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寺诗句枫桥夜泊的意思(张继《枫桥夜泊》全诗赏析)
《枫桥夜泊》是唐朝张继所作,全诗内容如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所谓诗眼,是指诗词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
透过诗眼,读懂《枫桥夜泊》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所谓诗眼,是指诗词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是诗词中最凝练、最精神、最准确地传达主旨的字句,是理清诗词脉络的盘节、掌握诗歌各部分相互联系的关键。
阅读和鉴赏诗词,抓住诗眼,可以带动全篇,捕捉最佳信息,深入挖掘诗词意蕴,完成对诗作的欣赏。
阅读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抓住诗眼,对全诗的理解就很容易了。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在这类诗词中,写景往往是为了抒情服务,而所抒之情又是在景物的衬托之下的。
通读这首七绝,第二句中,只有一个表达情感的词“愁”,诗题是“枫桥夜泊”,而“对愁眠”三字正好紧扣题目,可见,“愁”是理解全诗的关键,可以称得上是“诗眼”。
此诗以一“愁”字统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造成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而这些景物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凄婉清冷的意境,与“愁”正好吻合。
后两句虽不见愁字,但仍暗扣“愁”字。诗人立足于客船之中,卧听姑苏城外寒山寺传来的“夜半钟声”。
“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创造了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愁绪也就尽在不言之中了。
《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755)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756)六月,玄宗仓皇奔蜀。
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可见,“愁”字正是作者写作此诗时的内心感受。此诗精确而细腻地描述了一个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观察和感受,勾画了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有景有情有声有色。
此外,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
诗中的“愁”字,或者“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在全诗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抓住这一句,可以理解整首诗。
句中的“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
而泊舟枫桥的旅人,正“对愁眠”,“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象“伴”字外露,但突出了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
透过这个诗眼,我们可以发现,这首七绝,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含蓄而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