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生活常识

朱元璋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明朝实行分封制带来的影响)

时间: 2023-06-21 本站作者

朱元璋的分封,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将异姓将领的军权收归朱家,由朱家子孙“屏藩王室”,确保朱家对天下的统治。然而,最终,朱元璋的设想并未实现。靖难之役后,朱棣父子事实上废除了诸王的权力、责任,使藩王们只有“享福”。

分封诸侯王,常常引发内战。

汉代有七王之乱,西晋有八王之乱,都是诸侯王挑战皇权的典型例子。

因此,自西晋八王之乱后,后世天子对分封很谨慎,隋唐宋历代,各王的权力都受到严格限制,不再裂土一方了。

然而,朱元璋建立大明后,又搬起了分封制度,赋予藩王相当的权力。

朱元璋,为何要开历史的“倒车”呢?

继承者

首先“开倒车”的,不是朱元璋,而是老朱推翻的大元。

蒙元来自草原,入主中原后,虽然做出了一些调整,但其各类制度仍然保留了草原民族的特点。

早在成吉思汗时期,为了统治广袤的疆域,成吉思汗就将土地分给诸子、兄弟。

元代建立后,忽必烈继承此制,先后封诸子为王,各镇一方,赋予政治、经济特权。

朱元璋本淮右布衣,起兵反元,打下地盘后,要立刻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不可能拿着古书去学习唐宋制度,当然是以袭承元制最为稳妥、方便。

因此,朱元璋立国之初,主要就是袭承了元制。

因此,明初的分封制度,元代的分封制(源自草原)不无传承。

当然,对朱元璋这样的创业之主来说,当然不会只是简单的继承前朝的制度。一些不合本意的制度,即便暂时继承,也是要逐渐改变的。

比如,明初时,继承了元代的中央官制,导致相权过大,威胁皇权,朱元璋毫不含糊,干掉胡惟庸,甚至连宰相制度都废除了!

因此,朱元璋是否继承元代的分封制,关键还看他本人的治国思想。

非要开“倒车”

对于分封制度的危险,朱元璋是不可能不了解的。

即使不了解,也有人提醒过他了。

洪武九年,朱元璋下诏求直言。

叶居升上奏,回顾了古代分封制的危害,讲述了七国之乱、八王之乱的历史,并建议限制诸王的权力、护兵。

朱元璋见奏大怒,将叶“系死狱中”。

从此,“后无敢言者”,再没有人敢提这个事情了。

虽然朱元璋脾气不好,但像这样因人谏言,直接将人“系死狱中”确实不多见。

而且,经常看朱元璋事迹的朋友都知道:朱元璋是有“杠精”精神的,对于不合适的言论,一般都是要直接批驳的。

然而,这一次,朱元璋没有留下什么反驳之言,直接把人弄死了事。

看来,朱元璋不是不了解分封制的危害,而是有自己的想法。

掌控地方

朱元璋的北伐之所以能迅速取胜,除了自身厉害,还在于元代四分五裂。

自元代中业以来,地方军政权力膨胀,以有割据之象。

到红巾起义后,王保保等地方势力作大,不但不能团结抗击朱元璋,还无休止地互相征伐,便宜了朱元璋。

显然,加强对地方军政的控制,是朱元璋当务之急。

朱元璋分封之初,赋予了藩王极大的权力。

当时,王府的长官,左右相、左右傅,都是从二品的勋臣大吏,又兼任了地方行省的左右丞、参政或都司、卫所军官等职务。

因此,诸王可以通过属官,对地方的行政、军事、人事等关键事务进行充分的监督。

诸王被分封在太原、北平、大宁、广宁、宣府等边塞,及青州、桂林、西安、开封、武昌、长沙、成都、南阳等名都大邑,“上卫国家,下安生民”。

如此,作为朱元璋的军政代表,诸王可以很好的监督地方,加强朝廷对地方的领导。

军权转移

要维系大明的稳定,不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更要加强对军队的控制。

朱元璋时期,大明的都城在南京。

而大明的主要国防压力,在北部边疆。

北元的实力很强,即便是徐达领军,也难以一举剪除,必须长期驻扎大军。

然而,如果长期由勋臣将领在此领军,难免威胁皇权。

因此,朱元璋分封年纪比较大的几个儿子在秦、晋、燕地,负责指挥作战。

随着朱棣、朱权等人年纪渐长,军事才能成长起来,朱元璋赋予他们统一指挥之权,节制诸将。

到朱元璋晚年,朱棣等人已能承担起防御外患的重任后,朱元璋开始加快军权转移。

一方面,像蓝玉这样“强得过分”的将领,直接作掉。

另一方面,傅友德、耿炳文等将领,则接受朱棣等人的节制,随同作战。

如此,朱元璋将军权由勋臣大将手中转交到塞王手中,从根本上杜绝了异姓将领的威胁。

自以为可以奏效的限制之法

那么,朱元璋真的不担心藩王威胁皇权吗?

退一万步说,藩王再怎么威胁皇权,也是朱家子孙,总好过让异姓将领威胁皇权。

当然,朱元璋也是不愿诸子夺位的。

因此,朱元璋也制定了一系列错失,严格防备诸王威胁皇权。

首先,朱元璋从制度上,剥夺了诸王擅自调兵的权力。

朱元璋规定:各都司兵,必须得到王令和朝廷调令才可行动,没有朝廷调令,即便得到了王令,也不得行。

如此,诸王能比较自如掌控的,只有自己的护卫。

有些藩王的护卫数量不小,但与卫所兵相比相形见绌。

如此,诸王有指挥权,能发挥其才干守边,但调兵权有限,难以造反。

其次,朱元璋晚年,还收回了一些至关重要的权力。

其中,最重要的是“生杀大权”。

我们知道,生杀大权,是实权中至关重要的部分。

掌生杀大权,你看他不顺眼,杀了就杀了,随意;没有生杀大权,你看他不顺眼,他还可以跟上级汇报,使你不得自专。

此外,王府官员的选用、废黜,也都由朝廷决定。

如此,诸王实际上很难直接利用王府的力量图谋不轨。

最后,朱元璋还限制诸王联络。

包括朱棣在内,任何一王,以其自身的实力,都不足与朝廷抗衡,所以,限制诸王见面,使诸王不得相互串联,再闹出“七国之乱”这样的联合起兵来。

出乎意料的悲剧

应该说,朱元璋的限制之法,原本真的是足够的。

建文帝即位后,推行削藩。

不过十个月时间,五王被削,各王毫无还手之力。

此后,建文帝对朱棣动手时,朱棣的力量被严重削弱,燕王能用的一度只剩下张玉、朱能等800余护卫。

即便在朱棣起兵后,其实力与朝廷也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要知道,七国之乱时,叛军的地盘、兵力,一开局就足以与朝廷相当。

即便是在朱棣势起之后,占据绝对优势的朝廷大军,仍有几次直接杀掉朱棣,或全歼燕军的机会。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建文帝还是让朱棣夺了天下。

可以说,朱元璋的布局原本是够用的。

他没有低估制度对诸王的约束,也没有低估朱棣的才能,唯一低估的,是建文帝君臣的拙劣、迂腐。

错误,始终是错误

朱元璋有很多理由推行分封。

然而,理由再多,也无法掩盖的是:这是一个过时、错误的举措。

靖难之役,燕王夺位,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朱棣夺位后,开始对分封制进行了大调整。

朱棣先是封赏诸王,恢复被建文削夺的王,以安抚人心,争取广泛支持,安定局势。

很快,朱棣就徙封军权较大的宁、辽、塞王,将北方边防的指挥大权收回。

随即,以过失、劣迹为名,削废五王,剥夺了他们的权力。

朱棣自己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不再诸王承担边防重任了。

朱棣进一步限制诸王的活动,剥夺诸王的权力,使诸王失去实权,只保留了经济特权,而无法威胁皇权。

如此,朱元璋推行分封制,期望诸王控制地方、掌握军队、“藩屏王室”的构想彻底失效了。

然而,朱元璋分封制的弊端却日益严重。

保留了经济特权的藩王们,其迅速增长的人口给大明带来了巨大的负担,是后来大明财政破产的重要因素,又侵占土地、鱼肉乡里,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朱元璋的分封,终究是一个错误!

朱元璋推行分封,自称是“遵古先王之制”。

然而,事实上,朱元璋的分封,与周、汉、晋的分封制并不相同。无论是权力、实力,明代藩王与古代诸侯王都不可同日而语。

朱元璋的分封,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将异姓将领的军权收归朱家,由朱家子孙“屏藩王室”,确保朱家对天下的统治。

然而,最终,朱元璋的设想并未实现。

靖难之役后,朱棣父子事实上废除了诸王的权力、责任,使藩王们只有“享福”。

最终,藩王们不但在“屏藩王室”上毫无作用,甚至成了大明王朝沉重的负担。

明末,崇祯号召诸王助捐,以应对危局。

然而,诸王虽富,捐者却寥寥,似乎对大明的危亡无动于衷。

朱元璋若泉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hueiji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