京,不少人非但不为周公东征的节节胜利而高兴,反而对“三监”的下场愤愤不平,姜太公、召公等老臣也颇有微词。朝会之上,幼主姬诵与百官群情激愤,王叔姬郑说:“周公擅自封建宋国,认敌为友,居心何在?简直是一手遮天!”就连一向支持周公的文王时的大贤臣散宜生也为难地说:“翻遍史简,并无此列……”姜太公、召公态度暧昧,姬诵当即决定断绝东征周军粮秣供给。
周军忍饥挨饿,饥肠辘辘,仍坚持作战。周公雪野巡查士兵车下入睡的情景,雨中看着受困山中的周军,灯光下谆谆训导姬封……他潸然泪下。周公东征整整三年,极为艰难卓绝,先后灭掉追随武庚反周的薄姑、奄国和淮夷诸国,西周版图大大扩大,周公亲自为鲁国和曲阜命名。
周公凯旋归京后,又一场危机发生了。幼主姬诵和“三监”家属对周公耿耿于怀,“三监”夫人大闹宫廷,周公再次陷入困境。
后来人们终于逐渐理解了周公。周公继承武王遗愿,亲自勘察设计,令殷商遗民和成周八师,在天下之中营建洛邑。
面对天下初步安定的局面,为使道德具体化、形象化,周公坚持制礼作乐,并发动献诗、采诗以观民情。
周公摄政七年,忠心辅佐太子,安邦治国,西周稳定,待太子姬诵长大成人,主动把一个好端端的国家政权交给侄子姬诵,天下诸侯云集洛邑,举行成王登基大典,周公拱手致政成王,居于臣位。
此后,周公与召公分陕而治,坐镇洛邑处理国事。周公夫人先他而亡,他怀着亡妻的伤痛,以太宰之名份,恪守职守,继续制定国典,制礼作乐,整理典籍,完善周易,奠定了迄今最长的周朝八百多年的基础,其思想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
数年后,周公积劳成疾而亡,举国痛悼,成王以天子之礼安葬周公并亲自牵棺服丧,悲壮情景感天动地。
周公,姓姬名旦,出生时间约公元前1100年
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曾两次辅佐周武王东伐纣王,并制作礼乐。因其采邑在周,爵为上公,故称周公。他是西周初期杰出的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的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法和井田制。周公七年归政成王,正式确立了周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和伦理融合在一起,这一制度的形成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周族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呃、人有生老病死,他寿命一过,就自然而然死了,没有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