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生活常识

明穆宗的名字怎么读(朱载坖在位期间都做了什么事)

时间: 2023-06-20 本站作者

大明“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明穆宗——朱载坖(jì),明代第12位君主,年号隆庆,30岁登基,在位6年。朱载坖是一位被严重低估的君主。一个自律到压抑天性的亲王,怎么会是后人口中被朝臣摆弄的碌碌之君。

大明“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明穆宗——朱载坖(jì),明代第12位君主,年号隆庆,30岁登基,在位6年。

朱载坖 像

从知名度来说,朱载坖的存在感并不高。一方面,他在位时间短,父亲嘉靖主政45年,儿子万历临朝48年;另一方面,他的性格特点也不鲜明,嘉靖腹黑权谋之术在他身上没有体现,万历坐看风云之态也不是从他这学的。他看似中规中矩地做了6年皇帝,无悲无喜,无风无浪。

而在我看来,朱载坖是一位被严重低估的君主。一个自律到压抑天性的亲王,怎么会是后人口中被朝臣摆弄的碌碌之君?

压抑天性的亲王

过于强势的父亲,一般都会培养出性格懦弱的孩子。明代有两个皇帝被打上了这样的标签,朱载坖就是其中之一。

事实上,说朱载坖性格懦弱,是有点夸大的。懦弱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不敢担当。而我们从朱载坖身上,似乎并没有发现他有这方面的缺陷。所以我更愿意用另一个词来形容他,特别是他做皇子的那段期间,他的表现应该叫做压抑

朱载坖出生于嘉靖十六年。他是嘉靖的第三个儿子,生母是康妃杜氏。

杜氏 像

杜氏是在嘉靖九年被选入宫的,是当时被册封的九嫔之一。这是明代后妃入宫的官方渠道,也说明杜氏是“秀女”中的佼佼者。按照明代的习俗,杜氏在嘉靖九年入宫,其年纪应该是在15岁左右。

嘉靖九年入宫,嘉靖十六年生朱载坖,中间整整的八年时间,杜氏并没生育其他子女,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杜氏在嘉靖皇帝那并不受宠。

本着爱屋及乌的原则,杜氏的失宠往往也就代表了朱载坖不被父皇高看。

深宫大内的这种清冷,不是一句简单的“失宠”二字可以概括的。嘉靖三十三年,40岁左右的杜氏病逝。

朱载坖想给母亲服丧三年,却被嘉靖拒绝。理由也很奇葩“应避至尊,不宜重服”。意思是,皇帝住在宫里,你三年守丧穿着孝服,不吉利。

一个儿子想给生母守孝都被做父亲的拒绝,由此可知嘉靖对杜氏根本就不讲一点夫妻情分,而且是极度自私的那种。

之前说了,朱载坖是第三子。大哥是嘉靖十二年出生,两个月便夭折,我们不提。二哥是嘉靖十五年出生,嘉靖十八年便被立为太子。只是二哥福薄,13岁那年也离世了。

朱载坖只比二哥小一岁,在册封二哥为太子的时候,朱载坖也被封为裕王。可二哥死后,按照伦序,朱载坖应该被立为太子,毕竟二哥逝世的时候朱载坖也12岁了。

可父亲嘉靖不愿意。嘉靖开始顾虑连丧两子是否有冥冥之中的安排。身边的方士窥得其意,便抛出了所谓“二龙不相见”的言论,意思是皇帝与皇子不能走得太近,会相克。

嘉靖于是找到了指导思想,开始疏远自己的孩子们。同时明确下旨,从此以后谁都不能谈论立太子的事情,敢说一个字的人,杀。

于是,原本有被立为太子希望的朱载坖,开始陷入了对未来深深的迷茫。

从他被立为裕王,二哥立为太子时,他已经不再对至尊之位抱有幻想。他并不喜欢皇宫,他不喜欢父亲对自己的视若无睹,不喜欢宫人对母亲的冷嘲热讽,也不喜欢弟弟对自己的似笑非笑。

他等着自己长大,等自己到了年纪出阁读书,等自己到了年纪就藩,就可以离开皇宫,离开北京,去地方安心地做个王爷,不求大富大贵却可以无忧无虑幸福地过日子。

但现在二哥死了,自己有希望成为太子,朝臣们看自己的眼神也发生了奇怪的转变,可父亲却死死压着这件事不说。他渴望改变,却无能为力。

十几岁的朱载坖,开始变得收敛。这种收敛从他出阁读书后,从开始接触了陈以勤,高拱后,变得更加明显。

不管是不是他自己愿意,他已经走在了“夺嫡”之路上。这条路,不是你想不想走,而是别无选择。

他一方面勤勉读书,生活寡淡而中正,行事举止都尽量让自己符合儒家正统;另一方面,除了几个老师,他极力让自己减少与朝臣的接触,不轻易发表对朝局的看法,他深怕让父亲觉得自己有觊觎大位之心。

一个有做太子资格的亲王,最后要让手下去贿赂严世蕃才能正常拿到亲王的常禄,你说朱载坖混得有多低调?有多惨?

龙椅

从他后来登基,对于女色的放纵和要钱扩大宫廷采办来看,做裕王时期的朱载坖一直在压抑着自己的天性。这是一种从生理和心理的全面压抑,甚至说是一种折磨也不为过。

我一直觉得如果朱载坖正常做太子,相遇的政治地位和待遇保障也跟上去,我们也许就看不到隆庆年间皇帝躲在后宫纵欲的事情,那么朱载坖身体也不会这么差,更不会不要命地掏空自己。

可换个角度来说,从嘉靖二十八年二哥离世,哪怕从嘉靖三十二年朱载坖出宫开衙建府算起,到嘉靖四十五年继位登基。

这中间十几年时间朱载坖能够保护好自己,能够自律到不被有心人抓到把柄,亦可见其心智之坚,行事之老成。

故宫 一景

不管怎么样,朱载坖比起历史上很多做了几十年太子没却能熬过老子的前浪们来说,他是幸运的,因为嘉靖四十五年,他终于登上大宝,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时代。

权力稳固的君主

登基后的朱载坖,是不是沦为了朝臣们的“傀儡”?答案是否定的。

诚然,嘉靖开创的强人政治为自己儿子留下了一群智商超绝的大臣们。

徐阶,斗倒严嵩的牛人;李春芳,大明状元,在各个派系间游刃有余,屹立朝堂数十年;高拱,斗争小能手,要么一直当孙子不说话,一出手就是雷霆之击;还有张居正,后来更是主导了万历前十年的朝局。

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常年身居高位,有经世之才,又特别能战斗

明代官员

而朱载坖呢?一直都是个亲王。没做太子不仅仅只是少了一个正统的名份,更重要的是无法建立东宫班底,无法获得执政经验,更无法名正言顺地串联朝臣。

几个老师里面,高拱勉强算是一个得力战将,虽也是大才之人,但性格过于刚烈,好恶过于分明。这种性格做先锋干将没有问题,但要他统摄全局,协调内外,又并非帅才。

你让朱载坖怎么办?他要用这些人,因为他们是朝廷的柱石,从嘉靖朝开始的各项改革也一直在深化,少了他们很多事情根本无法推行;但又要防止这些人坐大,架空皇权,让自己成为“傀儡”。

明代官员

他想过扶持几个类似王振,魏忠贤式的人物去与文官集团抗衡,但内阁的权重在嘉靖时期已经提到很高。

常年战战兢兢的亲王生活,也让他手边没有马上可以用的宦官外戚,甚至就算有这些人等不到站稳脚跟就会被这些大臣们轻松掐灭。

那就挑逗这些人内斗吧。最好的办法就是放任他们,让他们自我分裂。

于是,隆庆年间,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朱载坖。

他上朝,比起父亲和儿子,他并不怠政,却也不积极。朝堂大殿中群臣吵得沸沸扬扬,他耷拉着眼皮,似乎在考虑一会吃什么。朝臣们吵完了,给了他一个大致方案,他看似随意地翻了翻,觉得没什么大问题,便表示同意。

明代官员

大臣们很无奈,朱载坖这种“软棉花”式的套路,与当初嘉靖的乾坤独断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他们很不适应。但不适应归不适应,皇帝把话语权让出来了,难道朝臣们会不要?

事情发展到后来,以致于有一次朝会朱载坖主动过问了一次北部的军事问题,朝臣们一个个欣喜若狂,以为皇帝要发愤图强,积极地开始处理政务了。

但朱载坖除了为数不多的几次主动,其他大多数时候都是准时“打卡下班”,慢慢悠悠地回后宫抱妹子去了。

朱载坖这招效果慢慢显现出来。内阁的几个阁臣由于皇权刻意地不介入,他们因政见开始分化,最后演变出激烈的内斗。

徐阶 像

先是徐阶打压高拱,高拱下野;接着徐阶因为之前事情做得有些过,被言官弹劾,主动提出致仕,朱载坖顺坡下驴准了;接着李春芳出任首辅,赵贞吉入阁,高拱复出,又是一顿操作,赵贞吉被高拱斗败,李春芳明哲保身,高拱完胜;之后是张居正加入战局。

朱载坖扮演着宽厚之君的形象,当然这应该也是他本来的性情。双方斗的时候,他不吭声,要分胜负的时候,他又突然站出来不动声色地决定弱者的下场。

尽管这些个阁老们智商情商双双在线,却不得不需要朱载坖扮演最终的裁判。所有人斗得最凶的时候,也是朱载坖皇权最稳固的时候。

张居正 像

同时,朱载坖虽然在朝政方面看起来不积极,但不表示他不会作决断。明代皇帝至高无上的“批红权”,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皇权的独立性。

很多朋友说隆庆年间的“隆庆开关”和“俺答封贡”,都是在几个阁臣推动下作出的成绩。我们不否认朝臣们在这些事情上的努力,但不代表能够忽略皇帝最后决断的重要性。

朱载坖在嘉靖年做亲王的时候,他看过蒙古骑兵在北京城外的耀武扬威和烧杀劫掠,也见过朝中武将为了避战不惜行贿敌酋的无耻行径;他知道将士们在东南沿海与倭寇作战的血腥惨烈,也明白朝廷每年在海防上投入的巨额财力。

俺答汗 像

所以他选择了与嘉靖截然不同的处置方式。开放海禁,与蒙古通贡。前者从根源上解决了倭寇问题——走私,并为大明每年带来了巨大的白银收入;后者缓和了明蒙双方几十年的剑拔弩张,为大明北部边境带来了数十年的安定。

这也为后来万历时期张居正能够深化改革,负担“三大征”的开销,繁荣民间文化和各种思潮,奠定了基础。

看到这里,你还觉得朱载坖只是一个被朝臣拨弄的“傀儡”吗?

令人遗憾的短寿

隆庆六年五月,朱载坖病逝于乾清宫。死因说法很多,再加上他身体本来就不好,生活方式又不健康,所以我个人是更偏向于中风的说辞。

历史不容假设,我也从未在讲述帝王时有过此说,但我的确为朱载坖感到遗憾

明代帝皇从嘉靖继位后,其实已经是走了另一种风格。换句话说,这是一种集权。虽然从朱元璋开始,明代就一直在集权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但一直到嘉靖,这条路才算走通了。

这种集权,不仅仅表现在皇帝的至高无上,还表现在朝廷的行政效率上。

故宫一景

内阁阁员品级的提升与同时担任六部主官,无疑让朝廷做事的时候,更加雷厉风行。主要皇帝这边一点头,各种政令马上就能实施到基层,各种资源就能完成配给,一线人员也有足够的胆气与担当去做事。

但嘉靖那套,还是太过强势,基本还是按照皇帝的意愿来。皇帝勤政有能力,国家一片欣欣向荣。皇帝怠政又坚持错误战略,情况也很容易急转直下。比如对于蒙古通贡问题,就是嘉靖自己坚持己见所致。

但是朱载坖给出了我们另一个折中合适的方案。

万历帝 像

一方面他继续了强人政治的执政风格,保持了朝廷的高效与集权,另一方面充分给予朝臣选择权,哪怕是内斗,最后也一定会得到一个兼顾全局的方案。

同时朱载坖对于这些阁臣的能力非常信任,这也是他的最大优点,因为专业的事情永远交给专业的人去做。

如果朱载坖的执政时间再多个十年,让儿子朱翊钧(万历)再成熟点,提供给万历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那么隆庆年的执政风格必将得到延续,万历以后也不会有这么强的逆反心理,大明今后的走势又是另一种可能了。

而朱载坖最后的庙号“穆宗”,其实有点恶心人的意思了。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hueiji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