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生活常识

11月初多地最高气温直逼30℃ 专家解读为什么今年气温偏高

时间: 2023-11-04 本站作者

餐饮美食网讯,往年十一月已经在穿毛衣外套了,但是今年十一月我国多地还出现了短袖出街的奇异情况。十一月初多地的最高气温直接飙升到了30多度,都是打破了同期的气温记录。都到11月了,进入了深秋了,马上就要立冬了,气温这么高正常么?下面一起来看看专家是怎么回应的。

11月初多地最高气温直逼30℃

11月初多地最高气温直逼30℃ 专家解读为什么今年气温偏高

寒冷空气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介绍,主要原因是今年秋季以来,欧亚中高纬度地区以纬向型环流为主,我国受高度场正异常控制,西伯利亚高压强度总体偏弱,冷空气活动偏弱,因此造成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持续偏高。

秋季北方气温异常偏高,也造成多地入冬推迟。虽然东北大部、华北西北部、西北大部等地已经入冬,但上述大部地区入冬时间较常年偏晚,部分地区偏晚超过5天。

入冬偏晚会造成哪些影响呢?贾小龙解释,首先是对农业的影响。暖热天气可能导致土壤墒情偏低,影响农作物出苗和生长,不利于来年春耕春播;入冬推迟可能影响农作物生长季节和周期,不利于农业生产计划和产量;暖热气候导致农作物生长过旺且利于病虫害越冬和繁殖,严冬雨雪灾害和来年病虫害风险增大。

其次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暖热天气可能会引发物候的“生态失衡”。例如,一些植物物种可能会在不适宜的时间内开花或结果,动物的繁殖和迁徙行为也可能会受到影响,以及对水资源的影响。暖热天气可能会使得来年春季融雪径流量减少进而引发干旱,造成水资源紧缺问题。降水量减少或降雪延迟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和供水困难,这可能对农业灌溉、城市供水等方面造成不利影响。

极端回暖将导致怎样的后果?中国气象爱好者分析,11月上旬会有冷空气南下,由于前期偏高幅度太高,即使这股冷空气本身实力不算强,也足以造成极其剧烈的降温,造成寒潮天气。如此规模、如此持续的极端回暖过后,10月的我国均温、全球均温都可能接近甚至打破历史纪录,最热9月之后,很可能迎来最热10月。而在厄尔尼诺继续发展的背景下,11月、12月的均温也会比历史均值偏高,不排除再度创下历史纪录。

今年或迎来最暖冬天?

专家指出,2023年的冬天是否为最暖冬天,还没有明确的判断。

暖冬的概念具有严格的科学定义,是否为暖冬,一定要看整个冬季的全国平均气温是否高于常年值。

今年冬季(2023年12月至2024年2月)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气温阶段性特征明显,前冬偏暖,后冬接近常年;南方降水偏多。

其间,华中南部、华东南部、华南北部和西南地区东南部等地可能出现阶段性低温和雨雪冰冻天气,但出现类似2008年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可能性小。

明年春季(2024年3月至5月),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降水接近常年同期到偏多。

11月初多地最高气温直逼30℃ 专家解读为什么今年气温偏高

入冬标准

入冬是什么时候?

入冬,是指进入冬季的意思。我国季节划分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节气法”与“气温法”。传统是以二十四节气的“立冬”作为冬季起始。“节气法”划分的冬季,表示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气温法”划分的冬季,采用的是近代学者张宝堃的“候平均气温”划分,以连续五天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至10℃以下为冬季的开始;气温法划分的冬季,表示天气寒冷了。

冬季起始—结束:

依据节气法划分:以“立冬”(斗指西北,太阳达黄经225°)作为冬季的起点,至下一“立春”前结束。

依据气温法划分:以候平均温度稳定降到10℃以下为冬季的开始,至候平均温度10℃以上时结束。

冬季,太阳光热能将进入一年中最少的时节,北半球由于得不到充足的光热能,高纬地区的空气就会被大量冷却下沉进行堆积,最终形成寒潮倾泻南下。立冬过后,东亚已基本形成较为稳定的冬季环流,副热带高压已退至太平洋北纬20度以南,西风带南压到北纬35度上下,西风带将在帕米尔高原被分为北支西风和南支西风,北支西风将地中海和北海的水汽送往天山形成降雪,降雪后的空气深入冷却堆积,在青藏高原东侧的槽位形成冷空气南下。而南支西风在青藏高原南侧形成南支槽拐入孟加拉湾,将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至我国中东部地区,当北支槽的冷空气和南支槽的暖湿气流交汇时,就会形成低温雨雪天气。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hueiji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