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在崇祯手中亡国 但他一生勤勉爱民 是昏君还是明君
崇祯皇帝,本质上是以学识为基础的君主,他并未接受过系统的为君之道和处理臣下之术的教育。在突然晋升为皇帝的过程中,崇祯没有缓冲期,也未有自己的朝廷官员。他的执政能力可谓平庸,若置于正统帝王之时,或许是一位合格的保守型君主。不幸的是,崇祯所面对的却是大明王朝经过两百多年文官和地主的腐蚀,无法解决的宗室吸血制度,以及小冰河时期的粮食减产和频繁的天灾。
崇祯在年幼时未曾接受过皇帝的培训,他的能力有限,性格上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实际情况证明,单凭努力并不能改变命运。如果崇祯生活在王朝中期,或许他还有机会成为一位出色的皇帝。但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大明王朝气数已尽的末期。
崇祯的祖父是万历皇帝,他宠爱福王朱常洵而对待崇祯的父亲泰昌则相当冷淡。这种家庭环境导致崇祯从小就变得敏感、多疑、自卑。更为关键的是,崇祯缺乏政治团队和系统的皇帝教育。
与明初的吴王朱允熥相似,崇祯在幼年时失去了母亲,父亲和祖父对他的关爱也相对有限。如果他成为一位藩王,或许能够像朱允熥那样顺利发展。命运对他开了一个玩笑,他的哥哥朱由校突然去世,重任落在了崇祯这位藩王身上。崇祯并非前几位藩王出身的皇帝那样有着过人的胆略,朱棣是唯一一个反叛成功登基的藩王,而朱祁钰则在北京保卫战中获胜,还有于谦的辅佐。
相比之下,朱厚熜则是聪明机智,擅长运用权谋。他也未勤政,而朱载坖虽然是藩王,但在继位前与太子无异,还有高拱和张居正的辅佐。与之不同,崇祯时期似乎缺乏出色的文臣,更多的是像钱谦益这样的小人。虽然也有一些名将,但他们难以与东林党抗衡。在贵族中,鲜有像英国公那样忠于大明的,更多的是像成国公朱纯臣那样“开门迎闯王”。
一个人的悲剧命运实际上源于其性格的悲剧。崇祯一生中,他对他人评价的极度敏感,这一切都根植于他内心深处极度病态的自尊。孤独、寂寞和缺乏母爱的成长经历使得他内心矛盾,对自己产生疑虑。从小经历了许多阴谋斗争,崇祯变得敏感多疑,对手下人缺乏信任。他的性格表现为刚愎自用、多疑以及不专业。
在十七岁的年纪,崇祯面对朝中老奸巨猾的文臣,要在这样的环境中取得胜算实属不易。青年人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崇祯希望拯救大明朝,但面对满朝的文臣,他几乎无法胜任。崇祯希望能够采取一些措施,但朝臣们往往推脱责任。回想天启帝也许真的理解如何对抗文官集团,因此才多次嘱咐留下魏忠贤,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压制文官集团的手段。在明末那个陷入困境的时代,经济上白银大量涌入导致经济崩溃,苛捐杂税导致民生困苦,政治上李自成造反、皇太极扣关,朝廷官员贪墨成性,民心涣散。崇祯的治理难以挽救这一切。
崇祯并非一位出色的皇帝,他的能力有限,猜忌多疑。他也并非坏皇帝,他理解皇帝的责任,有着发奋图强的愿望。时局太坏,他手中的手段有限,面对天灾和人祸,非秦皇、唐宗、明祖这样的开国之君才能扭转颓势。作为末代皇帝,崇祯的表现已经是相当不易。他是一位中庸之君,身处逆境,仍然努力履行着自己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