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知闲闲小知间间的意思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翻译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的意思:才智超群的人广博豁达,只有点小聪明的人则乐于细察、斤斤计较。该句出自《齐物论》,《齐物论》是《庄子·内篇》的第二篇。文中涉及很多宇宙观方面和认识论方面的问题,对中国古代哲学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
其杀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
喜怒哀乐,虑叹变蜇,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大智者看上去显得非常广博,小智者却十分琐细;高论者盛气凌人,争论者小辩不休。辩士睡时,精神与梦境交错在一起,醒后疲于与外物接触纠缠。每天与外物相接,其心有如经历了一场又一场的战斗一样疲惫。有的心机柔奸,有的善设陷阱,有的潜机不露。小的惧怕表现为忧惧不安,大的惧怕表现为惊恐失神。三灾八难的降临就像箭在弦上一样地随时而发,这全是由于行为人的心机所伺机行是非之行径所造成的;三灾八难的不降临也可以像发愿一样的通过履践其愿誓而消失,那就要看行为人是否践履自己的愿誓而坚持无思无为的行径来决定了。
神情衰沮就像秋风冬雪肃杀万木一样无情,这就说明道心逍遥之本性的消亡是渐进的过程;如果行为人沉迷于自己之心机的经营里而不醒悟的话,也就很难再回到那个逍遥的本性去了。然而行为人对恢复道心的修行却厌恶得像自行封闭起来的蚕子一样的听不进去,这就说明行为人的执着意识的积习太严重了;像这样的几乎等于死亡的心,实在是没法使它再恢复生气。
所谓的喜怒哀乐,都是认取了事物对自己所引发的感受而逐步形成多忧惧的意识,正在这个意识之执着的支配下才形成了轻狂而放任的或喜或怒或哀或乐的情绪了。喜怒哀乐发出来之后就过去了,接着而来的就是又孕育出了无明之烦恼,如此的一天到晚的不是喜乐就是烦恼的交替着出现在眼前,而从来不知道它们是怎么产生的。不可救药啊,不可救药!一天到晚地如此活着,三灾八难也就由此产生了啊!
1、大知:绝顶聪明的人。知通“智”。闲闲:拒绝他人意见的样子。小知:才智浅陋的人。间间:计较小事。
2、大言:富于雄辩的言论。
3、炎炎:气势烈猛逼人。
4、小言:徒费口舌的言论。
5、詹詹:喋喋不休,哆里哆唆。
6、魂交:精神交错。
7、形开:形体不宁。
8、与接为构,日以心斗:互文句法。与上句“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用法相同。接,与外界接触。耩,纠缠不清。日,日日夜夜。心斗,钩心斗角。
9、缦(màn):通“慢”,迟缓。
10、窖(jiào):设下圈套。
11、密:心思缜密。
12、惴惴(zhuì zhuì):忧惧。
13、缦缦:沮丧。
14、栝(guā):箭头。
15、司:通“伺”,等待时机。
16、盟:誓言。
17、守:沉默不语。
18、杀:威严。
19、日消:一天天消毁。
20、溺:沉溺。
21、复:恢复原状。
22、厌:压抑。
23、缄(jiān):密封,
24、洫(xù):衰老颓败。
25、复阳:恢复生气。
26、变:无常。
27、蜇(zhé):一作“慹”,恐惧害怕。
28、姚(yáo):轻浮。
29、佚(yì):奢华。
30、启:放纵。
31、态:造作。
32、乐出虚:乐音出虚空的箫管。
33、蒸成菌:湿热的天气能滋长茵类。
34、相代:相互更替。
35、萌:起始。
36、旦暮:早晚。
37、所由:从何处,因谁。
“齐物论”,即整齐万物之论。庄子提倡齐一万事万物,在他看来,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人与动物是无差别的,正确与错误是无差别的,一切事物都是这样。本篇表现的是庄子对世俗的否定,和对无差别的自由境界的向往。庄子认为,要达到无差别的精神自由之境,就必须超脱世俗观念的束缚,忘掉物我之别,忘掉是非之辩。
《齐物论》的成书年代,当是在战国晚期以后。
战国时期,百家议论纷纷,思想复杂混乱,庄子认为万事万物根本上都出于自身、是齐一的。他批判那些执着于分别是非对错、好胜好强的心态。他认为“道”本身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自然而然的,那么追求真理,寻求“道”的人也应具有逍遥自在的、没有任何束缚的、怡然自得的心境。
面对百家烽起的社会现实,庄子敏锐地注意到了“当时之为论者”们的许多令人深感痛心的表现,并且发现他们全都表现出了“弱于德,强于物”的倾向,一味投身于对外物的探求,而不在乎对个人生命的培护。因此,他们也必然会在“与物相刃相靡”中丧失本真之我,并使自己的生命受到戕害。
庄子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试图寻求一条解开心灵枷锁,破除执著、达到自由自在的心灵世界之路。正是“当时之为论者”们在论辩中被外在的因素所左右、所异化的这一令庄子深感痛心的社会现实的存在,才让庄子如此迫切地提出齐一“物论”思想。
庄子,战国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庄子的著作,今存《庄子》一书。海内外多数学者认为,其中内篇为庄子本人著作,外、杂篇为庄子后学或道家其他派别的著作,只是其中一部分反映了庄子的思想。也有学者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认为外、杂篇反映的是庄子的思想。
参考资料:
1、郭丹.《先秦两汉文论全编》.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  2、徐来.《英译〈庄子〉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3、夏征农.《大辞海·哲学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