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旅游攻略

真实的皖南事变真相(皖南事变真相始末)

时间: 2023-06-14 本站作者

皖南事变的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

一、当时国际、国内环境与皖南事变的发生

(一)国际形势的变化是皖南事变发生的重要原因

1940年前后的国际形势对于国民党来说是比较有利的。日本方面来说,抗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为加紧推进“南进”计划,转而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战略方针。英国方面来说,1940年强硬派人物丘吉尔上台执政,为维护英国在全球的殖民利益,英国对外政策开始了由“绥靖”向强硬化转变的趋势。要维护自己在亚太地区的利益,英国就不可避免地要与为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日本产生矛盾。为了牵制日本“南进”,英国极力拉拢蒋介石,赞助中国抗战。美国方面来说,其在远东地区的摩擦也随着日本的“南进”越来越大,同样是为了维护自己在远东地区的利益,美国也加紧了对国民政府的援助力度。对苏联来说,加大对蒋介石政府的援助力度,就能使中国战场吸引日本更多注意力,牵制其大量兵力,也就不至于使自己东西两面共同受敌。国际上的拉拢,使“蒋介石感到身价陡增,忘乎所以,好像历史给了他一个解决共产党问题的难得机会”。这就坚定了蒋介石发动皖南事变的决心。

(二)国民党容不得新四军在敌后发展壮大是皖南事变发生的最直接原因

这个事变是蒋介石蓄谋已久的为削弱共产党的势力而发动的。1937年国共西安谈判时,国民党就没有放弃过控制、改编、削弱南方红军游击队的阴谋,并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措施,但都是事与愿违。自1938年1月,新四军正式组建工作展开后到1940年底,得到了江、淮、河、汉之间的广大国土,并建立了皖中、皖东、皖东北、苏南、苏中、苏北、豫皖苏、皖南等根据地,军队由组建时1万余人发展到10万余人。这对于坚持华中抗战,进一步发展壮大人民革命力量,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当时共产党内部的危机、矛盾与皖南事变的发生

皖南事变的最终爆发,不可否认是由国民党反共所造成的,但是共产党内部存在着的一些问题及新四军军部潜在的危机也为皖南事变的发生埋下了种子。

(一)新四军内部严重的家长制作风和小生产者的狭隘偏见

新四军军部存在着的严重的家长制作风、本身所固有的封建垢习和小生产者的狭隘偏见也是皖南事变发生的原因之一。

(二)新四军正副职之间的关系未能得到妥善处理

新四军内部领导人之间的分歧与皖南事变最终爆发有着一定的关联。抗日战争爆发后,共产党与国民党谈判达成协议,将红军第二十八军和中国工农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叶挺担任军长,项英担任副军长。从两人自身的条件来说项叶的搭档应该是一个完美的组合,然而却因各种原因导致两人之间出现分歧,以至于二人结合的长处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三)党中央对形势的认识不清

共产党的原则是党指挥枪,地方服从中央,这就决定了党中央对时局的分析和预测,也必然会影响到新四军对时局的分析和判断,进而影响到新四军的方针和政策。[3]黄桥战役之后,中国共产党对形势的估计转向悲观,对黑暗局面的估计过于严重,担心蒋介石有投降之心,并开始针对时局拟定应对方案。

(四)中共北移的时间和路线选择不对

1.北移时机不合适。早在1940年10月19日的时候,何应钦、白崇禧就在给朱彭叶的《_电》中要求我在黄河以南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全部转移到旧黄河以北。[3]为了缓和国共矛盾,使蒋介石没有发动反动政变的借口,中共决定在皖南方面让步,同意将长江以南的新四军转移到江北。

来源:党史文苑

[img]

还原历史真相:皖南事变中“同室操戈”

“皖南事变”是一起严重的手足相残事件。

当时日本正强占我们的国土,屠杀我们的同胞,疯狂掠夺我们的财物。国M党不思抗战,却向新四军举起屠刀,以8万余人围攻奉命转移新四军军部,导致副军长项英被杀,数千官兵牺牲、被俘。就连军长叶挺,也被无理扣押。

在损失的近万新四军官兵中,有顽强坚持南方3年游击战争的红军骨干,有从延安派过来、经过2万5千里长征的高级将领,有投笔从戎、请缨杀敌的知识青年,有归国抗日的爱国华侨,还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战士……

苦心经营3年之久的新四军军部几乎遭到灭顶之灾。

事变发生后,全国顿时陷入一片悲哀之中,抗日前途蒙上了一层巨大的阴影。周总理在悲愤之余奋笔疾书,写下了“同室操戈、相煎何急”的题词。

如今,“皖南事变”已经过去80年,但仍然是我们挥之不去的梦魇,一旦想起那些倒在“自己”枪口下的抗日官兵,我们就痛苦不堪。甚至心存一丝侥幸:他们当中可能有人突围出去了。

那么,当时有没有人突出重围呢?

答案是肯定的!

当新四军被围时,部分军官果断坚决,迅速向当面敌军进攻,撕裂缺口,突围而出。

突围出来的最高将领是第一纵队司令傅秋涛。

傅秋涛的战斗生涯非常特殊。

他是湖南平江人,很早就跟当地的土豪劣绅对着干。但后来却游离于湘鄂赣的三角地带,远离三大主力红军的核心地区。

当主力红军长征后,敌军全部衔尾追击,湘鄂赣地区顿时空虚。傅秋涛抓住机会,大力发展红军,部队迅速扩大到5000余人,成为威胁敌人的一支偏师。后来虽然遭到重兵“围剿”,但仍然在大山里与敌人顽强周旋,即使长期吃野菜,也毫不动摇。

抗日战争爆发后,傅秋涛带领他那打不垮的1000余湘鄂子弟钻出大山,沿江下到皖南,编为陈毅指挥的新四军第1支队第1团,他自己担任支队副司令兼团长。

在抗日战场上,傅秋涛如鱼得水,凭借丰富的游击经验多次狠狠打击日军, 1940年,一举从日军手中夺回泾县县城,令日军惊愕不已,他的名字也迅速传遍苏南、皖南等地。

“皖南事变”时,傅秋涛担任第1纵队司令员,指挥2个团3000余人作为全军左路。当部队被围后,他指挥部队快速挺进,突破敌人多道阻拦线,准时到达会攻要地星潭。

此时敌人的包围圈还没形成,星潭敌人也立足未稳,只要坚决进攻,全军都可突出重围。但遗憾的是,傅秋涛没等到进攻的命令,却接到了返回的命令,以致突围的大好机会被白白浪费。

敌人就是利用新四军的犹豫不决、往返调动的机会,完成了包围圈,傅秋涛也在返回途中陷入重围。

围困第1纵队的是敌人精锐的52师,人员充足、武器精良。但傅秋涛毫不示弱,指挥部队与其激烈争夺,最后以两个团交替掩护,率领数百人突围而出。

除了第1纵队外,其它两个纵队也有部分干部成功率队突围。

第2纵队分左右两路突围:

其中左路600余人在营长巫希权的指挥下,以9挺机枪开路,杀出包围圈,途中损失近200人,剩余400余人冒着大雪渡过长江,顺利到达长江以北的新四军驻地。

右路800余人遭到敌人3个师的围攻,损失非常大。纵队司令周桂生壮烈牺牲,副司令冯达飞受伤被俘。

第3纵队损失最大,伤亡的高级军官也最多:纵队司令张正坤受伤被俘、政委胡荣牺牲、第5团团长和政委双双被俘。

……

“皖南事变”的损失是非常惨重的,总共6000余人牺牲、被俘。教训也非常深刻,比如出发前顾虑重重,被围时犹豫不决……但部分指挥员果断坚决,在被围时带领部队快速突围,像傅秋涛、巫希权等人。他们共带出2000余人的有生力量,为抗战保存了宝贵的战斗骨干。

皖南事变真相是怎么样的?

皖南事变是国共矛盾集中爆发的体现,但是果脯干的确实不怎么漂亮。果脯现存台湾的资料以及报告一如既往的大义凛然、官样文章,跟事实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查询资料的时候要求进行一定的判别,然而他们估计忘记了他们败退台湾后,当时电报没烧完现在还有很多留在第二历史档案馆。比如有人提到了第三战区的报告,上面提到政委刘少奇逃跑:民国30年(1941)1月,国军认为新四军于安徽省茂林一带集结,企图向东控制京沪杭(南京、上海、杭州)三角地带。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调集国军第四十师、第四十四师、第五十二师、第六十三师、第七十九师等5个师,以违抗中央移防命令为由,向新四军发动攻击。战斗从1月5日持续至12日,国军歼灭新四军,俘虏军长叶挺、政治部主任黄凌波等约2万人,政委刘少奇逃脱,副军长项英、政治部主任袁国平被击毙。国军伤亡仅2千余人,新四军尸体与伤患达万余人。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hueiji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