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国七代无昏君(秦献公到秦始皇为何没有昏君)
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商鞅变法的约束,二是商鞅变法给秦国划定了目标,三是国民的“推动”。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情况。
秦国算是诸侯国里的后起之国,春秋初年正式成为诸侯国,其后在秦穆公时期称霸西戎,秦国跻身春秋五霸之一。但是,自此之后秦国再次走向动乱,直到战国时期的秦献公,之后秦孝公进行商鞅变法,秦国直到秦始皇再也没有出现昏君。
其实,这和商鞅变法后对秦国的整顿有很大关系,变法后秦国的旧贵族失去往日的影响力,其对秦国国君的影响力也变弱,相对而言,新国君上位更多的是凭借自身能力,而不是旧贵族集团斗争的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昏君出现的概率。
秦国在商鞅变法前,虽然也有明君立志让秦国强大起来,东出称霸,但这种目标更多的是秦国国君的目标,而不是整个秦国的目标,秦国受国君自身能力和魄力的影响比较大,相对而言,秦国国君的目标也是比较模糊的,这就更容易出现昏君和庸君。
商鞅变法后,直接把秦国打造成一辆不停歇的马车,整个国家都处在奔跑的状态,国君自然也是不例外。商鞅变法给秦国定的东出目标,秦国发展方向稳定下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昏君、庸君出现的概率。
商鞅变法前,秦国的国民和秦国之间的联系并不是特别牢靠,而商鞅变法后,采取的耕战政策,让秦国国民能在对外扩张中获取非常多的利益。
秦国的国民全被绑在秦国这辆马车上,马车带动着国民和国君,如果国君昏庸不作为,国民都不愿意,他们推动国君更加进取和努力。
如果说秦穆公、秦献公的雄才大略是偶然因素,那秦献公之后连续几代国君都是明君、没有出现昏君,除了偶然性因素,很大原因和商鞅变法有关系。
商鞅变法后,秦国整个国家来了个大改变,而且商鞅变法改变的不单单是秦国的普通国民,还改变、促进了秦国国君的思想和积极进取的心态。
试想想,如果没有商鞅变法的影响和推动,秦国没有奔跑起来,秦国的国君还是有“回头看”的机会和几率,这种情况下,谁又能保证秦国连续几代不出昏君呢?
秦国连续几代国君都不是昏君,这其中自然有很多巧合,但商鞅变法同样功不可没,如果没有商鞅变法这项制度保障,秦国的国君未必不会出现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