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为什么会失败(李自成失败的真正原因和经验教训)
历来有许多专家分析过李自成失败的原因,从表面上来看,李自成是被吴三桂、清军联合围攻失败的,但从其他层面来分析,有历史专家表示李自成缺乏人才。只有有了稳固的根据地,才能扛得住一时的失败,才有东山再起的资本。
农民起义总是引起朝代更替的引子。秦末,陈胜、吴广发动的大泽乡起义;汉末,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唐末,黄巢发起的起义等等。
有意思的是,这些起义虽然吹响了旧王朝王朝衰亡的号角,但它们的领导者却没能延续胜利,像陈胜、张角、黄巢等人,最终都走向了失败。
明末参与并逐渐领导农民起义的李自成,从底层士兵做起,因勇猛过人被称为“闯将”。
他继承“闯王”名号,带领手下的义军震动了天下。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攻破北京,推翻明朝。然而,李自成被入关的清军痛击,很快走向败亡。
那么,曾经势不可挡的李自成,为何最终下场如此凄惨呢?
第一,李自成用人不当。自古以来,凡是成就大业者,往往离不开贤士能人的帮助,高祖刘邦就曾经说道:“夫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为己所用,是刘邦成就西汉王朝的关键因素之一。
明太祖朱元璋,身边有刘基、徐达等一大批能人的辅佐,最终避免了很多错误,规避了很多风险。
而李自成身边仅有牛金星、宋献策、李岩三人。他们有点能力,但因为争权夺利、理念冲突而各自为战,互相排挤,没有完全发挥出整体效能。
我们先看牛金星,作为大顺政权建立后的丞相,他曾经用“少刑杀,赈饥民,收人心”的政策帮助李自成收买人心,提高了实力。
但他为人好大喜功,追求奢侈排场,在李自成兵败之时,还固执地坚持让他在北京正式登基再逃亡。他嫉贤妒能,先是诬陷李岩使其被冤杀,后又逼走宋献策,让李自成成了孤家寡人。
宋献策被李自成册封的官职是“开国大军师”,和牛金星相比,他虽然为人更加正直,但李自成兵败后他转而支持李岩,而李岩被陷害而死后,他便不知所踪。
李岩是李自成手下的得力干将,他勤勉勇猛、文武双全,但随着功绩和声望的扩大,李自成对他十分猜忌,最终将其害死。用人不当,是李自成的第一大败笔。
第二个原因,则是李自成自身行为的不当。“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是直到今天还被许多人当作谈资的宣传口号。
当时,李自成曾经通过宣扬这一口号博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这和上文提到的牛金星所主张的政策也吻合。而等到李自成进入北京,他也确实下达过“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的命令。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因攻破北京而骄傲自满,又本就军纪涣散的义军便开始逐渐不受控制,开始欺压城中百姓。据当时目击者的文献记载,当时北京城内“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掠抢民财者也。”
农民们之所以支持李自成,无非是因为他承诺将会建立一个“不当差,不纳粮”的美好社会,但如今百姓遭难,李自成的威望自然是大打折扣。
ght":0}]}}
在占领北京前,李自成对帐下谋士十分尊重,对他们的意见言听计从。所以,在李岩、宋献策等人的帮助下,他的势力越来越大,并且取得了一连串的胜果。
而李自成攻进北京后,却像变了个人似的,对曾经仰仗的功臣不再重用,所宠信的只有善于迎合上意的牛金星。正直但不擅长溜须拍马的宋献策、李岩虽有良策却不被采纳。
李自成之所以如此,一是攻下北京后认为大局已定,而宋献策、李岩等人的小心谨慎令他感到扫兴;
二是当时宋、李二人声望水涨船高,甚至有着隐隐威胁到李自成的势头,所以心高气傲、狂妄自负的李自成自然不会给他们好脸色看。
第三个原因,是战略上的失误。在灭亡明朝之后,天下其实还有着许多势力,如北方手握边防重兵“关宁铁骑”的吴三桂、在关外窥伺中原的满清,以及割据西南的张献忠、退守南方的南明等。
而李自成在诸多势力中选择了独尊,不与他人合作,也不尝试去结交吴三桂这样本来很可能为己所用的强援,最终招致了被孤立和围攻,这也算是其一大败笔了。
第四个原因就是李自成自身能力不足,难以和皇太极这样杰出的将领抗衡。
加上李自成侮辱崇祯帝遗体,对明皇室轻蔑侮辱,让对明朝仍然保有尊重的士人们与他决裂。这一举动彻底断绝了他与南明讲和,联手对抗满清的可能性。最终,他腹背受敌,兵败身亡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