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活了多久(人文始祖太昊伏羲的生平及历史功绩)
根据传说和较为精确可信的考证,伏羲,风姓,被尊称为羲皇、太昊,生卒年约是公元前7500年前后,活了66岁,在位42年,远古时代原始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0岁左右,能活到60多岁已经非常高寿了。
根据传说和较为精确可信的考证,伏羲,风姓,被尊称为羲皇、太昊,生卒年约是公元前7500年前后,活了66岁,在位42年,远古时代原始人的平均寿命只有30岁左右,能活到60多岁已经非常高寿了。
不少史书记载伏羲活了140岁,在位110年,应该是古代的纪年单位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大家都知道彭祖活了800多岁,但是不可能有这么长寿的人。
经过考证现在一致认为在彭祖时代计时单位60天是一年,这样算来彭祖活了100多岁,这样是有可能的。
伏羲是公认的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和文明起源,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
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也是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过渡的时期,大约在距今10000年左右。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
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
伏羲和女娲都是人类最开始的祖先,又同时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前进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受到人类的尊敬和敬仰,而关于他们的画像和图片,大多都是呈现出交尾的状态,所以也被称为伏羲女娲合卺图。
在图中,伏羲被刻画为鳞片加身,而女娲则是依旧是蛇尾的状态,两人的尾部缠绕三圈,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在1958年世界上发现了生物体的DNA分子,最让人惊讶和不可思议的是,这种人体基因的双螺旋结构居然和伏羲女娲交尾图极其的相似。
这样的发现让世界都非常震惊,难道在远古时代先人们就发现了人类起源的根本吗?还是说伏羲女娲当时已经洞察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这一点没有人可以说得清,但是最起码可以确定的是伏羲女娲交尾图确实在世界上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伏羲的出生很神秘,上古时代,华胥国有个叫“华胥氏”的姑娘,到一个叫雷泽的地方去游玩,雷泽在我们济宁市泗水县,偶尔看到了一个巨大的脚印,便好奇地踩了一下,于是就有了身孕。
怀孕十二年后生下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有蛇的身体人的脑袋,取名为伏羲,生日为农历三月三日。
中国为什么称华夏,因为我们始祖伏羲的母亲叫华胥,中国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代用华夏概括了国家产生以前的整个历史跨度。
伏羲时代十二年叫一个“成纪”,因为华胥怀伏羲十二年,所以史书记载“伏羲生成纪”,“成纪”在古代是一个纪年单位。
伏羲有神圣之德,团结统一了华夏各个部落,定都在陈地,微山县两城镇太昊伏羲陵庙后面的村子就叫陈庄,不知是否和伏羲的都城有关。
伏羲创立了中华民族的图腾龙,龙的传人由此而来;伏羲根据天地间阴阳变化之理,创造了八卦,以八种简单却寓义深刻的符号来概括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他模仿自然界中的蜘蛛结网而制成网,用于捕鱼打猎。
他还创造了文字替代在绳子上打结的记事方法;伏羲制定了人类的嫁娶制度,实行男女对偶制,用鹿皮为聘礼,相当于现在的彩礼。
古代鹿皮叫“俪皮”,很珍贵,现在夫妻叫伉俪,“伉的意思是对等和相称,代表配偶”,和聘礼“俪”连起来就是代表夫妻。
并以所养动物为姓,或以植物、居所、官职为姓,以防止乱婚和近亲结婚,使中华姓氏自此起源,绵延至今;
伏羲据可考证的功绩有30项之多,除了上面介绍的几种,还有养殖牲畜、尝百药制九针、种五谷转向农耕时代、建房屋教民定居、制甲历定四时、造乐器、发明生产工具、钻木取火教民熟食;
发明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制礼仪教化天下、以龙纪官分理海内、定四方分四季、进行农田改革、对大风雨表改革、发明草编织物蓑衣、发明十天干十二地支等等不一而足。
其中能决定人类文明进程的有“结网教人渔猎”、“钻木取火教人熟食”和“创造文字”等。
当时生产工具落后、生产力低下,先民不知道种植庄稼,靠捕鱼打猎为生,常常出去一天空手而归,因此食不果腹,经常挨饿,伏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一心想解决这个问题。
后来伏羲偶然看到了树上的蜘蛛结网捕食,受到启发发明了网,网既可以用来捕鱼又可以用来打猎,极大提高了效率,解决了吃饭问题。
古人最早的时候都是茹毛饮血、穴居山洞,吃的都是生食,既不利于消化,又容易生病,当时雷电经常造成山林着火会烧死很多野生动物,伏羲把烧死的小动物捡起来一尝非常美味可口;
并且没有什么不良反应,还容易消化利于身体健康,便在部落中进行推广,从此古人才开始吃熟食,从这一点看伏羲是最早的美食家,是发明发现烧烤的第一人。
古人没有文字,又需要记录一些事情,最初采取结绳记事的方法,大事打个大结,小事打个小结,最后时间一长就分不清什么事了,伏羲通过观察日常事物的形象发明了象形的文字符号,像简笔画一样,就是最早的文字。
所以现在的汉字中仍有很多是象形字。也因为八卦的形状是方块形,所以我们的汉字是方块字。
总之,伏羲一画开天,用文明灯火,带领远古先民们,摆脱了茹毛饮血,巢穴群居,鸿蒙未启的原始状态,跨入了文明社会的门槛。
太昊伏羲历来被尊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在我们中华民族始祖世系中,伏羲年代和贡献上都高于炎、黄二帝。
但是,由于以下三种原因,造成了太昊伏羲氏这个作为“三皇之首”的各民族公认的人文始祖,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崇。
一是司马迁在《史记》中以“五帝之首”黄帝开篇,二是辛亥革命时为汉族复兴打出了“炎黄子孙”的旗号,三是抗日战争时国共两党领袖为民族团结分别从西安和延安到黄帝陵祭奠。
这三次机缘,造成了我们的民族始祖以黄帝独尊的地位,这个历史的误会,形成了一个错误导向,在海内外华人、特别是青年一代中形成了只知“炎黄”不知“羲皇”的错误倾向。
近年来,随着对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深入,学术界对太昊伏羲的始祖地位和文化贡献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著名文物专家罗哲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燕杰、台湾大学教授李耕等学术界权威人士,纷纷撰文并在不同类型研讨会上强烈呼吁改“炎黄子孙”为“羲皇子孙”。
特别是台湾学者李耕教授1993年就以“万言书”向全世界发出呼吁:为“中华民族始祖”正名提议——请以“羲黄”取代“炎黄”,他的话道出了华夏儿女的心声,引起了海内外华人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