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地方特产

甘肃省非遗一法一条例?(传承非遗文化的内容?)

时间: 2023-06-28 本站作者

1. 甘肃省非遗一法一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

2. 传承非遗文化的内容?

回答如下:

非遗传承:

(一)传承民俗传统文化

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们中华民族祖先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代继承发展的,具有显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包括着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诸多层面。

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而不同。

(二)传承地域文化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和杂居的省份,历史上的开放繁荣和特殊地理特征使其文化呈现多元态势,孕育了丝绸之路文明的丰硕土壤。

各地区在自己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地域文化。我来自庆阳,属于陇东文化,我们庆阳是以岐黄文化,农耕文化,香包文化,窑洞文化,红色文化为主体,其他文化形式为补充而构成,庆阳地域文化具有奠基性与根源性,创造性与开拓性,人本性与开放性等特点。庆阳的非遗文化,剪纸,皮影,刺绣,道情,唢呐被称为庆阳五绝。

我是剪纸传承人,庆阳剪纸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表现手法灵活多变,记忆娴熟,风格古拙质朴,粗狂奔放,与中国同类民间剪纸相比,独居特色。

(三)传承语言符号

剪纸语言符号是以剪纸常用的,月牙纹,锯齿纹,水滴纹等符号组成,应用比喻,象征,谐音等手法创作出的在历史沿革中,传承至今且具有民族认同感的剪纸素材,以及能激发人们审美体验的表现形式。剪纸的语言符号是为剪纸创作,剪纸主题,剪纸创意服务的,语言符号的多元化可以使其作品显得生动多彩,在实践中创造自己的语言特点,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它作为民间艺术的母体形式,焕发着独特的语言魅力。

剪纸艺术是经过前人高度概括了的,已经符号化的艺术,它的意义远远高于绘画,剪纸创作需要绘画功底,但不应该有太重的绘画痕迹,它抽象,夸张,唯美。

(四)传承创新精神

只有不断创新,我们的非遗文化才能顺应时代的步伐走进生活方方面面,让更多的人群需求和适用。

如何传承?

我个人认为:

(一)学校开设独立科教,让非遗进校园,从娃娃抓起。

(二)用现代传播媒介的高速化,系统化,全面化的优势向大众群体,向世界人民宣传,在保有原有民俗传统文化特色的前提下,重新唤起社会大众对中国非遗民俗文化的热情,使之更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三)公益化,我们身为非遗传承人,多参加公益活动,从带动身边人做起。

3. 什么是甘肃少数民族特有的非遗手工艺品?

甘肃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拥有丰富的非遗手工艺品。以下是一些甘肃少数民族特有的非遗手工艺品:

1. 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丝绸绣”:丝绸绣是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传统手工艺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丝绸绣的图案多为花鸟、山水、人物等,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2. 甘肃天水回族自治县的“银饰”:天水回族自治县的银饰制作历史悠久,技艺精湛。银饰的图案多为花鸟、龙凤、古钱币等,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3. 甘肃民勤县的“皮影戏”:皮影戏是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民勤县的皮影戏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精湛的制作工艺而著名。皮影戏的人物造型生动,色彩鲜艳,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4. 甘肃陇南市的“木雕”:陇南市的木雕制作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木雕的图案多为花鸟、山水、人物等,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以上是一些甘肃少数民族特有的非遗手工艺品,它们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甘肃省的文化瑰宝。

4. 甘肃非遗手工技艺有哪些?

格萨(斯)尔是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内蒙古、新疆地区的地方传统民间文学,也是甘肃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堆贴画,蓝染

堆贴画,又名布艺堆绣画、布堆画、布贴画、拨花、撂花、布艺画,它历史悠久,是我国最古老的手工艺术之一,是流传在平凉、庆阳一带的民间艺术中的珍品,是中国西部广大地区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的,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鲜明的地域性的传统民间艺术。

5. 北豳傩面是做什么的?

诡谲神秘的面具,古朴苍凉的曲调,褒衣博带的服饰……曾几何时,傩文化作为中国古代农耕社会最早的信仰,指导着人们的生活实践,诉说着祖先的开创与智慧,演绎着一幕幕动人的篇章。傩,作为一种远古历史文化遗存,其变异的纷纭、文化内涵的丰厚,生命力的顽强是惊人的。傩文化的丛系,包括傩的观念、傩的文化根基、傩舞、傩仪、傩戏、傩神、傩面、傩坛(堂)、傩器、傩画,以及有关的驱鬼活动、祭祀酬神活动和求子、度关、医疗、娱乐、建房、超度等法事活动。

中国古代有三大祭祀。腊祭,也称“八腊”,祭典神农氏,保佑农事风调雨顺。雩祭,也称“打旱魃”是干旱之年的求雨祭祀。傩祭是驱鬼逐疫的仪式,对于古时的部落首领或者巫师而言,傩就是传达天地通灵的媒介,是三大祭祀中影响最大,最为隆重的祭祀活动,有“天子傩”、“国傩”、“大傩”之分。“天子傩”为天子专用,仅限于太社的范围之内,诸侯与庶民不得参与,“国傩”不得越出国社的范围,供天子与诸侯共同享用,“大傩”下及庶民,举国上下共同举行,故又称“乡傩”。

甘肃省庆阳市古称豳地,曾是华夏始祖轩辕皇帝的活动中心,也是周创立兴农之地,有着非常深厚的傩文化底蕴。豳地傩面被称为周祖傩,也叫国傩,是把全国各个地方的傩文化兼容并蓄后形成的祭祀类傩舞。周祖傩曾盛极一时,宫廷祭祀时,演出队伍能达到上千人。豳地傩面的外形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异,其表现手段以五官的变更和装潢来完成人物的骠悍、奸诈、幽默等性格抽象塑造,让人获得无穷的艺术美感。豳地傩面和傩文明都起源于原始社会,兴于商周期间,集大成于周先祖,人们在驱鬼逐疫的祭奠典礼上头戴傩面,跳起傩舞,以求得祥瑞如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或威武凶猛,或慈善祥和,或端庄秀丽,或丑陋诙谐……当一个个面目生动、神态飞扬的豳地傩面具出现在人们眼前时,时光仿佛倒流千百年。豳地傩面其外型古朴,富有浓厚的民族情味,有着极其猛烈的黄土高原生存气息。傩面的制作技艺是按照陇东传统傩面图谱纹样,以柳木和杨木为主要原材料,通过取材、制坯、雕刻、上灰、彩绘5个流程20多道工序完成的,其制作技艺主要流传于甘肃庆阳环县一带。

豳地傩面造型艺术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装饰性方面,夸张奔放的五官比例、多样的造型线条,在刻画与塑造人物性格方面均有着强烈装饰韵味,如:女娲傩面头顶塑泥娃娃,耳戴娃娃宝珠,以刻画抟土造人女神的形象;盘古傩面中的眉毛为两把大斧,以夸张手法寓意人物为开天辟地的原始祖先;在龟腹或龟背上雕刻天龟傩面,五官夸张变形、巨齿獠牙、眼球暴凸,或以大蝎子造型塑造傩面,在蝎子背雕刻人的五官与面容,组合人面与蝎子,使傩面惟妙惟肖、生动传神,制造出威慑力、恐惧感与狰狞感。

马正德,生于甘肃庆阳镇原县,现为豳地傩文化传承人、甘肃省“啸天艺术”非遗文化品牌的创立人,他制作傩面具近5000张,创作了5000余张图稿。伏羲、女娲、神农氏、水神共工、火神祝融……马正德的傩面作品取材于当地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每个面具都带有浓厚的个性特色。他将粗犷、精细、夸张、简约等手法融会贯通,形象地刻画出各类人物的喜怒哀乐,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民间文化的韵味。

由于西北傩文化研究的缺失,导致全国的傩文化无法形成系统化和脉络化,加上在全省范围内,老艺人们多已故去,傩文化的传承已经出现了断层。正是物以稀为贵的缘故,傩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显得越来越宝贵,尤其是在人们精神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当今,它的保护、开发和收藏价值越来越高。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浪潮下,傩面具的雕刻工艺不再用于单一宗教祭祀,它已经成为广受人们欢迎的民间工艺品。近几年,马正德尝试着在傩面中加入文创的元素,让傩文化走向社会,比如:把浮雕的内容用傩文化代替,在家居装饰中融入傩文化,把傩面缩小化,做成祈福、辟邪、纳财的挂件等。目前,作为傩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豳地傩面具,其民族文化厚重神秘的独特魅力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喜爱,成为当地传统民间木雕工艺的典型代表,并逐渐走出大山,广为人知。

6. 甘肃的剧种有什么特色?

作为甘肃省独有的地方戏曲艺术——陇剧,近几年来在项目保护单位甘肃省陇剧院,通过在校园演出大型经典陇剧剧目、在小学开设陇剧进校园精品课堂项目、陇剧高级专业人才在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开设陇剧课程,与高校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等方式,进一步让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陇剧原名陇东道情,是甘肃省独有地方戏曲艺术。起源于汉代的道情说唱,唐宋时期由宫廷走向民间。扎根于陇东的渔鼓道情,逐渐吸收了当地民间音乐营养,增加二股弦等乐器,衍化为皮影唱腔音乐。1958年搬上舞台,1959年正式命名为陇剧。2006年5月20日,陇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遗进校园”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强化校园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精品剧目走进大学校园演出是省陇剧院每年重点业务工作之一,2018年就开展了3次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走进兰州城市学院、甘肃农大等学校,有效激发了学生们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兴趣。“非遗进校园”活动,旨在从娃娃抓起,让学生们在兴趣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使之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的血脉。2014年9月起,省陇剧院和兰州市张掖路小学合作了“陇剧进校园精品课堂”项目,开展每周一次的陇剧知识教学活动,现已被学校列为“精品课堂”。

  省陇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雷通霞,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窦凤霞现为兰州文理学院特聘客座教授。2018年在兰州文理学院、兰州理工大学开展戏曲进校园授课活动,通过讲述陇剧声腔道白及发展历史、与学生互动、教授身段及演唱曲目等方式,让更多大学生深入了解了甘肃独有戏曲剧种——陇剧,推动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陇剧在当代大学生中的传播,吸引年轻观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青年学生对文化艺术的鉴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018年,省陇剧院还与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就选派梅花奖演员开展陇剧艺术普及讲座,根据业务安排选派优秀演员、作曲、演奏员等,前往兰州城市学院音乐学院开展活动等内容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为今后陇剧在大学校园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7. 非遗艺术有哪些?

广东省级非遗——碣石五色狮

五色狮是碣石镇特有的民间艺术,为本土地方特色,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文化艺术。从明朝洪武年间传承至今五百多年。

以及碣石镇沙埔头的高跷舞

8. 甘肃非遗有黄河奇石吗?

甘肃上十亿府是一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赏石艺术是一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5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赏石艺术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7月1日正式实施2016年九月,中国赏石协会在全国范围内甄选观赏石精品甘肃省兰州黄河时,马踏飞燕被选入展品。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hueiji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