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生活常识

春望写作背景(杜甫写春望这首古诗的写作背景资料概括)

时间: 2023-06-19 本站作者

《春望》创作于公元757年春天。彼时安史叛军挑起的战乱已延续了近三年之久。想有一番政治作为的杜甫,把家小安顿在都州羌村后,拟孤身投奔在灵武(今宁夏)新继位的肃宗朝廷,却在中途被叛军俘获。

杜甫诗歌胜在哪,一首《春望》告诉你。

杜甫不愧是诗歌创作的圣手大家。他作诗时十分善于将个人主观感受,隐藏在对客观事物的精描细绘之中,通过它们达到传情达意、表现主题的目的。

这样曲婉的手法,比直接描写个人感受更具艺术感染力。

现在我们借一首《春望》,来充分领略杜甫诗歌的独特魅力。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作大意:

国都沦陷而山河犹存,

春意满城然草木深深。

感叹时局见花都洒泪,

亲人恨别闻鸟也心惊。

烽火连年绵延至三月,

家书珍稀能堪比万金。

头发斑白而愈挠愈短,

发量稀疏已不能挂簪!

诗作背景:

《春望》创作于公元757年春天。彼时安史叛军挑起的战乱已延续了近三年之久。

想有一番政治作为的杜甫,把家小安顿在都州羌村后,拟孤身投奔在灵武(今宁夏)新继位的肃宗朝廷,却在中途被叛军俘获,押解至国都长安。

后来因为他官卑位低而被释放。那时他踽踽独行在被叛军祸害得遍地残垣断壁、满城草木森森的长安城,不禁满目凄然而内心悲凉,于是便写下了这首感怀诗。

这样一首五律,使诗圣独到的功法何以体现?现在我们作一番浅析:

一、对比反差愁更愁

诗作首联中,国都沦陷、城池破败的景象,与山河壮美、岿然屹立的景象形成鲜明的反差对比,如此国破家亡之仇,与大好河山即将落入敌手之恨,便愈加使人痛彻心扉而肝肠寸断;

另外,春天原本是美好而令人欢欣鼓舞的时节,然而这融融春意带来的不是街景的欣欣向荣、满城整饬,而是人去城空无人打理时的草木萋萋破败荒凉!

要知道昔日长安城在文人墨客笔下是“人歌小岁酒,花舞大唐春”的欢乐喜庆,是“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繁华热闹;

是“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富足丰盈啊!两厢对比下,叛军暴行给长安城、及中原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便愈加触目惊心而使人难以释怀!

诗作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中,国破家亡之愁、与亲人离散之恨,使想有一番作为却无路请缨的诗人,只能焦虑而不住地抓头挠发。

如是,便长发渐短而发量渐疏——发愈短而恨却长,发越少而愁却更多。

诗人对以上几组客观事物进行反差对比的明写与暗写,把诗人激荡在心中对叛军的仇恨、对家国重整的期望,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二、以乐写哀哀更哀

诗句颔联中,花儿盛开,鸟儿欢鸣,原本都是令人欢快愉悦的景象,这在文学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典型的“乐景”。

然而诗人要表达的却是“时局堪忧、亲人离恨”的悲哀,又是典型的“哀情”。

到底什么程度的哀伤,才能让人见花开而洒泪、闻鸟鸣都心惊呢?这种以乐景反衬哀情的笔法,无疑使涌动在诗人心中的沉抑哀痛达到极致而无以复加。

三、手法夸张出奇效

诗作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实还可以有另一种理解:感叹时局的破败,连花儿见了都忍不住洒泪;见证人间的离散,连鸟儿的鸣叫都透露着胆战心惊。

这夸张手法的运用是不是让诗人对感伤情绪的表现更强烈了呢?

诗作颈联中,“战火连年,家书万金”的写法无疑又是极具夸张效果的一笔,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无休止的战争的绵延,以及由此带来的亲人们音讯的阻隔。

这时若能收到一封报告家人平安的书信,该有多么珍贵而堪比万金啊!如此,诗人对叛军的仇视,对战乱的痛恨,对亲人的牵挂,都通过一系列夸张手法袒露无遗。

诗作尾联更是以夸张手法结笔:诗人成天发愁、成天搔头,致使头发渐短渐疏,连发簪都挂不住了!

而发短而稀疏都是国仇家恨所导致,由此诗人通过对这些客观事物的夸张描写,让全诗要表现的主旨更鲜明突出、显而易见。

总结:

诗圣之诗移情于物,使诗义更丰盈,使情感更蕴藉,千余年来脍炙了万千读者之口,充实了无数拥趸者的书橱,已经不足为怪了。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hueiji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