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雷峰塔什么时候塌的(雷峰塔下为什么有一窝白蛇)
雷峰塔原名皇妃塔,原为五代吴越王钱俶所建供养舍利的佛塔(功德塔),位于今杭州市西湖区西湖南岸净慈寺前雷峰之上,与北岸宝石山上的保俶塔南北对峙、遥相呼应。雷峰塔一名则得自于塔所在的雷峰,雷峰为南屏山余脉夕照山最高峰。图为南宋画家李嵩《西湖图》局部,图中即为南宋时期的雷锋塔。
雷峰塔最早为七层八面的砖木结构楼阁式塔,钱俶原拟建十三层,高千尺,后因材力不足改为建七层,北宋宣和年间遭战乱受损,南宋时历经二十年重修,改为五层。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围攻杭州,因怀疑塔中有伏兵而纵火焚塔,木构檐廊被烧,仅存砖构塔身,其砖也因火烧皆呈赭色。图为佚名画家《西湖清趣图》局部,约元末明初时期的雷峰塔。
雷峰塔原为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外有木构檐廊(副阶、腰檐、平座、栏杆等),内为砖砌塔身,可登临,塔壁上嵌有《华严经》石刻。根据民国时所拍摄的照片推断,原塔底层高约12米,其它各层高约8米,总高约50米,塔顶尚有圆柱形砖砌塔刹基座。图为民国初期的雷峰塔,杭州二我轩照相馆拍摄,1911年。
因民间盛传雷峰塔塔砖具有“辟邪”、“宜男”、“利蚕”的特异功能,导致市民频频前往盗挖,民国十三年(1924)9月25日年久失修的雷峰塔砖砌塔身坍塌,仅存遗址。图为1920年代的雷峰塔。
雷峰塔坍塌引起当时许多文化人感慨,鲁迅以此为题发表了《论雷峰塔的倒掉》和《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认为其代表旧的封建制度和封建道德,倒掉是历史的必然。而徐志摩与俞平伯则分别创作了诗歌和文章,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表达了惋惜之情。张爱玲于1963年所著的英文自传体小说《雷峰塔倒下》与鲁迅相似,同样将雷峰塔的倒下代表了传统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旧价值观的崩溃。图为坍塌前的雷峰塔近景,1917-1919年。
旧塔坍塌后,杭州地方官绅曾筹款拟予重建,其后建筑学家梁思成、杨廷宝亦曾提出重建雷峰塔。1999年7月,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重建雷峰塔、恢复“雷峰夕照”景观的决定,至2002年10月25日新塔竣工。原址重建的雷峰塔新塔覆盖了整个古塔遗址,成为遗址文物保护罩与塔合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建筑。
重建的雷峰塔新塔位于遗址之上,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郭黛姮、吕舟等设计,采用南宋时的风格和体量,仍为五层八面的楼阁式塔,但采用钢框架结构,主要建筑构件如柱、斗栱、瓦等用铜制作。新塔建成后成为西湖南线的制高点,登临可远眺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