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生活常识

马相伯的生平及其贡献(马相伯创立了几所大学)

时间: 2023-08-13 本站作者

马相伯,原名马志德,道光二十年(1840)4月7日他出生于江苏丹阳马家村,由于父母都是天主教徒,所以马相伯也接受了洗礼,并在后来来到了上海的教会学校学习。同治九年(1870),马相伯在徐家汇大修院获得了神学博士的头衔。

爱国老人马相伯:为中国创建两所顶尖大学,把自己比喻成会叫的狗。

"我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如此悲壮的话语出自一位耄耋老人。

这就是马相伯。他的一生坎坷而心酸,活到四十岁了还浑浑噩噩的,直到耳顺之年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使命,成为了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马相伯,原名马志德,道光二十年(1840)4月7日他出生于江苏丹阳马家村,由于父母都是天主教徒,所以马相伯也接受了洗礼,并在后来来到了上海的教会学校学习。

同治九年(1870),马相伯在徐家汇大修院获得了神学博士的头衔。

马相伯的家境不错,他的父亲是商人,并且略通医术,还是一名医生,从小见惯了饱受病痛的人们,所以马相伯有着悲天悯人的思想。

同治八年(1876),中国发生了一场特大旱灾"丁戊奇荒",这场旱灾持续了四年之久,陕西、山西、河南,直隶等省份灾情严重,江苏、安徽、四川等主要产粮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数以万计的灾民逃难至上海,马相伯听闻此事,立刻行动起来,倾尽全力筹集了二千两白银,对灾民伸出了援助之手。

可没想到的是,他反而遭到了教会的幽禁"省过"。马相伯悲愤之下,毅然脱离教会,开始从事外交与洋务运动。

在这段时间内,他先后游历了日本、美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家。在这些国家的游历,大大开阔了马相伯的视野。

他看到日本维新变革的成效,内心深受触动,逐渐认识到国家富强之道,也看到了教育事业的重要性。

他深谙"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材为本;救才之道,尤宜以设立学堂为先"的道理,决意毁家兴学,建立新式学堂来培育栋梁之才。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以至耳顺之年的马相伯做出了一个令众人无比震惊的决定:他想捐出自己的全部家产—3000亩良田,以此作为兴办新式学堂的经费。

在当时,国外的大学中由富商出资组建的确实不少,甚至有些是享誉世界的名校,例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可在中国,马相伯却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上海南洋公学发生了轰动一时的"墨水瓶时间",引发了近两百名同学的集体退学。

在蔡元培的协调之下,章太炎先生的"爱国学社"接纳了一部分学生,让他们得以继续学习。

可是其他的学生怎么办,总不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失学吧。

以此为契机,马相伯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创办了震旦学院,并于1928年更名为了震旦大学。

震旦为梵文,有"东方日出,前途无量"的美好寓意。震旦大学算是近代中国的第一座私立大学。别看它规模不大,实力却不可小觑,师资队伍极其强大。

在它成立的时候,连梁启超都亲自发来了贺电,并且亲自编写教材授课。很快,震旦大学就成为了在中国能与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并驾齐驱的名校,并且有着"东方巴黎大学"的美称。

然而可惜的是,在1952年全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的时候,震旦大学被撤销了,它的相关院系被并入了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等十一个学校内。

马相伯对教育事业的贡献还不仅如此。

光绪三十一年(1905),教会想要把震旦学院变为教会大学,逼迫马相伯以"养病"为由,交出掌管学校的大权,此消息传出,舆论哗然,学生们立马摘下校牌,集体退学。

当时的马相伯看着学生们的退学签名册时,老泪纵横,决心与学生共进退。在张骞、严复等人的大力支持下,他又筹办了复旦公学。

复旦公学的创办也是几经波折,但好在最后坚持了下来,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1917年,复旦公学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

1942年再次更名为复旦大学。而如今的复旦大学不但在国内名列前茅,在国际上也颇有声誉。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句话大概是对马相伯先生百年传奇人生的最好注解。

虽然到他去世之时,他都没能亲眼看到中国赶走日本侵略者的那一天;虽然作为这些高校的创始人,他的名字已经在历史长河中慢慢褪色,但他的功绩必将不朽。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hueiji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