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画第一的是什么图(被称为宋画第一,它到底凭什么)
《溪山行旅图》被称为中国版的“蒙娜丽莎”,为宋代第一神作,不为过!《溪山行旅图》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气势磅礴,大气宏伟!整幅画几乎都是高山奇峰,山头树木茂密,瀑布从山腰间飞流直下,山下巨石纵横。
眼前的这幅画,名字叫《溪山行旅图》,是“北宋三大家”之一范宽的代表作。它的实际尺寸很大,纵206厘米,横103厘米,是名副其实的大幅巨画。所以,如果你有幸站在《溪山行旅图》的真迹面前,一定会被它的雄壮气势所震撼到,甚至不敢大口喘气,只觉得个体在历史面前是多么的渺小。
而雄伟与渺小,正是范宽本人想通过这幅画表达的中心思想。这不是一幅纯粹的山水画,它有思想,有灵魂。
首先映入眼帘,是占据整幅画面大约三分之二的巨大山体。范宽用雄健而冷峻的笔力,勾勒出主峰的轮廓。坚硬的山石,浩莽的气概,浓重的墨色,表明这是北方的山,具体来说,是范宽的故乡,关中一带的山。
山势雄浑,气势逼人,但就在高耸入云的山涧石缝中,范宽用浓墨逼出一线白色瀑布,直落千仞。看似不经意,实则赋予整幅画以灵动感和层次感,堪称神来之笔。因为这道贯注而下的瀑布,这幅画才同时拥有了山的庄严和水的柔美。
瀑布
目光随着画面往下移,近景处,巨石兀立,松木森然,几汪溪水从山石深处汩汩涌出,潺潺若有响声。一条驿道掩映在山石之间,从右到左横贯整个画面。一队驮马正在穿过驿道,前后各有一人护送。有溪,有山,有行旅的队伍,至此,范宽终于点明了这幅画的主题——溪山行旅图。
一队商旅经过
但在巨峰与密林之中,这行旅的商队显得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不仅如此,范宽要告诉世人的是,整幅画的主宰是山,是自然之力。所以我们在画中几乎看不到人力的痕迹,只有细看,才能看到渺小的商队经过,还有一座桥,以及半隐半现的寺庙——这已经是人类活动的全部痕迹了,其余的地方,都是人力无法触及的自然。如此绝妙的作品,举世罕见,难怪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说,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是“宋画第一”。
画中一角的寺庙
这幅画自诞生以来,历代收藏者都认定是范宽的作品,但从来没有人在画中找到题款等证明作者身份的直接证据。直到1958年,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霖灿先生用放大镜观赏这幅画的过程中,突然在那一队驮马行旅的后面,在阔叶树阴的夹隙中,他仿佛看到有两个字闪烁了一下,赶紧靠近用放大镜一看,“范宽”二字赫然呈现。
范宽原名范中正,因为性情宽厚豁达,当时人称之为“宽”,于是他干脆自名“范宽”。他好喝酒,深受道家美学影响,一开始画画模仿大师李成,后来突然悟到,以人为师,不如以物为师,以物为师,不如以心为师。于是常年隐居在终南山和太华山,终日危坐,构思画境,对景造意,终于自成一家。他的画,峰峦浑厚端庄,气势壮阔伟岸,整个画面有一种和谐的秩序感。后人将他与李成、董源二人合称“北宋三大家”。北宋末年的米芾甚至说,范宽的成就在李成之上,本朝无人出其右。宋元两代,大师级的画家都以范宽的画为典范。南宋初期的李唐,稍后一些的马远、夏圭,以及元代的倪瓒、王蒙,都对范宽的画风大加赞赏。
局部
范宽的真迹,流传下来的很少,但就算只有这一幅《溪山行旅图》存在,他的名字也会像眼前巍然矗立的山峰一样,值得所有人仰望和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