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旅游攻略

南社古村落的历史(南社村古建筑群 门票)

时间: 2023-06-04 本站作者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东莞这条村又上榜

东莞市茶山镇旅游景点

1、茶山镇第一大村庄——南舍村,这个村庄是明清时期的历史见证;2、足足96000平方米的古村落;3、家祠家庙;4、富贵榕树,有着参天的茂叶,其历史竟超过了200年;5、茶山东岳庙。

一、南社古村落

南社古村落始建于南宋,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村内现存的古建筑以明清古建筑为主,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是我国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古村落现存祠堂达30间,古民居达250多间,构成具有浓郁珠江三角洲特色的文化景观,保留大量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及陶塑建筑构件,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南社古村落先后获得“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景观村落”、“中国民族优秀建筑—魅力名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广东省古村落”、“广东省旅游特色村”、“广东省最美乡村”、“广东省最具史迹典范村落”、“东莞文物八景南社遗韵”、“东莞市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示范单位、“东莞新十景”等称号。

二、牛过蓢古村落

牛过蓢位于茶山超朗村北面,原称“楼阁蓢”。明永乐年间,因语音相近,被讹称为“牛过蓢”,俗称“牛角蓢”。由于村里大部分村民姓麦,故又称“麦屋”。该村立于南宋初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面积约1.38平方公里。古村落座东北向西南,村内生长着数百年的古榕树、古朴树,呈半圆形之势,环抱古村,长达数百米,蔚为壮观,观者无不为之称叹。

三、东岳公园

东岳公园占地面积2.5公顷,园内有一山名象岭,高而蜿蜓,形状若象,故以名,为茶山境内一主山,是旧“茶山八景”之一。山顶建有一楼阁——仙踪阁,从楼阁顶层可观望茶山镇全景,远近风光尽收眼底。

四、茶园游会

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七日的茶山东岳庙会,以游会形式举行,因茶山又名茶园,故名“茶园游会”。明正德九年(1514年)已有茶园游会,逐步形成民一种民间传统节日。2010年,茶山镇委、镇政府重启了每年一度的茶园游会。重启的茶园游会既保留传统的抬菩萨、民艺、粤剧表演等内容,又增添了各村、企业组成的民间文艺巡游表演、道教文化展、“茶园论道”讲座、名优食品展、工艺品展等内容,活动现场热闹非凡。

[img]

在都市里寻找乡愁

在都市里寻找乡愁

在都市里寻找乡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常常会遇到很多优秀的文章,这些文章很值得我们去阅读,去欣赏,去学习,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在都市里寻找乡愁吧!

在都市里寻找乡愁1

在波光潋滟的中国第三大河流珠江口东岸,有一座现代产业集聚的都市,它就是号称“世界工厂”,现华丽转身为“创新基地”的东莞。都市里的乡愁,静水流深地隐匿于东莞市的茶山镇,它的名字叫南社明清古村落。

其实,在东莞的村镇,现仍保存着诸多的明清建筑,不过最为完整、最具特色的当属南社村的古建筑群。村里现存古民居200多间,祠堂多达25座,其中包括被列为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的谢氏大宗祠、百岁翁祠、百岁坊、谢遇奇家庙等著名建筑。

南方的古村落,常常是与祠堂相生相伴的。有古村落的地方,必定建有古祠堂。南方先民,很多都是从北方辗转迁徙而来,他们背负着祖宗的遗骸和祖先的牌位随行,对列祖列宗奉若神明,一生都怀有崇拜敬畏之心。祠堂便是祖宗崇拜的象征。

定居下来后,他们便开始寻找风水宝地安葬祖宗遗骸,一旦条件成熟,就大兴土木建造气派的祠堂安放祖先牌位。祠堂成为一族祖先灵魂的栖息之所,同时也是族人思亲崇祖、慎终追远的神圣殿堂。

始建于南宋初年的南社古村落,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青砖砌就的围墙,把都市的喧闹挡在了西门口外,留给村内的是一派自然的宁静。从拱形门进去,村内明清建筑鳞次栉比,它们簇拥在四口连体大水塘身边,沿两岸而建,呈合掌对居。

与许多古村落不同的是,这里祠堂林立,面向水塘一字排开,一间连着一间,保留了宗祠、支祠、家祠这一完整的形制结构,加上朝廷赐建的个人专祠和旌表修建的节孝祠堂等,林林总总,叹为观止。

我缓缓前行,仰头,细细打量着这一间间的古祠堂。石级栏杆,高贵气派;飞檐斗拱,古朴壮观;廊门花楣,精美绝伦。透过这些雕梁画栋的华丽古建,人们仍能从中感受到谢氏宗族后人几百年来光宗耀祖的风华与荣光。

谢氏大宗祠石柱上镌刻的对联“随父宦以至南雄想当年官服翩翩玉树家声荣追两晋,避宋乱而迁东莞迨四传孙曾勃勃乌鸡神梦兆报五雏”,让后辈们记住了南社谢氏开基祖当初时的模样。

一条条曲径通幽的巷道,以祠堂为起点向外辐射,通向外围古韵清悠的民居。走在湿漉漉泛着水气的青石板路面上,随处可见的精美石雕、木雕、砖雕,还有灰塑、陶塑等古建筑构件,让人恍若穿行在明清的旧时光里,仿佛回到了沧桑的久远。

古榕树是乡愁的标签。当初北民南迁时,多暂栖居于山丘荒野之地。一棵大树抑或一块石头,都可以成为他们膜拜的对象。因此在南方乡间,村头村尾、水口路旁,至今随处可见古榕树的身影。只要有村落的地方,几乎就有古榕崇拜,它被认为是神树,能庇佑居家老小健康平安吉祥。

在南社古村落,每隔几十步就屹立着一棵郁郁葱葱的古榕树,它们倚傍在水塘边,为人们庇荫送凉。快近村尾的那棵,应该是树龄最老的。古榕婆娑,枝繁叶茂,树上挂满了绺绺根须,垂落而下,活像一位长成仙风道骨模样的长老。绿荫如盖的榕树下,是一个小广场,早有晨练者,晚有纳凉人。

边沿安放着一排四方得正的麻条石,麻条石上坐着五六位或理着光头或脸颊上蓄满挂须或满头白发的老人,他们有的安详地望着水塘的倒影出神,有的看着某一栋祠堂的翘角发呆,有的低着头在打盹,还有的则被好奇的游客围住,表情庄重地诉说着南社先人的过往经年……沧桑的古榕树,撩拨起每一位过客的绵绵乡愁。

只要你双脚接上了南社古村落的地气,就一定会有步入了一种让时光倒流的慢生活的感觉。你可以缓缓地从石拱桥上走过,如果想留下几张怀旧照片作纪念,你尽可以挑选几样最合适的道具、花上十几二十分钟把最恰当的表情酝酿。你还可以倚栏凭眺,饶有兴致地观察水塘里那几只白鹅,它们的红掌是怎样拨动清波,划出层层涟漪的。

当我漫不经心地走近“南社绞寮”时,一对祖孙正从里屋出来,年幼的小孙女见我端着相机,也不怕生,竟自动地摆出PS让我拍照。老人家爽朗地笑上几声,就开始用广东普通话给我讲起了绞寮的来历,那慢条斯理的语速,足以把我原本浮躁的心安抚得宁静平和。

如果时间允许,你完全可以进到百岁翁祠里多逗留一会儿,在那歇歇脚,坐上一坐。热情的主人定会为你泡上一壶香气典雅的莞香茶,让你一边品茗,一边听他虔诚地讲述莞香的前世今生。

莞香即土沉香或称白木香,史书记载是从唐朝传入广东的,到了宋朝种植普遍,因为产地主要集中在东莞地区,故叫莞香。早在400多年前的明代,买卖莞香的香市就在东莞极为兴旺,茶山圩市为主要集散地之一。莞香不仅畅销国内,还由人力大宗运往香港出售,并转销东南亚。九龙码头因堆积莞香而弥留其味,故得“香港”之名。

主人在说着莞香时一脸的自豪。是的,“莞香”,对于土生土长的东莞人来说,这是个有着特别意义的字眼,神秘又高洁。在曾经千余年的岁月里,种莞香、藏莞香、烧莞香成为东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道庄重仪式。

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隐没沉寂之后,莞香重又散发出典雅的香馨。东莞人以此来寻求自己的根脉,莞香成为他们的精神香火,正在把“古代香市”打造成“现代香都”。生产工艺考究的莞香茶便是东莞人自主创新的产物。

主人说,莞香茶适用于各种人群,长期饮用可强身健体、抗衰延寿。他祝愿各位在百岁翁祠喝过莞香茶的游客,能够像他的祖先谢彦庆一样,活上一百多岁。

从百岁翁祠出来,刚品过莞香茶的我,顿觉神清气爽,唇齿间久久留香,那股沉香的别样韵味是那样的绵长,宛如这个古村落的绵绵乡愁。

作者简介:肖大庆,笔名萧落木

在都市里寻找乡愁2

乡愁,这两个字就像无意间洒落湖面的石子,在我的心海荡起一阵涟漪,使我陷入回忆。打从初中起就开始在外求学,这以后十多年的漂泊,不仅是方位上离家远了,便是心也慢慢的淡漠了。

去过北京、东莞甚至到过西部的贵州,最后求学于小家碧玉的荆州,当初离家的泪水早已风干在了记忆中,而孩童时代的那个小山村亦在慢慢的被遗忘。偶尔回到家乡,呆在家里的时间却是越来越短,看见的依旧是那山,望到的依旧是那水,只是记得住的却不是乡愁。

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诗人的乡愁好似千年流转永远走不到尽头。而我,却在时光中淡漠了故乡的容颜,三年,五年,十年.......记忆中模糊的影子是否会在若干年后彻底沉眠?彷徨心慌,亦或是还有失望,记起了小山村里的欢歌和温暖,只是这种记忆是乡愁还是遗憾,我不知道。

那山,那水,那人,那点滴,哪里才是我的乡愁?

是家乡的小河么?那条贯穿整个村子的小河,有着清澈的河水,在晴朗的夏日的午后,可以看到成群嬉戏的游鱼和懒洋洋横过河底沙石的螃蟹。很多个晴朗的日子,我们把太多的欢乐留在了这条小河里,洗澡,钓鱼,捉蟹........只是,现在这条肮脏,死寂,连鱼的影子也不得见的小河,只有偶尔遗落在河边草丛的鸭蛋诉说着自己的孤独。

是山水深处的风景么?那个生长有小鲵的小河的源头,有着如画的风景。高大的山脊,茂密的树林,丰富的野味,都在那一洞清泉的滋润下诗意盎然。我曾经在长有软绵绵的青苔的石板上睡过午觉,也曾在冷冽的溪水里捉过小鲵。只是后来,泛白的水库截住了洞口,青黝的钢管代替了河道,丑陋的石渣淹没了溪流,狰狞的电站享受了一切。留一渠枯藤老树,愁云惨淡,便是小鲵,也没了自己的家。

是对面坡地的茶园么?那个正对着我家门口的茶园,隔着一条河的距离,生长着整齐遒劲的茶树。四季的早晨,推开门,就可以看到一畦青翠的绿。我曾在春天的早晨去茶园摘过早茶,把带有露珠的嫩绿放在小小的竹篓里。

在秋日阴坡的太阳已经落山的午后,我喜欢躺在茶园枯黄的野草上享受阳光,或是躺在平整的茶树上听自己喜欢的歌谣,宁静又安详。只是,不知何时,茶树没了踪影,只在夏天可以看到大片青绿的玉米地。依稀记得曾劝说父亲买下那片茶园,现在却满是遗憾。

是门前的水塘么?那个为给加工厂提供动力修建的水塘,四周长满了纤细的柳树,是我家鸭子的天堂。我曾制作过沉没的竹筏,也曾乘坐过大大的木盆在水面荡漾,还在柔软的稀泥里捞过贝壳。便是三九的冬天,我们也在厚厚的冰面上留下欢乐的足迹。只是现在,除了旱地哪还有水的影子!一夜之间,沧海桑田。

就连从门口流过的小溪也因没了终点而干涸。那只孤独的鸭子,因为侥幸逃得一命,在我眼中也不过是苟延残喘的绝望。

是稻香蛙鸣么?那些星罗密布镶嵌在村子里的稻田,像散落在山间的`朵朵小花,散发着迷人的香气。每到夏天,路边成片的稻田在闪亮的水光中散发着淡淡的稻香,为路人送上一份清凉。特别是夏季的晚上,有成片的蛙声和漫天飞舞的萤火,交织成一幅琴瑟和鸣的祥和。

只是如今,铺天盖地的烟田代替了稻田和旱地,偶遇一片稻田已是奢侈。总感觉,空气中都散发着窒息的烟味儿,就连绿色的烟叶上也布满了烟油。再难见稻香蛙鸣,也不再有轻罗小扇扑流萤。

是曾经有着美丽花坛会在春夏开满鲜艳的一串红的小学校园么?是曾经在靠河一边生长着粗大的白杨可以让我们放心滚铁环的公路么?是曾经清澈见底有着红色金鱼游动的古井么?是...........

太多的太多,只是都是曾经,可以是怀念,是遗憾,却不是乡愁。已无需再愁。

人生短短几个秋,生命中有很多容颜都只是匆匆过客,即便是幼时光着屁股的玩伴如今也散落天涯。而曾经感觉单纯质朴的婶婶阿姨,现在宁愿在麻将桌前挥洒汗水,也不会选择在做针线的同时享受一下午的阳光。那些人,多年后,也已经不再是曾经的容颜。

那山,那水,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曾经拥有而现在却早已物是人非的沧海桑田,再也回不到原来的模样。我怀念这些曾经,也曾伤心和失望,但也学会了承受和坚强,或许有一天会把这些曾经的美好遗忘。这些,亦不是我的乡愁。

我的乡愁,是那些熟悉的`从未曾改变过的点点滴滴。

是母亲做的一顿简简单单南瓜汤的味道,在漂泊时突然想起会有幸福的味道;是木板床的温暖,在旅途遇见会有温馨的感觉;是团团圆圆,是家的味道,在异乡的拼搏中想起会有流泪的冲动的感觉;是家乡尚存的还未被经济化浪潮带走的淳朴与善良,在身心俱疲的时候会想起还有这样的港湾。

终在反复沉吟中寻到了自己的乡愁,是对现有事物的坚守,是对那些一直陪伴不离不弃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眷念。担心会在某一天失去现在拥有的简单的幸福,再也吃不到熟悉的味道,再也感受不到熟悉的温暖。这一刻,我终于能够记得住自己的乡愁,就像家乡路边每年都会疯长的野草,没有尽头。

东莞南社村古建筑群门票价格 开放时间 介绍和团购预订 东莞旅游

盂县南社村的历史

1.南社村始建于南宋,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1)由材料“明清以来有十余人中进士、举人,三十多名秀才.南社村谢姓兴旺的事实说明: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视察后,曾称其为“古代进士村”.”可知南社村的谢氏族人,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勤奋好学,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明清以来曾有三十多人中秀才、有十多人中进士、举人.因此著名民俗专家费孝通亲切的称南社为“古代进士村”.(2)本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知识,以“教育与地方发展”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只要论文格式正确,符合题意,观点鲜明正确,论据充分,文字通顺,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为:(1)南社村的谢氏族人,勤奋好学,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明清时期初显繁荣,人才辈出,据不完全统计,有三十多人中秀才、有十多人中进士、举人.我国人大副委员长,著名民俗专家费孝通亲切的称南社为“古代进士村”,并作了题词.(2)标题自拟,文字通顺,言之有理即可.。

2.盂县的历史

夏、商时代,传说分天下为九州。

按地域区划,盂属冀州。 西周初年,州治变更,盂属并州。

实行分封制后,盂属晋国。春秋时期,盂仍属晋国。

战国时期,周定王十四年(公年前455年),智伯灭仇犹。赵襄了五年(公元前453年),智伯又为赵氏所灭,仇犹属赵。

秦置郡县。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灭赵国。

置太原郡盂县,治在盂丙邑(阳曲大盂)。 汉分天下为30郡,郡上设州,郡下隶县,盂县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

汉以前,盂县仇犹分治,这时始将盂和仇犹全交为盂县。 三国时期,盂县属并州新兴郡。

西晋,盂仍属并州新兴郡。 晋以后,盂县为汉、赵、后赵、燕、魏、后燕等国所属。

北魏建议元年(公无528年)将盂县东部并入石艾(今平定县),属乐平郡(今昔阳县);盂县西北部(兴道村以北)置抚城县,属定襄郡。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原仇县(以城北有原仇山故名),治在今盂县城,属辽州。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原仇复名盂县,属太原郡。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盂县西部置乌河县,治在今凌井镇 。

贞观元年(公元62年)将乌河县并为盂县,属河东道 、太原的府太原郡。在北魏、隋唐以前,盂县西部之乌河中、上游一带为汉以前的盂县,与阳曲大盂一带为列国之盂邑,县城以东以南一带,为隋朝之原仇县(即春秋战国时代的仇犹国)。

兴道 以北一带为北魏之定襄郡属地,至唐初始统为盂县。 五代时期,盂县为梁、后唐、北汉所属。

宋神宗时,分天下为33路,太原避河东路,盂属太原府。 金兴定年间升为州,受绛州元帅府节制并置刺史,盂县属太原武勇军。

元代因袭金制,盂仍为州,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冀宁路。 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降盂州为盂县,属山西省太原。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平定为直隶州,盂县与寿阳、昔阳均属平定,至清亡未改。 民国成立以后,废州制,山西设雁门、冀宁、河东三道,盂县属冀宁道 。

后道撤消。盂县直属省。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底,盂县抗日民主 *** 建立,属晋察冀边区四分区领导,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日军占领盂县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将盂县划分为盂平(山)、盂阳(曲)、寿(阳)东三个县,并将城东的二,三两个区(1939年划分的)划归平定县属晋察冀边区北岳区一专区,二分区领导。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盂县城解放(8月25日),盂阳、盂平两 县的原盂县地区复归盂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将原划给寿东县的地区仍划归盂县,属冀晋区二专区领导。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又将原划给平定县的两个区亦归回盂县。至此,盂县辖境复原。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8月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属晋中一专区领导。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1日至20日归阳泉地区领导。

后复归晋中地区。 1949年10月1日,盂县属山西省晋中地区。

1952年5月,将县东南之山底、牵牛镇以东、东村、苏家泉、大小西庄、大小河北、东西南舁、上下章召等20个村庄划归阳泉市;同年年底,又把县西部划归东西郭秋、大小方山、东西汉湖、东西黄龙头等26个村庄划归为阳曲县。盂县辖境有所变化。

1958年10月,盂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同时,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盂县建制,划归阳泉市。

11月,成立阳泉市盂县联社。 1959年4月,上级决定恢复盂县建制,与阳泉市分开,复归晋中地区领导。

1959年8月,将牛村公社所辖北舁、杜家庄、王家庄、代家庄、孔南庄、咀子上、东林尖、五架山等8村划归阳泉市 。 1983年9月,盂县归为阳泉市领导,实行市辖县。

1984年政社分开,25个人民公社改为4个镇、21个乡。 2001年盂县撤乡并镇,由原来的25个乡镇改为8镇6乡。

3.盂县的历史

盂县乃春秋晋大夫盂丙之邑,故城在今阳曲县东北大盂镇,后屡废屡置,断断续续千余年。

1942年盂县划为孟平、盂阳、盂寿三个县,1945年8月盂城解放,三县又并归盂县。1983年9月划归阳泉市管辖。

“盂”是个很古的地方。1929年考古工作者在安阳小屯村发掘出刻有“于[ ][ ][ ]获白麟[ ]祭于[ ]在九月维王祀五日王来自盂[ ][ ]”的兽头骨。

据学者考究,这“盂”为地名。当然,此处所谓盂地,不可能就是今之盂县全境,但由此可以推测,我们的祖先至少在三、四千年以前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地方的部分土地上了。

夏、商时代,传说分天下为九州。按地域区划,盂属冀州。

西周初年,州治变更,盂属并州。实行分封制后,盂属晋国。

春秋时期,盂仍属晋国。据《左传》云:昭公二十八年“晋杀祁盈,魏献子为政,封祁氏之田为七县(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孟丙(应为盂丙)为盂大夫,”(治在今太原市东北45千米大盂镇),盂县之名,实自此始。

又据《地括志》载:“并州盂县外城,俗名原仇。亦名仇犹,戎翟之国也。”

按此,这个时期盂县西部地区连同大盂一带为孟丙邑,东部地区为仇犹,治设今城东里放之古城坪。战国时期,周定王十四年(公年前455年),智伯灭仇犹。

赵襄子五年(公元前453年),智伯又为赵氏所灭,仇犹属赵。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灭赵国,置太原郡盂县,治在盂丙邑(阳曲大盂)。

汉朝盂县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汉以前,盂县仇犹分治,这时始将盂和仇犹全交为盂县。

三国时期,盂县属并州新兴郡。西晋,盂仍属并州新兴郡。

[千佛寺摩崖造像] 千佛寺摩崖造像 北魏建议元年(公元528年)将盂县东部并入石艾(今平定县),属乐平郡(今昔阳县);盂县西北部(兴道村以北)置抚城县,属定襄郡。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原仇县(以城北有原仇山故名),治在今盂县城,属辽州。

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原仇复名盂县,属太原郡。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盂县西部置乌河县,治在今凌井镇。

贞观元年(公元62年)将乌河县并为盂县,属河东道太原府太原郡。在北魏、隋唐以前,盂县西部之乌河中、上游一带为汉以前的盂县,与阳曲大盂一带为列国之盂邑,今县城以东以南一带,为隋朝之原仇县(即春秋战国时代的仇犹国)。

兴道以北一带为北魏之定襄郡属地,至唐初始统为盂县。 宋神宗时,盂属太原府。

金兴定年间升为州,受绛州元帅府节制并置刺史,盂县属太原武勇军。元代因袭金制,盂仍为州,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冀宁路。

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降盂州为盂县,属山西省太原。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平定为直隶州,盂县与寿阳、昔阳均属平定。

民国成立以后,废州制,山西设雁门、冀宁、河东三道,盂县属冀宁道。后道撤消,盂县直属省。

1937年底,盂县抗日民主 *** 建立,属晋察冀边区四分区领导,到1939年又归二分区领导。1938年1月,日军占领盂县城。

全县广大地区均为抗日游击区和根据地。1942年,由于抗日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将盂县划分为盂平(山)、盂阳(曲)、寿(阳)东三个县,并将城东的二、三两个区(1939年划分的)划归平定县属晋察冀边区北岳区一专区二分区领导。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盂县城解放(8月25日),盂阳、盂平两县的原盂县地区复归盂县。1946年将原划给寿东县的地区仍划归盂县,属冀晋区二专区领导。

1948年又将原划给平定县的两个区亦归回盂县。至此,盂县辖境复原。

1948年8月至1949年8月属晋中一专区领导。1949年8月1日至20日归阳泉地区领导。

后复归晋中地区。1952年5月,将县东南之山底、牵牛镇以东、东村、苏家泉、大小西庄、大小河北、东西南舁、上下章召等20个村庄划归阳泉市;同年年底,又把县西部划归东西郭秋、大小方山、东西汉湖、东西黄龙头等26个村庄划归为阳曲县。

1958年10月,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同时,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盂县建制,划归阳泉市。

11月,成立阳泉市盂县联社。1959年4月,上级决定恢复盂县建制,与阳泉市分开,复归晋中地区领导。

1959年8月,将牛村公社所辖北舁、杜家庄、王家庄、代家庄、孔南庄、咀子上、东林尖、五架山等8村划归阳泉市。1983年9月,盂县归为阳泉市领导,实行市辖县。

1984年政社分开,25个人民公社改为4个镇、21个乡:城关镇、牛村镇、上社镇、西烟镇、下曹乡、南娄乡、路家村乡、清城乡、孙家庄乡、仙人乡、东庄头乡、东木口乡、下庄乡、土塔乡、苌池乡、王村乡、肖家汇乡、下社乡、榆林坪乡、北峪口乡、梁家寨乡、庄里乡、西潘乡、南社乡、东梁乡。 2000年,盂县总人口294176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64130、路家村镇 10962、牛村镇 20614 、上社镇 11205 、西烟镇 15021 、孙家庄乡 17354 、清城乡 12143 、南娄乡 13931 、下曹乡 15439 、仙人乡 11527 、东木口乡 4906、东庄头乡 4497 、北下庄乡 6929 、土塔乡 8408 、苌池乡 17273 、王村乡 6478 、下社乡 5368、肖家汇乡 6286、梁家寨乡 7233 、北峪口乡 3848 、榆林坪乡 2806 、庄里乡 3916 、西潘乡 9037 、南社乡 4714 、东梁乡 。

4.盂县藏山由来

其实讲得是一个忠义的故事。

盂县南社村“小藏山”、王村沟北“荒安岭”、藏山口西“宝剑沟”,是程婴携带孤儿逃难,一天三遇险的地方。

话说程婴假冒草泽医生,半夜用药篓将孤儿赵武从宫中悄悄偷出后,跑回家中,急忙拉马备鞍,连夜离开国都绛城,马不停蹄向北逃奔。

程婴担心屠岸贾醒悟追寻,便决定向北而行。因为往南地势逐渐平坦开阔,又有滚滚黄河阻隔;而向北方向却山高沟深,且北方民风淳厚,多有慷慨悲壮之士。此番思虑之下,他避开大道,沿藏山着荒僻小路,不知走了多少白天黑夜,来到晋国东北边陲古仇犹地面,躲藏在南社村南一座小山的山洞中。

当地老百姓知道屠岸贾奸佞当权,赵氏一门忠而受冤,无不义愤填膺,愿为保孤出力。东家送衣被,西家赠米面,几位大娘大嫂见孤儿面黄肌瘦,每天轮流给孤儿喂奶。程婴十分感激,称谢不迭,打算就此住下抚养孤儿成长。

才躲了十多天,一天,一个农夫慌慌张张跑到山里道:“程大夫,不好了!屠岸贾那贼发觉你带孤儿逃跑,亲自带领一队亲兵追来,已到西烟村了,快快跑吧!如果出事,我们怎对得起赵氏满门忠烈呢?”

程婴所居之地离西烟村不过十来里路,他不敢怠慢,跪下向北磕了一头,感谢南社百姓救孤恩德,抱起孤儿上马向东又逃。

翻过大梁山,踅进王村沟,走出沟底刚爬上一座山岭,只听后面人喊马嘶,程婴扭头一看,沟内烟尘滚滚,屠岸贾带亲兵尾随追来。程婴心里一慌,稍不留神,同怀抱的孤儿一齐从马鞍摔下来,身不由己向山沟滚去。这无异于拿肉往虎口里送,亏得几枝老荆条挡住身体,两人未跌进沟底。程婴顾不得谢荆条救命之恩,好不容易站起来,又抱孤儿爬上马背,往东向龙华河方向逃去。

当时,龙华河水急浪高,程婴来到岸边,想强渡过去。俗话说:“人忙出错,马慌失蹄。”偏偏马蹄陷进河滩里,程婴和孤儿又从马背上摔下来,程婴左拉右拖,总算把马牵出沙坑。待两人重又上马,见追兵已经藏山赶到。前有大河,后有追兵,程婴暗暗叫苦,忽然坐骑一声长鸣,四蹄腾空而起,掠过龙华河水面,到达对岸。等马蹄站稳,程婴回头看对面,见方才陷马的沙坑边留着一支宝剑,随身一摸,才明白自己刚才只顾拉马,把宝剑掉在那里。屠岸贾带亲兵追到岸边,河水阻隔,难以通过,只得拾起宝剑,望着远去的程婴和孤儿,徒唤无奈。

后来,人们把南社村南的小山,叫“小藏山”,并修建“藏山行祠”,岁岁祭祀;把程婴、孤儿落马的地方叫“慌鞍岭”,意思是“慌张落鞍”的地方。今所称“荒安岭”,实是“慌鞍”的谐音;把程婴失落宝剑的地方,叫“宝剑沟”。

5.南社古民居怎么样

莞市茶山镇的南社村古建筑群是东莞保存得最好的明清古建筑[南社古民居]南社古民居群,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南社村面积6.9平方公里,下辖东坊、南坊、西坊北一、北二、上巷、上边等七个村小组,现有常住户口人数3201人。

南社村庄四周绿树成荫,地理独特,村庄呈合掌对居,明清期间初显繁荣,为茶山一大村庄,很多专家称赞:南社现存明清古建筑众多,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可多得的完整的古村落,村内尚保留宗祠、家庙25家、古民居120多间。编辑本段历史南社村古民居现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都有众多人士前来视察参观、探古,成为东莞市东部一大旅游热点。

在此之前,南社一直对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免费开放。南社明清古村落现存祠堂达22间,古民居达200多间。

据《南社谢氏族谱》记载,南宋末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谢希良之子谢尚仁因战乱南迁,几经周折于宋恭帝德祐乙亥元年(1275)定居南社,历明、清近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96000平方米的古村落。南社明清古村落以村墙为界。

村内以中间长形水塘为中心,两边利用自然山势错落布列,巷道布局合理,安全防御设施齐全。由民居、祠堂、书院、店铺、家庙、古榕、楼阁、村墙、古井、巷道、牌楼等构成具有浓郁珠江三角洲特。

6.南社的历史影响

南社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大规模革命文化团体,1909年,同盟会会员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在苏州虎丘张公祠发起成立。南社以研究文学、提倡气节为宗旨,弘扬爱国热情,光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时有“文有南社,武有黄埔”之盛誉。

南社可谓是“人人握灵蛇之珠,家家抱荆山之玉”,风靡云蒸,阵容整齐,如今,南社后裔精英遍布海内外。最近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光纤之父”高锟就是南社后裔。

从南社的酝酿、发展、 *** ,直至余绪,都有吴江人参与。南社发起者陈去病、柳亚子和高天梅三人,吴江人占了二席。陈去病是南社成立的主要奠基人,柳亚子是南社的主帅,实际领导者,当时就有“没有柳亚子就没有南社”的说法。当时吴江县的南社社员人数在全国也居第一,达一百三十九人。

2009年,在“百年南社”文化节期间,吴江举办了由南社百年历史回顾、南社社员书画作品和“南社故里、吴江新韵”三部分组成的两岸三地展览,该展览在香港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柳亚子》在香港凤凰卫视播出也得到了各方好评。另外《南社百杰》、《不可磨灭的记忆——百年南社·后裔寻访》等纪念书刊和纪念邮册也陆续发行。

南社旧事

全国人民一片堵,不如在家煮红薯。这个国庆深宅东莞,过了一个老年性养生型长假,绝不给祖国添堵。

主要还是因为穷。

趁假期悠闲,在家门口转悠,一不留神就一脚踏入了八百年前的古村——南社明清古村落。

古村落位于东莞市茶山镇南社村,国家AAAA级景区,先后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民族优秀建筑魅力名村”、“广东最美丽乡村”等称号。

南社明清古村落始建于宋朝,是一个以谢氏为主的血缘村落。1275年,东晋谢安的后裔谢尚仁迁居于此,至今已繁衍28代,子孙逾8000人。

古村落以长形水塘为中心,各式祠堂庙坊傍水而立,两岸明清时期村落建筑群绕池而建,青砖瓦房掩映于绿叶老树之间,狭长的巷陌贯穿在一排排的古屋中,安静,从容。

相比较国内其它地方的古镇古村,南社古村里明末清初的原始建筑群保存较好,保留了大量的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和陶塑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据记载,古村落现存祠堂达22间,古居达200多间。

明清建筑具有明显的特点。在建筑方面,明清时期可以说达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高峰,明清建筑形体简练、细节繁琐,具有明显的复古取向,此时期建筑组群采用院落重叠纵向扩展与左右横向扩展配合,以通过不同封闭空间的变化来突出主体建筑。

南社古村的民居建筑以三间两进院落设计居多,与祠堂相比,更显朴素实用。可以说,南社古村落是研究广府建筑文化的典型实例。

历史上,南社村人文荟萃,重视教育,谢氏更是名人辈出。明清时期,这里先后出了十多位进士举人,是远近闻名的“进士村”,除此之外,还出了29位秀才,是名副其实的真正的“文化村”,谢氏大祠堂前密密麻麻的功名旗杆夹就是历史的见证。

旗杆夹是封建社会科举功名的象征,就是科举中功名后,在宗祠前竖立旗杆,一为光宗耀祖,二为树立榜样激励后人。

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南社村历史上的几位名人——南社四大进士。

谢氏先辈崇文重武,功名鼎盛,晚清时期,先后有谢遇奇、谢遇熊、谢汝镠等三人中了武进士,谢元俊一人中了文进士。

谢元俊,文进士,清朝正二品文官,被皇帝御赐为资政大夫,科举进士后,钦加礼部主事。

谢遇熊,武进士,光绪六年庚辰科武殿试,中士第六十五名进士,钦点营守府。

谢汝镠,武进士,光绪六年庚辰科武殿试,中士第二十二名进士,官至蓝翎侍卫。

谢遇奇,武进士,因作战有功,被清廷封为建威将军,荣膺一品,官至副将,总兵,为谢氏族人中地位最高的人物。谢遇奇曾祖谢汉秋、祖父谢甸禹均被封为建威将军、漳州镇总兵。

沿着池塘两岸,从西门到北门不过三百米的距离,修建了众多规格各异的祠堂。

谢氏大宗祠,南社村谢氏的“总祠堂”,南社村规模最大的祠堂,距今已有460多年历史,可以说是南社村最“豪华”最“高配”的祠堂。

还有任天公祠、应洛公祠、晚节公祠、櫵谷公祠、百岁祠、晚翠公祠等等。

中国以同宗同族为代表的祠堂文化是以祠堂为中心的传统文化,祠堂是我国乡土建筑中的礼制性建筑,其基本功能是祭先拜祖,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整个家族成员联系起来,并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

除了祠堂,还有各种庙、第、坊、铺、楼分布在池塘边和东西两岸的民居中。

资政第,又名谢元俊书院,是古村里保存最大的一间书院,园林式建筑。

所谓资政,就是帮助治理国政,即使不在皇帝身边,也可以为皇帝出谋划策。

谢遇奇家庙,朝廷为了表彰谢遇奇功绩而建,光绪皇帝御赐,建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两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

碧海号药材铺,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南社绞寮,绞寮就是绞榨甘蔗的棚,绞蔗用耕牛做动力,带动两个石辘,将蔗汁榨出来,这是古法制糖的传统工艺。绞寮用的糖锅很大很深,三口锅为一组(生锅、中锅、熟锅),称为三星灶。

百岁坊,建筑风格独特,为二进院落四合院式前牌坊后宗祠的格局,坊内影壁、两廊围合,坊顶石雕装饰精巧,人物造型逼真,表情栩栩如生。百岁坊建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有420多年历史。百岁坊是为了纪念明代南社村里四位百岁老人而建的。百岁坊集中体现了中国历史传承数千年的寿文化。

还有古村的“镇村之宝”——古榕树,一棵530多年树龄的榕树,被称为南社村的风水宝树。南社村为船型的大村庄,前面是船头,这棵大榕树位于村中间位置,相当于船中的风帆,据说谢遇奇小时候经常在这棵榕树下跟小伙伴们一起玩耍。这么说来,到了南社古村,那是一定要在这里坐一坐的了,吸一吸古树的灵气,沾一沾古人的仙气,来年一定顺顺利利、健健康康。

榕树下,一群老人,几张板凳,一壶清茶,一段故事。一个秋日的下午,就这样伴着树叶缝隙洒落下来的点点斑驳,伴着老人们的家常和回忆,怡闲又悄然地过去了。

铁打的榕树,流水的光阴。

几十米外的另一棵榕树下,可能是村里最热闹的地方。一块不大不小的水泥栏台挂水而建,栏台上除了一门大清康熙二十六年造的火药炮之外,更吸引人的,只怕就是这台手摇爆米花机了。

将大米装入爆米花机,加少许香油,拧紧,架上火面,一边摇一边烤,使大米均匀受热,十分钟左右,估摸着大米已经熟透,就可以开盖了。“砰”地一声响,那是孩子们心中最动听的声音,出炉的一瞬间,正是孩子们的世界里最开心的时刻。

用爆了花的大米粒,加入一些熟花生,取适量白糖先在热锅里融化,然后全部掺和在一起翻炒,片刻之后,稍微冷却,就可以用木制模具做大米花切糕了。

经营爆米花摊位的是一位大娘,一位大爷,还有一位大叔,估计是一家子,分工明确,动作娴熟,烤、爆、炒、和、压、切,一道都不能少。新鲜出炉的切糕,满满的儿时味道,淡淡的人间烟火。

吃了切糕,再慢慢步入古村深处,细细品。

柳门竹巷,野草青苔。街陌深深,石径幽幽。

古井,木楼,红岩石。青砖,破房,烂瓦。

铜锁,石狮,镂雕。斗拱,飞檐,琉璃。

杨柳在池塘边依依,兰花草在废墟中绽放。

隐藏在古村中的民宿,树丛中的文艺小酒吧。

古塘边的怡情咖啡小屋,南社的戏台。

民俗民风的点点滴滴…

漫步在纵横交错的小巷,仿佛在时光的隧道里穿梭。时而石雕前凝望,时而古井边沉静,偶有几个小屁孩路过,嘻嘻哈哈的打闹声又把我从八百年前的时空拽回到现实。

从为食巷里出来,天色已晚,爆米花的一家子早早打了烊,游人也少了许多。榕树下的老人们还在聊着人生和故事,借着夕阳的余晖,不舍得离去。

旅游真是有着对“远香近臭”的最好的诠释,我和古村同在这座小城已然二十多年,从居住的地方去古村,也不过半个钟车程,然而直到今天才有了第一次的见面。也好,或许这正是“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最好安排吧。

人生所有的相遇和不遇,都是命中注定。

你来么?

(出行日:旧年,国庆)

广东东莞的茶山镇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1、南社古村落

南社古村落始建于南宋,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村内现存的古建筑以明清古建筑为主,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是我国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之一。

古村落现存祠堂达30间,古民居达250多间,构成具有浓郁珠江三角洲特色的文化景观,保留大量石雕、砖雕、木雕、灰塑及陶塑建筑构件,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南社古村落先后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景观村落和广东最美乡村等称号。

2、牛过蓢古村落

牛过蓢位于茶山超朗村北面,原称“楼阁蓢”。明永乐年间,因语音相近,被讹称为“牛过蓢”,俗称“牛角蓢”。由于村里大部分村民姓麦,故又称“麦屋”。该村立于南宋初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面积约1.38平方公里。古村落座东北向西南,村内生长着数百年的古榕树、古朴树。

3、东岳公园

东岳公园占地面积2.5公顷,园内有一山名象岭,高而蜿蜓,形状若象,故以名,为茶山境内一主山,是旧“茶山八景”之一。山顶建有一楼阁——仙踪阁。

4、东岳庙

东岳庙创修于大唐开元盛世年间,至今约有1250余年的历史。是东莞市历史悠久的道教古庙。在1989年被东莞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岳庙占地2800平方米,呈长方形四合院布局建筑,依山取势而建,分别为山门、香亭、正殿三大部分,两翼配东、西庑殿。

5、东莞可园

可园是国宝级单元,广东四大名园之一,也是保留最好的一个,岭南园林的代表。她的主要特点是面积小、设计精巧,把住宅、客厅、别墅、庭院、花园、书斋,艺术地合在一起,而且四通八达,把孙子兵法融汇在可园修建之中,成为整座园林的一大特色。

想问南社明清古村落在哪里

南社明清古村落在东莞市南社明清古村落东门(茶南路南)。

东莞南社明清古村落,集民居、门楼、里巷、古塘、祠堂于一村。

明清格局的现存祠堂达22间,古民居超过200间。以夯土、红石做墙基、以青砖砌筑樵楼的古围墙,以及传统三开间三进院落布局的谢氏宗祠,均为其代表性建筑。是珠江三角洲难得的明清建筑和文化古址,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研究价值的特色古村落。

明清时期初显繁荣,人才辈出,曾先后出现了9位进士,至今仍保存着大量未经破坏的建筑和极具艺术价值的雕刻文物。是茶山一带乃至东莞的一大村庄,充满了浓浓的古色古香的古朴韵味。

扩展资料:

这里的老人大多很长寿,80岁以上一百多人,90岁三十多人。百岁坊建于明朝,是为纪念百岁的四位老寿星而建,是东莞唯一的坊祠合一古建,木雕工艺精巧,造型独特。运用砖木,雕花榫铆,飞檐斗拱,古朴壮观。旁边是百岁翁祠,是一位百岁老人遗命用自己所居古屋改建的。

更多关于南社明清古村落在哪里,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东莞茶山居然还有这些地方......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1873488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