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生活常识

李绅浪费粮食是真的吗(李绅的真实面目让人瞠目结舌)

时间: 2023-06-13 本站作者

李绅浪费粮食是真的。李绅步入仕途飞黄腾达后,逐渐蜕变成一个花天酒地、滥施淫威的腐官酷吏。随着官职的升高,李绅渐次豪奢。据传,李绅一餐的耗费经常多达几百贯甚至上千贯。李绅当淮南节度使时,对百姓疾苦极为漠视。在李绅治下的百姓,终日惶惶不安,纷纷渡江淮而逃难。与李绅同时代的韩愈、贾岛、刘禹锡、李贺等人无不对其嗤之以鼻。

中唐有这样一位诗人,被白居易戏称为“短李”,他一生的存诗有四卷之多,有一百四十首,然而为后人所熟知的,只有他早年的一两首诗。这位诗人,叫李绅。

元稹有一首诗,叫《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诗中提及的李司空,便是李绅,李绅当时官至宰相,封赵国公,他想拉拢元稹,元稹于是写下诗送给李绅,婉言拒绝。

李绅的诗,其中两首是大家早有耳闻的,那便是《悯农》二首。

《悯农》(其二)中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其一)中道:“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无论是其一还是其二,都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以及对农民辛苦劳作的感激,这两首诗,语言平实无华,十分之接地气,浅显但是言简意赅,如同谚语般流传了下来,古往今来,妇孺皆知,经久不衰。

古人写诗是讲感情的,正所谓:“诗本天成,妙手得之”,为何早期的李绅,能够为农民发声,写出这么感情丰富的诗?这与李绅早年的贫苦经历是分不开的。

李绅出身贫寒,六岁便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李绅的母亲卢氏,教李坤一些浅显的字和文章,由于家境贫寒,供不起学费,年少的李绅只能去寺庙里读书,其曾经就在浙江天宫寺中待过一段时间。

由于早年的贫寒生活,再加上四方游学,让李绅懂得了民间疾苦,对社会底层百姓的生活,有一定的了解,这样的李绅,才能写出感动人心的《悯农》

谁也没有想到,写出《悯农》的诗人,最后完全变了。从考入进士步入仕途之后,李绅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后他成为了赵国公,官至宰相,人臣之至。

随着官位的跃迁,李绅变得越来越自我膨胀。

李绅为官后,极具奢靡浪费,这位曾劝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人,最后却一餐要耗资百贯。据说李绅喜欢吃鸡舌,每餐要吃三百条鸡舌,而且只吃鸡舌头,导致每餐所屠杀的鸡,囤积如山。

当然,李绅一餐吃三百条鸡舌,无从考证,也许是后人以讹传讹。但是李绅顿顿豪奢确有其事,因为被诗人刘禹锡写在了诗中。

中唐之后,唐朝出现了潘镇割据,李绅等人,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的拉拢,勾结,甚至是威逼利诱文人、官吏。上文说了,李绅曾拉拢元稹被拒,只有没有气节和风骨的诗人才会去投靠李绅,元稹作为韩愈的大弟子,高风亮节,当然婉拒李绅。

李绅还曾要拉拢刘禹锡,宴请刘禹锡,宴席上,李绅布满了山珍海味,而且还有美女伴舞。刘禹锡看到这一幕,当即写下了一首诗,叫《赠李司空妓》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其中司空见惯浑闲事。就毫不留情的将李绅的奢靡生活,批判了一番。

关于李绅,还有一件议论,那便是“李公宗叔翻为孙子,故人忽作流囚”。李绅年少时,常去叔叔李元将中做客,每次李绅都会尊称一声“叔叔”。然而,当李绅镇守淮南时,李元将见到李绅,自称自己为“弟”,对于这个称呼,李绅并不满意,直到李元将自称为“孙”时,李绅才会接受。

李绅一位姓崔的科场好友,当上了巡官,前来拜访李绅。这位崔好友的仆人,在酒店住下与人起了争执,打了起来。李绅知道后,不分青红皂白,双方都处于刑罚。将这位崔好友抓了起来,不顾往日情面,庭杖二十,押送江南。

李绅不分青红皂白,还有“吴湘案”,其晚年制造的“吴湘案”,可以说是一生最大的污点。

当年李绅出任淮南节度使,江都令吴湘被人举报贪污,强抢民女。李绅于是将吴湘抓拿,送上断头台。此案到了朝廷后,有人认为存在疏漏,可能有冤情。于是唐武宗派了御使崔元藻往扬州复查,崔元藻查明后发现,吴湘贪污属实,至于强抢民女是冤枉,而且吴湘贪污的金额,罪不至死。

后来的史料表明,李绅之所以处死了吴湘,其实是讨好当时的宰相李德裕。唐宣宗即位,罢免了李德裕,吴湘案遭到了平反,而李坤早已逝世,享年七十四岁。

回过头来看李绅,为何自从《悯农》之后,便写不出有影响力,感人肺腑的诗呢?原因很简单,李坤变了。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hueiji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