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生活常识

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是什么

时间: 2022-08-06 本站作者

  诸葛亮与司马懿街亭对战,马谡立军令状守街亭,王平随行,诸葛亮要他安营后立刻回报,有事与王平商量。可到了街亭,马谡不听王平的建议执意扎兵山上,且没将安营阵图送回本部。司马懿围兵在山下切断粮食及容水源,使马谡兵败,街亭失守。诸葛亮为了严肃军纪,下令将马谡斩首示众。临刑前,马谡上书诸葛亮:“丞相待我亲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这次我违背节度,导致街亭失守。丞相将我斩首,以诫后人,我死而无怨,只是恳望丞相以后能照顾好我一家妻儿老小。这样我死后也就放心了。”

  诸葛亮看罢,百感交集,老泪纵横,要斩掉曾为自己十分器重赏识的将领,心若刀绞;但若违背军法,免他一死,又将失去众人之心,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于是,他强忍悲痛,让马谡放心去,自己将收其儿为义子。而后,全军将士无不为之震惊。

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挥泪斩马谡的原因

  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调度,在山上扎营,是丢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而街亭的丢失,让蜀汉军队丧失了继续进取陕西的最好时机,作为将领,马谡需要负主要责任。

  诸葛亮斩马谡可谓是千古传诵。马谡的伏法归咎于他犯的军法,但马谡的死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伏法。街亭一战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而当时蜀汉政权的组成是荆州系和蜀地本土系构成,如果执法不严,不仅难行军令而且难以平衡政治关系。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人心惶惶。

  诸葛亮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是任何人都不能把个人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蜀国还能争霸天下。其次,马谡的死虽与诸葛亮也有一定关系,但不能简单地说,诸葛亮用人不明或失察,因为,人在特殊数情况下是会变得难以预料,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导致整个形势急速扭转的主要原因是马谡违亮节度,不仅打乱了军事部署,而且丧失了战略要地。诸葛亮为了做到令行禁止,不得不杀马谡来起到威慑作用,这是必须的,马谡被斩,是必然的。

  挥泪斩马谡说明什么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寓意除了说明诸葛亮的公正,更重要的是说明一个道理那就是纪律的重要性,不过更深层也说明诸葛亮并非神人,他也有算不准的时候。

  同时告诉我们纪律是一切制度的基石,组织与团队要能长久存在,其重要的维系力就是团队纪律。要建立团队的纪律最首要的一点是,领导者自己要身先士卒维护纪律。

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挥泪斩马谡人物介绍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马谡

  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马良之弟,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蜀汉丞相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向来对他深为器重,每次接见谈论,从白天到黑夜。建兴六年(228年),马谡在诸葛亮北伐时,因违背诸葛亮作战指令,而导致街亭失守,蜀军撤军后,马谡被诸葛亮处死,另说死于狱中。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hueiji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