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是什么朝代的(张骞是什么朝代的人)
自周以来,匈奴一直是中国北部边境的强敌。从秦末到汉初的三四十年间,匈奴族在冒顿单于的统治下,武力更是空前强盛。
他们常常四面出击,占领了亚洲东部沙漠和草原的广大地区。由于与汉朝边郡相连,匈奴常常入侵边郡掠夺人口和财物,给边境地区造成很大的危害。
西汉初年,由于天下刚刚平定,士兵疲于征战,经济也凋敝不堪,因而,对匈奴采取了和亲ZC,把公主嫁给单于,每年送去大批的丝绸、粮食、酒等,与匈奴结为兄弟,以缓和汉匈关系。
汉朝对匈奴的忍让,使匈奴愈益骄横,连年入侵边郡,掠夺人畜。特别是云中、辽东等郡,每年被匈奴杀害和掳去的人口万余。“匈奴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西汉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汉武帝继位后,随着封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国家经济实力空前雄厚,军事力量也日益增强,汉王朝反击匈奴的条件完全成熟了。
图│张骞
汉武帝一改“无为而治”的ZC,推行儒家思想,对匈奴的ZC便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自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以来,汉武帝开始对匈奴进行长期频繁的讨伐战争。汉武帝为了击败匈奴,截断匈奴右臂,当他从投降的匈奴人那里得知从敦煌、祁连间西迁的大月氏竟是匈奴的死敌时,于是向全国招募人员,连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这时候,汉中人张骞横空出世,他首先以郎官的身份应募出使。
汉文帝时期,匈奴连年的征战,最终征服了生活在匈奴周边的这些小国和当时生活在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国,在征服焉耆(今新疆焉耆)等国后,长期残酷的统治西域各族人民,每年向他们征收高额的各种赋税。基本完全阻断了这些小国与大汉朝的贸易往来。
虽然如此,但是两条路可以走,一条是“南道”,是从玉门关、阳关经鄯善国,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至莎车,再过葱岭,到达大月氏、安息(今伊朗)等国。还有一条是“北道”,就是出玉门关、阳关经车师前国,西行至疏勒,再过葱岭,到达大宛、康居、奄蔡(前苏联土库曼)。
其实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这两路就已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路。
这两条道路被匈奴人阻断后,使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遇到很多困难,因而张骞出使西域,除联络大月氏外,大概也肩负着重新打通这两条道路,以促进中西沟通的历史使命。
武帝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张骞奉命第一次出使西域。当时,随行的人员有100多人,其中尤以堂邑氏奴甘父(堂邑乃汉姓,堂邑氏的奴隶甘父,为匈奴人,亦称堂邑父)对他的帮助最大。张骞与堂邑父等人在出陇西后途经匈奴控制的地区时,被匈奴人抓获,扣留了10多年,并在那里娶妻,生子。
但是,张骞不忘自己所肩负的重任,始终拒绝投降,“持汉节不失”。
有一次,张骞乘着一个机会,逃离匈奴,历经艰难,逃到了大宛国。
大宛人听说汉朝很富庶,很早就想和汉朝交往,现在见到作为汉使的张骞,十分高兴,热情款待了他们,并问张骞要到什么地方去。
张骞说,是为汉朝出使大月氏。但在路上被匈奴人所拦阻,现在好不容易逃出来,希望能派人护送一下。如果有机会真到了大月氏,将来返回到汉朝,汉朝皇帝将会送给您很多的礼物,会让您多得数不完。
图│张骞与大宛王交流
大宛王一听,认为张骞说得有道理,于是,就答应他的要求,马上为他派了翻译和向导,送他抵达康居(前苏联乌兹别克一带),康居人又将他们送到大月氏。此时,大月氏王已被匈奴所杀,大月氏人又立其夫人为王。
大月氏臣服了大夏(今阿富汗北),在这里建立起自己的统治。由于这儿土地肥沃,物产富饶,生活安定,少有外来的侵扰,又自以为远离汉朝,大月氏已无东归复仇之意。张骞历尽艰辛而来,不想就此而归。但活动了一年多,一直得不到什么结果,只好整装返回汉朝复命,而汉朝联络大月氏抗击匈奴一事也因此作罢。
张骞等人在回来的路上,沿着昆仑山、祁连山,想取道羌族地区返回,却再次被匈奴人抓获。匈奴人将他扣留了一年多,恰逢单于死,匈奴内部因争当单于而发生了混乱,张骞便乘机与其匈奴妻子及堂邑父一起逃出,于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回到了长安。这次出使西域前后经历了13年,历尽千辛万苦,随行的100多人只剩下张骞和堂邑父二人。汉武帝封张骞为太中大夫,封堂邑父为奉使君。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虽然没有达到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的目的,但他亲身所到过的地方,就有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等国,加以道听途说,了解到有关西域的很多情况。他一一向汉武帝讲述了这些国家的地形和物产。
图│张骞的出使路线
张骞从大月氏回国的时候,正是汉朝与匈奴发生激战之时,大将军卫青与骠骑将军霍去病等人率军连连出击匈奴。由于张骞了解水草分布的情况,军队才得以不缺给养补充,所以,以卫尉身份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的张骞不久便被封为博望侯。
当时张骞与李广将军一起从右北平(今辽宁凌源西南)出发抗击匈奴。两人约定异路出击。李广的军队出击了几百里,被匈奴4万骑兵包围,李广率军拼死奋战,但由于张骞晚于约定的时间到达,汉军伤亡惨重。按汉朝的法律,张骞贻误战机,应处于斩刑,于是他用官爵赎为平民。在河西一带,骠骑将军霍去病与匈奴的战争,却是大获全胜。
此时,居住在匈奴西部的乌孙,势力正日渐强大,很想摆脱匈奴的控制。张骞向汉武帝建议:少数民族依恋故土,又贪心汉朝的财物,如在此时多送财物给乌孙,招引他们东归,仍居住在敦煌与祁连山的故地上,汉朝与乌孙结为兄弟关系,这样就等于切断了匈奴的右臂。而乌孙一旦与汉王朝交好,又可招引乌孙以西的大夏等国归附汉朝。汉武帝便采纳了他的意见,授予他中郎将的官职,命令他再次出使西域。
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率领300人,每人马二匹,携带上万头牛羊,价值数千万的黄金和丝织品等礼物,以及随行的持节副使,第二次出使西域。
张骞到达乌孙后,将汉武帝的礼物送给乌孙王,并转达了汉武帝的旨意,争取乌孙东迁故地。但当时乌孙昆莫(乌孙王称号)年迈,内部正发生分裂,加上不了解汉朝的情况,因此没有明确表态。
张骞便分遣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以加强汉朝和中亚地区的联系,发展贸易往来。
几年后,乌孙表示愿与汉朝结亲友好,汉武帝便将江都王刘建之女作为公主嫁给昆莫为妻。张骞此次出使西域,虽然未达到原来的目的,但与乌孙建立了友好关系,对于西域的发展及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意义。
图│张骞雕像
当张骞返回长安两年多以后,他所派遣的持节副使也陆续与出使国家的使节一同回到汉朝,这就更加促进了西北各国与汉朝的交通往来。
张骞返回长安一年多时间便去世了。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大探险家、中西交流的使节,以其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坚强而有毅力的大无畏精神和待人真诚、宽宏大量的性格,为加强我国与西域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沟通中西交流,发展中外友好关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张骞死后,出使西域的使者相望于道,一批批多者达数百人,少的也有百余人。
由于是张骞开辟了通西域的道路,所以这些后来出使的人都仿效张骞,称博望侯,以此来取信于西域各国,这就使西域各国人民与中原地区汉族人的往来与日俱增,交流日益频繁。
西汉在西域的事业,张骞有首创之功。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在当时促进了双方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对后世的影响异常巨大。那么应怎么看待张骞出使西域之事呢?
首先,从军事意义上来讲,张骞最初应汉武帝招募出使西域,是准备联络与匈奴有仇的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他历尽千辛万苦,历时13年,先后经过姑师、楼兰、匈奴、大月氏、大夏等国,虽然没有完成预期的任务,但却掌握了西域各国的大量情况。
他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汉武帝决定在反击匈奴的作战中,争取乌孙及西域诸国的支持,以切断匈奴右臂。张骞在出使中一方面致力于加强与各国各民族的友好往来,一方面竭尽全力来完成汉武帝交给的任务。虽然最终乌孙未能同意东迁,但愿意与西汉通好往来。而西域各国,尤其是在汉朝攻下姑师、楼兰等国后,纷纷摆脱匈奴的控制,开始接受汉朝的管辖。
汉王朝在此设官常驻,令军队屯田,修筑自敦煌起始的长城,又大量移民,使北部边防的力量大为增加,抵御了匈奴的进攻,并促进了民族融合、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发展。可以说,汉朝等于在此建立了统治的屏障,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
其次,在政治上,由于西域的开通与各民族的归附,增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团结,沟通了与西方各国的友好往来,也使汉朝的疆域更为广阔。秦始皇所创立的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至此有了更大规模的拓展,为我国后来的统一与各民族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再者,从经济与文化上来讲,双方互通有无,既丰富了汉族中原地区的文化与生活,又大大提高了西域各国的生产技术与文化水平。就西方向中国的传播而言:在物产方面,西域盛产的苜蓿、葡萄、胡葱、胡萝卜、胡桃、蚕豆、石榴等10多种物品及骆驼、西域良马,均传入中原,丰富了中原地区的物质生活。
在文化方面,西域的音乐、舞蹈、乐器在内地流传,也给汉族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比如张骞传入的《摩诃兜勒》一曲,乐府对之加以更造新声二十八解,用作朝廷武乐。乐器胡琴更是广为使用,创造出许多精美的乐曲。
西汉晚期,印度的佛教与艺术,也通过西域传入中国,为很多人信仰而创造出灿烂的宗教文化。此外,希腊、罗马的绘画也在后来传入天山一带,大大影响了东方人的精神生活。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必然地产生出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
图│交流使团
同时,中原地区高度发达的汉文化也通过西域及来往的使节、商人等,传播到天山南北及更遥远的西方国家。在生产技术方面,汉代在西域设置田官,督戌卒屯田,推行中原的井渠法和穿井技术。井渠法对土质多沙的西域非常适应,使沙漠地区得到了灌溉,良田也随之出现。而冶铁技术的传播,更使生产工具有了很大的改进。
据《汉书·大宛传》记载,大宛以西至安息,均不产丝、漆,也不懂得铸造铁器,后来汉朝使官和逃兵教他们铸造兵器,而汉武帝又派人在此屯田,更加速了冶铁业的发展与传播。所以,不久,这儿不少贫瘠的土地变成了肥沃的良田。这些进步的生产技术对于西域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后来,冶铁业等技术又通过西域传往中亚各国。
由于汉代高度发展的文化居于世界前列,西域各国往往将其贵族子弟送到长安来学习,这对他们本身及西域各国的文化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与汉通婚的乌孙王生了个女儿,长大后想让她来长安学习弹琴。在路过龟兹时,被龟兹王留做夫人,并一同来到长安学习汉人的文化。这说明汉文化对西域各国有巨大吸引力,为西域大多数人所向往。在文化交流的背后,各国的文化都因此丰富繁荣起来,民族的交融与团结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自开通西域以后,汉与中亚地区的交流便日益繁荣,中国精美的丝织品便是通过这条道路运到中亚、西亚甚至欧洲。外国人对中国的丝织品非常喜爱,一时间,汉朝的丝织品称誉西方,甚至在罗马帝国掀起“丝绸热”,很多人不惜用重金求购。中国往往被称为丝国,这条贩运丝的商道也被人们称为“丝绸之路”。据说,养蚕的技术也是经由这条道路传播出去的。当年去探险的张骞大概不会想到,他的这一举动,给后世造成多么重要的影响。
张骞的探险以及西汉向西域的拓展,将中西物质文化交流推向了一个新阶段,这无论对于中国的发展和整个人类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资料:
《汉书》
《张骞出使西域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