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儿童教育

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翻译

时间: 2022-08-03 本站作者

  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翻译:大家惊慌相视,不知道身在何处。该句出自北宋文学家晁补之所作的一篇山水游记《新城游北山记》,作者扣住文章开笔的“深”、“幽”二字,以层进层深的艺术方法,描写了新城北山一昼夜间的所见所闻。全文侧重于对景物的摹刻和对恐怖氛围的烘托,全文情景交融,语言简洁精炼。

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翻译

  《新城游北山记》原文

  新城游北山记

北宋·晁补之

  去新城之北三十里,山渐深,草木泉石渐幽。初犹骑行石齿间。旁皆大松,曲者如盖,直者如幢,立者如人,卧者如虬。松下草间有泉,沮洳伏见;堕石井,锵然而鸣。松间藤数十尺,蜿蜒如大螈。其上有鸟,黑如鸲鹆,赤冠长喙,俯而啄,磔然有声。

  稍西,一峰高绝,有蹊介然,仅可步。系马石觜,相扶携而上,篁筱仰不见日,如四五里,乃闻鸡声。有僧布袍蹑履来迎,与之语,愕而顾,如麋鹿不可接。顶有屋数十间,曲折依崖壁为栏楯,如蜗鼠缭绕乃得出,门牖相值。既坐,山风飒然而至,堂殿铃铎皆鸣。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且暮,皆宿。

  于时九月,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仰视星斗皆光大,如适在人上。窗间竹数十竿相磨戛,声切切不已。竹间梅棕,森然如鬼魅离立突鬓之状。二三子又相顾魄动而不得寐。迟明,皆去。

  既还家数日,犹恍惚若有遇,因追忆之。后不复到,然往往想见其事也。

  《新城游北山记》翻译

  离新城的北面三十里,越往里走山就越深了,尽是野草树木和泉水岩石,环境越来越幽静。开始时还能骑马在乱石纵横的路上行进。旁边都是大松树,松干弯曲的像车盖,笔直的像垂简形的旌旗,挺立的像人,平卧的像有角的小龙。松树下的草丛间有泉水,在低洼潮湿的地方时隐时现,泉水流入石井中,发出锵然的鸣声。松树之间有藤长数十尺,弯弯曲曲像一条大蛇。树上有鸟,黑色羽毛很像八哥,红顶长嘴,俯身啄食,发出吱吱的叫声。

  稍稍往西,有一座很高的山峰,山下一条小路,窄得只可容人行走。大家把马的缰绳系在岩石的尖角上,相扶相携着往上攀登,竹林十分茂盛抬头看不见太阳。走了约四五里,才听到鸡叫声。有僧人穿着布袍、拉着鞋子前来相迎,与他交谈,他惊愕地与你对视着,像麋鹿一样不可接近。山顶有数十间房屋,曲折回旋而依崖壁而建并筑有栏杆,要像蜗牛一样爬行、老鼠一样攀援迂回着走才得以出来,而这间屋的门和那间屋的窗正好相对。坐定之后,一阵山风吹来,堂殿上的铃铎都响了起来。大家惊慌相视,不知道身在何处。天色将近黄昏了,就都睡在山上。

  此时正是九月,天空高旷露水清莹,山间空寂月光明亮。仰看星斗,都大而光亮,好像正在人头顶上。窗间有数十竿竹子,被风吹动互相摩擦,不停地发出急促的声响。竹子间的梅树和棕榈树,森然耸立如同相对而立鬓毛突出的鬼魅,大家又面面相觑惊恐不安而不能入睡。等到天亮,就都离开了。

  回家几天之后,脑海中还是恍恍惚惚地浮现出山上的情景,于是追记了这些。后来我没有再到北山去,然而往往想起这次游山的事。

二三子相顾而惊不知身之在何境也翻译

  《新城游北山记》注释

  1、新城:今属浙江富阳。

  2、北山:官山,在新城北。

  3、去:距离。

  4、骑行:骑马而行。

  5、石齿:指路面有突出的齿状碎石。

  6、盖:车盖。盖柄弯曲,故形容曲松。

  7、幢(chuáng):古代旗子一类的东西。

  8、虬(qiú):传说中一种有角的小龙。形容盘曲的松树。

  9、沮洳(rù):低湿的地方。

  10、伏见:指泉流忽隐忽现。

  11、锵(qiāng)然:象声词。

  12、蜿(wān)蜒(yán):曲折绵长的样子。

  13、大螈(yuán):即蝮蛇。

  14、鸲(qú)鹆(yù):即八哥。

  15、喙(huì):鸟嘴。

  16、磔(zhé)然:鸟呜声。

  17、介然:界线分明的样子。

  18、石嘴:石角。

  19、篁(huáng)筱(xiǎo):竹。

  20、布袍蹑(niè)履(lǚ):穿着袍子、鞋子。

  21、栏楯(shǔn):栅栏。直为栏,横为楯。

  22、如蜗鼠缭绕:像蜗牛、老鼠那样弯曲而行。

  23、相值:相对。

  24、铎(duó):大铃。

  25、二三子:同行的几位朋友。

  26、且:将。

  27、于时:时值。

  28、光大:指的是星既亮且大。

  29、适:正,刚。

  30、摩戛(jiá):摩擦相击。

  31、棕(zōng):棕榈。

  32、森然:阴森森的样子。

  33、离立突鬓(bìn):两两并立、鬓发怒张的样子。

  34、魄(pò)动:心惊。

  35、迟(zhì)明:将近天明。

  《新城游北山记》赏析

  文章第一节写初入山的见闻。文章第二节描写继续登山的闻见,愈加渲染出此山的幽深僻静。文章第三节写夜宿山寺的闻见。起笔补叙时间,以下引出“天高露清,山空月明”两句描写,用简洁的词语构筑成了一个优美静谧的诗一般的意境。文章最后一节写游山之后的回味无穷。这其实是在对北山之美和游山之乐作一种补充和加强的描写。

  《新城游北山记》可以说是继柳宗元之后又一篇优秀的山水游记。它的成功,首先在于准确地抓住了北山的个性,精细描摹了此山极为幽静优美的特色,使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其次,又在于它能在刻画风景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表现了作者的主观感受,使得此山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泉,都富有特定的神韵和情趣。

  《新城游北山记》创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年间,晁补之的父亲晁端友为新城县令,与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时有诗歌唱和。晁补之随父同在新城,在苏轼门下亲闻教诲两年之久,《新城游北山记》就是这一期间写的。

  《新城游北山记》作者介绍

  晁补之,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钜野(今属山东)人。宋神宗元丰时,为进士。历任佐郎、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和扬州、齐州等地方官。后遭贬谪,退居故里。工书画,善诗词文,其文清峻典雅、好奇务深,早年即受知于苏轼,为“苏门四学士”之一。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编》等。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hueiji8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