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生活常识

潭柘寺景点的历史简介(潭柘寺多少年历史)

时间: 2023-09-12 本站作者

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愍帝建兴四年(316年),最终考证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是佛教传入北京地区后修建最早的一座寺庙。始创时规模不大,名叫“嘉福寺”。

潭柘寺——古木不语识春秋!

京西有座千年古刹,阳春三月,慕名前往。

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愍帝建兴四年(316年),最终考证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是佛教传入北京地区后修建最早的一座寺庙。始创时规模不大,名叫“嘉福寺”。

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但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民间称之为“潭柘寺”,沿用至今。

古建筑选址

讲究风水,“前有照,背有靠,左右有抱”是首选之地。

潭柘寺也不例外,座北朝南,三面环山,藏风聚气。

背靠大山,左青龙右白虎扶手,形似太师椅,稳居富贵之地。

深山处,香云缭绕,钟声长鸣,《大悲咒》诵念声声入耳,禅心佛语,净化心灵,使人不觉融入其中,对古刹充满敬畏,顶膜礼拜。

潭柘寺让人震撼的不只是千年古风古韵,更有令人惊叹的宝刹宝物,富有灵性的参天古木。

龙王殿前廊上挂着一条石鱼,活灵活现,体长约五尺,重约三百斤。石鱼通体黝黑发亮,内含铜质,击打不同部位,会发出高低声音,如天然石琴。

传说这鱼本是南海龙宫的镇海之宝,玉帝生日时,龙王敖钦把石鱼做为寿礼送给玉帝。

玉帝将其放养在瑶池,因有一年天下大旱,疾病流行,玉皇大帝就把这条神鱼赐给了潭柘寺,让其下到人间去拯救苦难。

寺内方丈将此鱼悬挂于龙王殿前,每逢大旱之年,百姓击之求雨,如有疾病,摸之病消。

据传说,求雨方位与击打部位对应,抚摸部位与疾痛位置相应,十分灵验。

上天眷恋,方丈以慈悲为怀,将宝物悬于殿前与众生共享,除灾消难,足见胸怀。

潭柘寺内毗卢阁东侧,种植于明代的“二乔玉兰”,是享誉京城的名花,至今已有400余年历史。

据传其为国外引进,因花瓣兼有粉、白双色,十分娇艳,有人用三国时期东吴之大乔、小乔比拟,故名“二乔玉兰”。

因了“二乔玉兰”的芳香馥郁,青灯古佛,梵音世界里有了些许仙灵、凉爽‘清香。

毗卢阁殿前有两棵树相依相伴,一黑一白,此树植于辽代,属一级古树。

一棵古柏树与一棵柿子树相伴共生,像一对情侣,不离不弃,相互扶持,携手共进,人们取其谐音,称其为“百事(柏柿)如意树”。

因殿内有一尊“不空成就佛”,他乃金刚界五佛之一,掌管事业成就。顺应佛意,企盼美好,人们又称之为“事事如意柏”。

潭柘寺大雄宝殿后庭院内古木众多,其中两棵娑罗树和两棵高大的古银杏树最为抢眼,充满传奇。此树原产古印度,在国内十分罕见。

两棵娑罗树已有六百余年树龄,树干多处突起,状似牛眼,大若拳头,给人饱经风霜,历尽磨难之感。

两株高大的古银杏树直冲云天,相传种植于唐代贞观年间,至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东侧的一株被乾隆封为“帝王树”,西侧的一株则称为“配王树”。

清代诗人孙雄曾写诗赞云:“潭柘寺前帝王树,至今车盖尚童童。千年王气消沉尽,香火空繁三月中。”

关于帝王树,民间曾流传这样一个神奇故事:只要有皇帝登基,树的根部就会长出一枝新枝,与老枝干合为一体生长,像慈父携子;此树传神,如有皇帝驾崩,便会从这树上掉下一棵树杈。

或为天注定或为事巧合,但这棵古银杏树当仁不让地成了王朝兴盛衰落的见证树。

潭柘寺门前的东南角有一处不对外开放的院落,名为“安乐延寿堂”,这里以前是僧人颐养天年的养老院。

院子里的一棵被称为“白袍将军”的白皮松特别引人入目。其雪白的树干常常被人误认为是粉刷的石灰水,仔细察看是树干的本色,其传奇色彩令游客叹为观止。

谭柘寺碑坊前有两棵古松,两棵古松均有三百年以上的树龄。

一曰卧龙松,树冠向北倾探出约15米,苍桑的树干用力向上托举着,树枝相互缠绕,蜿蜒如龙;一曰盘龙松,古树参天,苍翠挺拔,枝干虬曲,宣示着一种不屈,努力向上攀登之势。

潭柘寺的古树,种类多,形态各异,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静而不语。

它们历经岁月的沧桑,见证了人类历史的变迁,王朝的更替;他们见惯了形形色色的达官显贵,芸芸众生相。

将这一切藏在心中,默默地用遒劲的树干迎风,用硕大的树冠遮雨,展现出来的始终是坚韧挺拔,傲霜立雪,不屈不挠。

站在寺前,仰望群峰,山风呼啸。回头望,古树庄严,超凡脱俗,任春夏秋冬,任风吹雨打,宁静而致远。什么王侯将相,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皆过眼烟云。

心安静思,万籁俱寂,双手合十,阿弥陀佛!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hueiji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