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生活常识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呀(作者竟有六十多位,各种说法众多)

时间: 2023-07-16 本站作者

曹雪芹。《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曹雪芹(名沾,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祖籍辽宁辽阳(一说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生于南京,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

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又名《石头记》,自问世200余年来,关于作者和书中所说之事,一直争论不休。上世纪初,胡适先生根据《红楼梦》里“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所说,得出《红楼梦》作者为曹雪芹,且该书为“作者自叙说”的结论。然而即便如此,关于《红楼梦》作者究竟是谁的争鸣探究依旧没有停息。更有一个粗略统计称,近些年来,考证出的《红楼梦》作者竟有六十多位,各种说法不胜枚举。

▲87版电视剧《红楼梦》海报

◆说法1:《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之父曹頫

青年学人陈林在其长篇论文《破译红楼时间之谜》中提出,《红楼梦》120回小说是一个有机整体,其真正作者是曹雪芹之父曹頫,也即小说早期抄本上著名的批语者“脂砚斋”;而曹雪芹只是小说中部分诗词的创作者。

按照这篇论文的说法,小说作者在作品中隐藏并暗示了一个“真实的年代序列”,120回小说是按照从1706年到1724年这样一个真实的年代序列来逐年叙事的,其主要论据就是小说明确写到的历法天象、八字命理、老太后(太妃)的去世和下葬、黄河在河南境内大决口等情节。

论文提出的验证方法是:由于所有情节都被标记了真实的年代,则小说明确写到的历法天象、皇家殡葬和重大自然灾害等情节也被标记了真实的年代;用清代的历法天象资料和信史文献来对证,就可以发现历史上的那些年份究竟有没有出现小说描写的情况。

根据“还原”了的年代序列,论文查证的贾宝玉出生日期应为1706年6月8日(农历四月二十八,“药王圣诞”日)。论文进一步提出,既然小说已经表明“作者=石头=贾宝玉”,那么贾宝玉真实的出生日期就是小说作者本人的生日。论文以这个生日对比曹雪芹家世史料,寻找贾宝玉的“文学原型”,认为惟一正确的对应人选就是曹寅的过继之子、曾继任父兄江宁织造一职的曹頫,而元春的原型人物是曹寅的长女曹佳。

在确认“120回小说是曹頫编年自传体作品”的基础上,论文细致地梳理了小说早期抄本上的“脂批”,认为“脂砚斋”就是曹頫,他于“甲午人日”(1774年2月17日,农历正月初七)写下了临终绝笔。论文认为,“畸笏叟”和“靖藏本批语”将小说作者指为曹雪芹,而且谬称小说底稿遗失、妄拟根本不见于现存120回小说中的情节,因此必定是造假。

论文最后两章集中探讨了曹雪芹的身份、生卒年,以及对《红楼梦》的贡献等问题。曹雪芹或者是曹顒之子,或者是曹頫之子,二者必居其一。论文认为,曹顒之子对应的小说人物是贾兰,而曹雪芹的诗才和狂狷是贾兰不可比拟的,因此曹雪芹是曹頫之子,对应的小说人物是贾宝玉的“遗腹子”贾桂。

论文认为,根据小说隐藏的真实年代序列,贾宝玉的“遗腹子”贾桂的出生年份应是1725年。论文根据小说文本提供的时间线索,结合预产期的推算方法和传统推算“胎元”的方法,推定薛宝钗于1724年农历八月初怀孕,于1725年6月6日(农历四月二十六芒种)诞下贾桂。

《红楼梦》甲戌本独有的眉批:“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致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敷粉、千皴万染诸奇书中之秘法,亦不复少。余亦于逐回中搜剔刳剖,明白注释,以待高明,再批示误谬。”陈林认为这是小说作者曹頫对自己隐瞒作品真实朝代年纪所用手法的比喻式评论。

▲87版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说法2:《红楼梦》作者是冒襄

出生于研究红楼梦世家的黄伟民认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冒襄著作了《红楼梦》。

冒襄(1611~1693),字辟疆,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巢,南直隶如皋(今江苏如皋)人,明末清初文学家,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襄一生著述颇丰,传世的有《先世前征录》《朴巢诗文集》《岕茶汇抄》《水绘园诗文集》《影梅庵忆语》《寒碧孤吟》和《六十年师友诗文同人集》等。其中《影梅庵忆语》洋洋四千言,回忆了他和董小宛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是我国忆语体文字的鼻祖。

在考据文献后,黄伟民认为:

第一,“林黛玉”这一艺术典型的原型是董小宛,这是冒襄著作《红楼梦》的基本依据。

《红楼梦》中涌现了众多的艺术典型,林黛玉算得上是一个最为突出的艺术典型之一。冒辟疆所以能把这一人物形象塑造得这么成功,除了他的文学天赋以外,更因为有一个非同寻常的女子董小宛围绕在他身边,耸立在他心上。

何以见得林黛玉的原型就是董小宛呢?我们只要把冒辟疆及其友人的有关诗文所记述的同《红楼梦》中的有关描述对照一下,董小宛是不是林黛玉的原型,便无可置疑了。比如,董小宛曾陪同钱谦益游览黄山,引起了钱谦益对她的关注。钱谦益帮助她还清了欠债,脱了籍。而董小宛一心想嫁给心仪之人冒襄。据《影梅庵忆语》记载:钱谦益“旋买舟送至吾皋”。这样,董小宛便来到如皋。而后,由冒襄的正妻苏元芳引入冒府。《红楼梦》第3回写道:“黛玉听了,方洒泪拜别,……登舟而去。”在第64至65回里,采用“脂砚斋”指出的“一击两鸣”法,写贾珍把尤二姐转给贾琏。尤二姐在花枝胡同别室里过了四个月,才由贾琏的正妻王熙凤引入贾府。董小宛进入冒府前发生的这些事,没有直接写在林黛玉身上,而是转写到尤二姐身上了。两相对照,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里正是有了实际生活中的董小宛的故事,才有了《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以及尤二姐的故事。

▲87版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第二,“贾元妃省亲”来自董小宛省亲,这是冒襄著作《红楼梦》的具体证明。

打开《冒辟疆全集》,我们可以看到有关董小宛省亲的记载;翻阅《红楼梦》,我们可以看到有关贾元妃省亲的描述,两相对照,基本上是一致的。比如,一样的筹备和流程。为迎接董小宛省亲,冒襄精心地做了准备,大兴土木修葺水绘庵(即水绘园)。冒襄《水绘庵修禊记》里写道,“此庵榛芜已久,衹剩空濛数十亩”,于是,在原园址上加以修葺。但如此浩大修葺工程,所需费用何来?有人指控冒襄之父冒起宗,为修园做了不堪之事,气得他一病六十五天后一命呜呼,此事刺痛了冒襄的心。园修成以后,冒襄在《水绘庵修禊记》里,记载了他和家人及友人游园赏景、尽情赋诗的感人场面。《红楼梦》第16回、第17回至18回写了“咱们家大小姐晋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将要“省亲”,“现今周贵人的父亲已在家里动了工了,修盖省亲别院呢”。这说的就是修建大观园。用地也和水绘园一样,利用现有园地,“从东边一带,借着东府里花园起,转至北边,一共丈量准了,三里半大,可以盖造省亲别院了。”大观园修建成功,贾政带了宝玉等人也是游园并题匾额、对联;而后,也有八首咏大观园的诗作。

第三,“脂砚斋”的一条条批语,这是冒襄著作《红楼梦》的生动记录。

2200多条“脂砚斋”批语成了《红楼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那么,“脂砚斋”为何许人也?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得出的结论是:“此人如不是一个女性,一切都难以讲得通。”他还说,这女性是《红楼梦》作者的妻子。周先生的结论是正确的。我沿着周先生的思路进一步展开研究,终于弄清楚了,“脂砚斋”正是冒襄的三个妾:蔡含、金玥、张氏女。冒襄所作《影梅庵忆语》《亡妾秦淮董氏小宛哀辞》中,同样出现了她们的批语。既给《红楼梦》作批,又给与《红楼梦》密切相关的这两篇著作作批,谁是“脂砚斋”,这是不言而喻的。蔡含、冒襄于1685年、1693年先后离世后,“脂砚斋”写下了发自肺腑的沉痛之言:“而今后唯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由此看来,“脂砚斋”是谁,更是一清二楚了。

第四,“曹雪芹”“雪芹”“芹”是冒襄的笔名。

《红楼梦》正文中和“脂砚斋”批语中提到的“曹雪芹”“雪芹”“芹”,这到底是谁?我经过深入研究,终于真相大白,原来就是冒襄。冒襄使用笔名“雪芹”,最早见于明朝夏兆昌编纂的《书史纪原》一书。《书史纪原》现被收藏于山东省泰安市的岱庙。在紧接着“书史纪原终”五个字下面,有手签的“雪芹校字”四个字;再在“雪芹校字”下面,盖上了刻着“长相思”三个字的闲章。而这“长相思”闲章正是冒襄所有。

此外,冒襄在《红楼梦》头一回和最后一回亮出了自己的笔名“曹雪芹”。冒襄取这三个字作笔名是十分讲究的。曹,实际是隐射大明皇帝朱氏。冒襄用“曹”隐“朱”,是“脂砚斋”指出的“伏线千里法”。同时,这“曹”字,又是“冒”与“董”的结合。再说一说“雪芹”二字。冒襄一生崇敬“苏氏三杰”(苏洵、苏轼、苏辙),苏轼有诗曰:“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芹何时动,春鸠行可脍。”“雪芹”二字很有可能由此取来的。而“雪”又是冒襄对董小宛的昵称,即“雪儿”,冒襄的诗友们也都喜欢这样称呼董小宛。

第五,“咏潇湘”“自写生前照”,这是冒襄著作《红楼梦》的直接表述。

冒襄的文友张明弼在《冒姬董小宛传》中写到冒襄和董小宛相见时说:“主宾双玉,有光若月,流于堂户。”冒襄曾号称“玉山”,后将此号转给了爱妾金玥;而董小宛的名也好,字也好,号也好,根本就没有取这个“玉”字的。称呼他们为“双玉”,十分清楚地表明了张明弼已经读过《红楼梦》,并且非常明白书中写的贾宝玉就是冒襄,林黛玉就是董小宛。作为《红楼梦》读者的张明弼,正好证实了《红楼梦》的作者就是冒襄。特别是冒襄的文友吴绮(号园次),他不仅认真阅读了《红楼梦》,而且以“绮园”之名写了批语,还赋诗赞颂冒襄“著书已了三秋梦”。

▲87版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说法3:《红楼梦》作者是湖南娄底女子谢三曼

湖南娄底市《红楼梦》爱好者、中国红楼梦协会会员谢志明在其出版的专著《红楼湘娄文化考》里,认定《红楼梦》的作者是湖南娄底的一位女性——谢三曼(曼,娄底人称姑姑为曼曼)。

谢志明的理由是:第一,曹雪芹并未自称是原著素材的记录者,其年龄也与成书时间不吻合;第二,从写作风格及对旗人的贬低角度看,原作者应为汉人、女性;第三,红楼梦开宗明义:“为闺阁昭传”;第四,小说的一二章与结尾部分,行文风格与中间部分迥异,可以分析得出,中间部分出自女子之手。而书中大量的娄底方言与风俗,可以认定原作者是娄底的女性。

《红楼梦》多次将湖南的景物、地名写入其中,如“湘江”“湘江旧迹已模糊”“潇湘馆”“湘云”“斑竹”“武陵别景”等。所记录的风俗习惯与娄底一带十分相似,如饮茶习俗、积陈年雨水、嚼食槟榔、丧葬习俗等,乃至民间俗语,如“哈巴”“号丧”“嚼毛”(也叫嚼筋,指讲歪理、不服输)等。尤其是方言(假语村言),如“日头”“毒日头”“看着不像”“亏你伸得出手”“给XX拾鞋也不要”“劳了半日神”“起猛了头晕”“劳什子”“家伙”(指东西)等等。

《红楼梦》第十八回一首诗中写道:“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谢志明认为,小说中没有涉及过有关谢家的人与事,为什么多次将谢家远祖典故与人名蕴含在书中呢?惟一的解释是,原作者有意留下自己的真实痕迹。

据他考证,现娄底涟源金石镇桃林湾(旧时属湘乡),确实定居着一门谢氏大家族,有经历了300多年风雨的清初建筑“乐恺堂”为证。清朝御匾“太学”现在仍完整保留。其另一支则生活在湘乡扶洲。全是谢氏敏湖公的后代。故小说中林黛玉一念到“敏”字,便读成“密”。

谢氏族谱记载,扶洲谢氏为东山应德公支脉之后,其第十四代绍芳公,娶妻易氏。绍芳公早逝,易氏受族人排挤,年仅40岁(1661)时便携子女多人,前往桃林湾定居,10多年后在桃林湾与两子共同修建了三进九厅大屋。此后,其第三子重返扶洲,仿桃林湾样式建二进六厅房屋。

“族谱中的人物与《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惊人地吻合。”谢志明认为,桃林湾的两处谢府就是小说中“荣”、“宁”二府的原始出处。易氏被人称为“珩玉太婆”,她即是贾母的原型。

《红楼梦》写了一个朝代的四大家族,与皇室一脉相连,是何等的辉煌与气派。即使如南京的王府,亦是富贵得不得了。“乐恺堂”偏居湘中一隅,自是富贵,但怎能与王府相提并论? 但谢志明却认为,“荣、宁二府并非真正的王府。王府应该是戒备森严的,可荣、宁二府中,并无兵丁守卫,刘姥姥可以随意进出,还嬉笑怒骂,无所顾忌……原作者不过是运用了文学手法予以夸张,并融入了作者的想象与见闻。这种方式,在古典文学中屡见不鲜。”

▲87版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说法4:《红楼梦》作者是顾景星

湖北蕲春籍草根学者、《红楼梦作者顾景星》一书作者王巧林认为,《红楼梦》作者乃明末清初的蕲州人顾景星。

顾景星(1621~1687),字赤方,亦字黄公,蕲州人,明清之际文学家。明崇祯十二年(1639),18岁的他中副榜。崇祯十六年(1643)随父避难于昆山,居之淀湖。南明王朝福王时,七省流寓贡生在南京会试,他名列前茅,任福建推官。当时马士英擅国政,令人秘密招他附己,被他一口拒绝。清兵至昆山,令他以原职随征,他不从。归蕲州后,闭门不出,结茅而居,名其堂为“白茅”。

《红楼梦作者顾景星》一书核心观点内容主要有五:一是曹雪芹、吴玉峰即顾景星的两个化名;二是120回《红楼梦》同出自顾景星手笔;三是大观园的主要原型出自明故荆王府花园;四是由传统“红学”的曹寅家族兴衰史上升到汉民族国破家亡血泪史;五是80回《石头记》中署名脂砚斋、畸笏叟的批书人,实为顾景星为逃避“文字狱”的需要而作的诸多托名,即为了有意制造混乱而炮制出来的脂评本。

书中的许多观点都颠覆了常人的认知,具体而言有:

其一,颠覆了主流“红学”关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乃满族旗人曹寅后裔之说。揭示了“曹雪芹”子虚乌有,实为顾景星为避免“文字狱”而用的化名,也隐含着顾景星作为明朝遗老,不仕清廷的决心。

其二,颠覆了主流“红学”关于以大观园为主体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乃北方满旗仕宦之园,书中人物皆为北方满族贵胄的定论。揭示了《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乃明朝蕲州荆王府花园所复制,书中人物乃顾景星自己乃其家人家事的缩影。大观园所描写的建筑群如宫殿、牌坊、亭台、楼阁、寺庙道观、河港桥闸、水井泉流、雪洞暗榭等结构布局,皆与文献所记载的蕲州荆王府如出一辙。顾景星的著作《白茅堂集》中皆有详尽记载。

其三,颠覆了主流“红学”一贯认定《红楼梦》乃“旗人曹寅家族兴亡史”之结论。揭示了《红楼梦》乃“吊明之亡”“揭清之失”的民族血泪史的写照。至于书中的楚风蕲俗、蕲楚方言更是不胜枚举。

▲87版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说法5:《红楼梦》作者是洪昇

历史学者土默热认为,《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洪昇,大观园的原型在洪昇的故乡杭州西溪,金陵十二钗原型是“蕉园十二钗”,是西溪养育了洪昇,是西溪文化孕育了《红楼梦》。

洪昇(1645~1704),字日方思,号稗畦、稗村,钱塘人。我国古代著名戏曲家。他的传奇剧本《长生殿》,费十年之功,描述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他与孔尚任(代表作《桃花扇》)并称,誉为“南洪北孔”。据《西溪》一书记载,他是明代西溪大族——明代功臣洪钟的第六代孙子。他的先祖世代居住在杭州西溪洪家湾。洪氏家族自宋代起世居西溪,历史上多出官宦,尤在明清时最为鼎盛,被誉为“百年望族”。

洪昇出生于1645年清兵下江南时的兵荒马乱之中,母亲逃难途中,在一个“费姓”农妇的茅棚中生下了洪昇,从此注定了他一生多灾多难的命运。洪昇前半生生活优裕,肥马轻裘,中年以后,连续遭逢了三次“家难”。

第一次“家难”是“子孙流散”之难;第二次“家难”是抄家之难;第三次“家难”是“斥革”之难。康熙二十八年(1689),由于洪昇在“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被朝廷革去了国子监生的资格,彻底断送了洪昇的仕途道路,也彻底葬送了洪昇重振家族的一线希望。康熙三十一年(1692),洪昇带着心灵上的伤痛,返回故乡杭州。从这一年到洪昇去世(1704),整整十二年时间,洪昇怀着满腔国仇家恨,创作了不朽的名著《红楼梦》。

土默热认为,《红楼梦》所写的正是洪昇心中的国仇家恨:书中说创作此书时“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奈何”心情,正是洪昇回到故乡时心情的真实写照;自比顽石,慨叹“无材补天”,也正是洪昇经历了亡国、破家、毁身之后所发出的扼腕长叹;作者交代创作此书的目的是把自己之罪“编述一记”,以“普告天下人”,所要告诉世人的就是洪昇自己在“百年望族”“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后的愧悔之心情。

《红楼梦》书中大观园的核心景区是大观楼、潇湘馆、稻香村、蘅芜苑和怡红院五个院落式建筑,这五座建筑的原型,就是明末清初时期杭州西溪的御临镇、西溪山庄、沈家村庄、花坞和洪园。它们都集中在深潭口附近,构成一组优美的建筑群。藕香榭的原型在今天的曲水庵,曲水庵旁至今尚有藕香桥地名可证。紫菱洲的原型在今天的茭芦庵,这里确实盛产红菱。

《红楼梦》书中描写宝玉和贾母两次去芦雪庵,都是“棹雪”而来的,所谓“棹雪”,就是乘船穿过芦花荡的意思,也就是今天的秋雪庵。书中的铁槛寺原型在今天的西穆坞,这里是洪家祖坟所在地,今天仍有石人石马为证。《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芳园筑向帝称西”,杭州为中国七大古都之一,当然可以称为“帝城”,西溪的位置正在杭州西边近郊,位置恰好符合。

书中大观园的形式是“衔山抱水建来精”,“楼台高起五云中”,西溪正是“衔”老和山、小和山、午潮山,“抱”转山河之水,山水形势也与书中描写完全一致。

土默热认为,《红楼梦》描写的地点、人物,完全是按照明末清初杭州西溪所发生的真实故事创作的。

▲87版电视剧《红楼梦》剧照

◆说法6:《红楼梦》撰写者之一是魏廷珍

出版有《另说红楼》《红楼梦真相揭秘》等著作的中国红楼梦协会会员张志坚认为,贾雨村身上有清朝军机大臣魏廷珍的影子,此人是《红楼梦》撰写者之一。

张志坚说:“许多人议论要删去《红楼梦》后40回,说是文字水平相差很远。这倒让我满心好奇,发现从82回以后反复地写贾雨村。梳理查证的结果是:95回‘甲寅十二月十九日’元妃去世前,进入贾府报告消息的“军机贾雨村”正是53回‘腊月升为大司马’的魏廷珍。

为此,我做了详细比对,从考取探花、江南为官盐政、年龄大小、湖北巡抚任职、雍正十二年腊月任兵部尚书、乾隆初罢官革职等方面,我肯定魏廷珍就是贾雨村的原型。且《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第120回是甄士隐详说太虚情,贾雨村归结红楼梦。这其实就是说:贾雨村风尘怀闺秀,贾雨村归结红楼梦。”

张志坚认为,“曹雪芹”只是魏廷珍的笔名,也是一个群体作者的综合笔名。这在《红楼梦》120回借贾雨村之口有交代,“我只能说曹雪芹不是唯一的作者,还有吴玉峰、孔梅溪、棠村等参与”。张志坚表示,《红楼梦》第1回也说“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回目,分出章程,则题曰《金陵十二钗》”。第二十二回还批语:“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可知,一个归结者,虽然作了大量的工作,但这部书还不能算是一个人写的。

魏廷珍是河北景州县人,康熙五十二年的探花,才学超人。他留下的《课忠堂诗抄》共十八卷,是一部变相的魏廷珍年谱,这部书现存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张志坚发现,有关于“雍正甲寅年”的记载,这与《红楼梦》95回的元妃去世日相对应;在《使豫集》中听到与黛玉“花魂鸟魂”一样的《花魂》《鸟梦》姊妹声;读《燕南集》红楼味更浓,“独向秋霜舒傲骨,不随春雨放花枝。”“众芳乘令夸朱紫,傲骨应须发较迟。

‘犹如黛玉’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等等。总的说,看完《课忠堂诗抄》,我们会毫不含糊地得出一个如《红楼梦》中的结论:魏廷珍风尘怀闺秀,魏廷珍归结红楼梦。(来源:《新京报》王小山/文、《江南时报》黄伟民/文、《长沙晚报》范亚湘 张光智/文、《黄冈日报》韩进林/文、《今日早报》吴建忠 单金发 魏皓奋/文、《三晋都市报》周俊芳/文)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hueiji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