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人种是黄色的吗(中国人皮肤不黄为什么叫黄种人)
根据肤色和体质特征的不同,世界上的人种主要被分为三大类: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也有的划分四类,外加棕色人种。人种的划分,部分从肤色可以直观辨别。
根据肤色和体质特征的不同,世界上的人种主要被分为三大类: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也有的划分四类,外加棕色人种。
人种的划分,部分从肤色可以直观辨别,比如黑种人皮肤黝黑,白种人肤色较浅,棕色人种介于两者之间。
但一直以来,黄种人(主要是东亚人)的划分争议很大,其他三种人肉眼就能很直观分辨颜色,唯独黄种人的肤色难以判断。
单纯从肤色来看,其实黄种人并不黄,即便放眼全球,都算是比较白的。除了一些北欧高寒地区因气候原因进化外,欧美很多国家,包括同被划分为白种人的阿拉伯人的肤色,很多还比中国人要深一些。
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审美标准也是肤白貌美,《诗经·卫风·硕人》中,描写卫庄公的夫人庄姜“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意思是庄姜的手纤细柔嫩,皮肤像凝固的油脂一样洁白顺滑。
这说明了,早在3000年前,中国人的审美,至少对女性的审美,“皮肤白嫩”就成为很重要的一点。直到今天,这种审美依旧没有改变,还有“一白遮三丑”的说法。
实际上不仅古代中国人看自己皮肤是白的,18世纪中期,即近代人种划分之前,西方人在描述中国人的相貌特征时,认为除了长相和他们有差别外,肤色也几乎没有区别。
中国人的肤色大多也是比较白皙的,只是在中国内部南北略有差异,南方人皮肤相比北方略暗一些,类似于欧洲内部的北欧人与南欧人的差别。
西方对中国人肤色的描述是何时出现改变的呢?大致和工业革命,西方崛起的历史走向相同。
奇迈可(Michael Keevak)的著作《成为黄种人:种族思维简史》一书认为,随着工业革命后西欧的崛起,西方人对中国的态度从原本的仰视到平视,进而到俯视、不屑,伴随着的是在描述中国人肤色时,也不再使用白色。
换句话说,西方崛起之后,不但垄断了经济、文化、技术等等一系列话语权和标准,甚至连审美霸权也收入囊中。自此以后,在对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肤色的描述时,再也不使用白色,白色只能代表西方且具有唯一性。
当然,最初西方只是不再使用白色来描述东方人,那个时候还没有黄种人的说法,代之的是棕色、橄榄色等肤色描述。
直到1735年,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对东方人肤色首次使用了拉丁词fuscus,被德国人翻译后变成gelblich,意为微黄,黄色皮肤首次出现。
1758年,林奈再次修正了他对东方人的肤色描述,将fuscus改为luridus,这个词的意思比微黄更黄,而且是贬义词,暗含着病态和不健康。黄种人的划分,从这里开始逐渐定型。
奇迈可还认为,黄种人的说法虽然起源于西欧,带有一定的贬义,但在中国却意外得到推崇,因为在中国文化中,黄色反而代表了明亮和尊贵,和西方恰恰相反。
比如中国人都会唱的那首歌中的一段词“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
因此,中国人实际上皮肤并不黄,当初之所以被划分为黄种人,划分依据是随着西方的崛起,需要给东方人创造一种有别于他们的肤色,最后选定了带有贬义的黄色,仅此而已。
当然,本文并不是说黄皮肤就低人一等,而是对生物学和历史的探讨,只是为了说明,黄种人的划分是如何来的。
另外,站在咱们中国人的角度来说,黄种人的说法其实也无不妥,因为在我们的语境中,黄色并无贬义(黄色代表SQ,也是西方传来的),只要把西方人赋予的贬义去掉就行。
其实到了今天,在全世界范围来说,人种肤色的说法,已经很少再提了,只是黄种人在中国比较深入人心,所以大家听到的还是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