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旅游攻略

印度种姓制度(印度种姓制度现在还存在吗)

时间: 2023-06-30 本站作者
印度种姓制度

印度的种姓制度主要是什么

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历史。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达利特。

一张根据《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绘的瓦尔那等级: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

种姓制度的来源

种姓制度最初是随雅利安人入侵印度而创立的社会制度。原本的种姓制度并非要划分阶级及人的高低贵贱,而是要确保本身雅利安人的执政权和保持各种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数。

然而随着马穆鲁克、蒙兀尔等外来伊斯兰教征服者统治印度,种姓制度为了政权需要而经历过许多调整,并在英属印度时期为符合殖民者需要而被固定、僵化,成为阶级森严的阶序体系。

由于该体系中的不平等与近代西方兴起的民主制度与人权思想大相径庭,因此常被批评为反现代化的落后制度,甚至被视为妨碍印度社会进步的毒瘤。1947年印度脱离殖民体系独立后,种姓制度的法律地位正式被废除,各种种姓分类与歧视被视为非法,然而在实际社会运作与生活上,其仍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

印度种姓制度五个等级是什么?

不是五个等级,而是4个等级,分别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历史。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一张根据《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绘的瓦尔那等级: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

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及享受奉献的权利,主教育,受众刹帝利,负责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以及宗教话语解释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婆罗门思想的受众,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主政军,负责守护婆罗门阶层生生世世。

第三等级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主商业。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被认为低贱的职业。在种姓制度中,来自不同种姓的父母双方所生下的后代被称为杂种姓。

韩国财阀 墨西哥毒贩 印度种姓制度和极端穆斯林,哪个更难消灭

印度的种姓制度

印度种姓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达利特。

印度种姓制度源于印度教,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具有3000多年历史。这一制度将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和达利特。

婆罗门是祭祀阶层,时代执掌宗教大权,有时也参政,是古代印度的精神统治者,为第一种姓。

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古代印度的世俗统治者,国王大多出于此阶层,为第二种姓。

吠舍是普通的自由民,主要从事农业,商业,牧业,为第三种姓。

首陀罗是奴隶或是当地土著居民,以手工业,农业渔猎为生,是第四种姓。

此外后来还衍生出一种人类中最为卑贱者---达利特,即贱民,社会地位最低。

印度种姓制度现在还存在吗

印度目前仍然存在种姓制度,尽管在法律上这种制度已经废除,但作为印度存在了上千年的“优秀”传统,在人们的思想上潜意识里,这种制度很难彻底消除,且种姓制度的存在仍然有一些现实意义。

种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普遍存在的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其中以印度最为严重,又称贱籍制度、印度卡斯特体系。

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

原本的种姓制度并非要划分阶级及人的高低贵贱,而是要确保本身雅利安人的执政权和保持各种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数。

[img]印度种姓制度的由来 为什么网上说种姓越高皮肤越白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hueiji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