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热门影视

李时珍本人照片(李时珍的真实照片)

时间: 2023-06-03 本站作者
图片免费下载 李时珍画像素材 李时珍画像模板 千图网

古代历史上,李时珍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

提到李时珍,一定会提到他的伟大著作《本草纲目》,这更是他30余年心血的结晶。

尤其是他亲临各地收集药物标本,考古证今的精神,告诉着后人,何为做学问,再激励着后人,怎么做学问。这部历经27年完成的著作,让祖国的传统中医药,越发的熠熠生辉。多数人对他的故事并不陌生,流传最广的莫过于其尝遍百草的故事。1552年,已经34岁的他开始动手重修本草。

李时珍知道“本草”的重要性,不过,在著书过程中其多样性却让他感觉到:自己很难全部掌握它们的习性等特点。于是,从1565年开始,他带着他的儿子和学生,开始实地收集标本。他们来到武当山、庐山等地,还拜当地的农民、药工等人为老师,对比参考历代医药书籍、经史百家书籍多达七百多种。

比如:其家乡蕲州,就出产白花蛇。李时珍就曾经跟着捕蛇人进山,捕捉白花蛇,观察后,果真如书上所写。再比如:中药远志,南北朝著名的医药学家陶弘景就说它似“小草”,而宋代的马志就批驳陶弘景不认识远志,就说其似“大青”。李时珍一遇到类似问题,就会以实物标本来解决困惑。

可以说,正是这种“求实”的精神,将“本草学”的研究推到了一个高点。

李时珍从事医药学,既是必然又是偶然。其父亲李言闻,就是一位医生,医术颇为了得。不过,在那个年代,就社会地位而言,从医不如读书人,所以,他父亲就希望他能走科举之路,将来可以光耀门庭。他父亲本有个计划,大儿子接他的班,比较聪明的李时珍就好好读书,走科举之路。

不过,小时候的李时珍时常得病,却又生性好动、喜读书,特别对一些传奇、稀奇的故事有兴趣,同时,对其父亲收藏的带有图画的医书、药书的兴趣更浓厚。按照他父亲的安排,他开始了科举之路。14岁那年他考取了秀才,不过再以后的考试就不尽人意了。

1540年,22岁的李时珍第三次参加乡试,不过,这一次的状态比前两次还要糟糕,他前不久刚得过“骨蒸病”,以现代医学看,这是“结核病”。李时珍当然没有通过乡试,甚至,身体更加糟糕。这时候,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放弃科考,投身医学。

一天,李时珍和大徒弟王广和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让抬棺材的人停下来,众人听了,面面相觑,不敢相信。李时珍看出了大家的心思,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

他先是对“死者”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醒了。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原来这名妇女是因难产而陷入假死。1551年,他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由此声名传开。后为武昌楚王府的“奉祠正”,并兼管良医所事务。

但是,没过多久,李时珍便辞职回到家中,开始著书。

他在宋代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基础上,加以变革完善,完成了一共52卷的《本草纲目》。他对《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雷公炮炙论》及《唐本草》等41种本草著作都有简要评价介绍。此书是采用“目随纲举”的编写体例,所以,用“纲目”来命名本书。卷1、2相当于总论,卷3、4是“百病主治药”,相当于临证用药的手册,卷5——52是各论,收录药1892种,其中,附图的有1109种。

该书在刊行后极大促进了本草学的发展,就连达尔文在其族正兄著作中还多次引用本书的资料。该书很快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流传海外。当然,李时珍除了著有《本草纲目》还对脉学及奇经八脉有研究,并著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著作。可以说,李时珍有如此成就,虽有本人的执著研究,但也离不开家庭的环境熏陶。其父亲就著有《四诊发明》,后来,他在著书时父亲还鼓励他必须要有求实的态度。

正是本着求证的精神,他让《本草纲目》成了一部举世巨著。这部巨著并非仅推动了中国药物学的研究和发展,而是对世界的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乃至化学的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作用。2011年5月,金陵版的《本草纲目》还入选了世界记忆名录。记忆会是永恒,不过,在时光变迁清磨中,很多传统药物也会相应发生变化,继承李时珍当年著书的专研精神,应是对这本著作最好的传承。

位于湖北省黄冈市蕲春县蕲州城东南面风景秀丽的雨湖之滨,占地兆袭80亩,由李时珍墓地、李时珍纪念馆、李时珍医史文献馆和药物园四部分组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李时珍墓地座落在蟹子地,与李时珍诞生地瓦硝坝隔湖相望,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古时即列入“蕲阳八景”,李时珍父子原墓及墓碑保存完好。

[img]

那些历史名人画像,画得竟然都不是本人!

每次逛博物馆,大家心中都会浮现一个疑问,古代人到底长什么样?我们所看到的古代画像和本人真的像吗?他们会不会和我们一样也会用他们的方式美化P图?还是非常实在地用「 ”前置相机”展现最真实的自己? 在去年上映的电缺册首影《邪不压正》中,廖凡饰演的警局局长朱潜龙自称朱元璋的后代,cos了一朱元璋的画像,也不禁让人疑问道,朱元璋作为皇帝真的张了一副鞋拔子脸吗? 绝对不是本人系列 辨别古人画像和其本人是否相像,很关键的一点在于画师是否和画中人处于同一年代,是否亲自见过面。 倘若画师与画中人并非一个年代,仅仅是通过寥寥几句流传下来的古文进行描绘,那可参考性基本为零。 比如我们非常眼熟的李时珍、祖冲之和杜甫(对就是语文书上的那张),都是近代画家蒋兆和所画,画中人和本人长相完全风牛马不相及。 创作起源还要从1952年说起。当时的周恩来总理收到了莫斯科大学来函,希望中方提供素材,用以完成大礼堂里来自世界各国的各国科学家拼贴像。 中科院院士郭沫若认为,李时珍和祖冲之作为我国科学家代表最为合适,但令人头疼的是,寻遍古籍也没能找到这两位的画像。 这时的周恩来总理发出指示:「 ”画历史人物,找蒋兆和。” 从古至今关于李时珍本人的长相记载,仅在《本草纲目》的序言里面有一句简洁到不能再简介的描述: 「 ”予窥其人,晬(zuì)然貌也,癯(qú)然身也。” 这样的形容让水墨人物画大师蒋兆和联想到了当时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的萧龙友先生,也是蒋兆和的老丈人。 这时的他灵机一动,决定用同样的职业背景的人作为蓝本,来创作这几位著名的历史人物画像。 所以我们看到的李时珍画像,实伏数际上是老中医萧龙友先生。 创作另一位数学家兼天文学家祖冲之的时候,蒋兆和选定的蓝本则是著名气象学家科学竺可桢。 在蒋兆和创造出的一系列古人像中,杜甫像尤为出名。 当时,蒋兆和认为自己年轻时的贫困奔波和杜甫苦难的人生有极大的相似之处,所以他决定以自己作为蓝本进行创作。 高中语文课本上红极一时的杜甫像,实际上就是蒋兆和本人。 除了以上三位我们熟知的古代名人画像,刘徽、张衡、张仲景、僧一行、孙思邈、郭守敬等古代人物的画像皆出自蒋兆和之手。 这些名人大都不是位高权重者,未留下画像供后人瞻仰着实可惜。但蒋兆和先生通过自己的揣摩创造,给予了他们新的形象,让后人心中对古人的长相多了一些具象,也未尝不是一种美丽的弥补之法。 不像本人系列 除了上面说提到的杜甫以外,语文教科书和历史教科书中的许多历史人物画像,都来自《三才图会》书中。 《三才图会》这部书由明朝人王圻及其儿子王思义所编著,其中的人物卷记载了从传说中的盘古至明代的海瑞,共百位人物。 不说别的,一听到盘古及尧舜禹的画像就觉得不太靠谱。 这部书中的人物细细看来确实是非常眼熟,一方面是因为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待了许多年,另一方面的「 ”眼熟”则是因为书中人物都长得非常相似。 将《三才图会》中的人物排列在一块儿,会发现他们都是清一色的倭瓜脸肿泡眼,搭配上不同的帽子或头巾,不同的发型和胡须后就被冠上不同的名字。若是放在现代,定要让人怀疑他们是否为整容流产线下的产物。 《三才图会》其书是由明朝人进行编著姿衫,一些宋明时期的人物肖像,还是具有一定的辨识度的。 明代名将英国公张辅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 如果说中国传统的国画技法更注重写意,对人物的描摹更注重个人形态气质而非写实的话。那西方油画是否就完美还原了西方历史上的人物呢? 但事实上,西方宫廷画师在创作人物画像时,也会对画中人进行一定程度地美化。 比如我们熟知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她的黑白画像是这样的: 「 ”瘦脸磨皮加美瞳”之后是这样的: 但真实的维多利亚女王照片是这样的: 沙皇皇后玛利亚·亚历山大诺夫娜的画像和黑白照片也是有一定的出入: 沙皇皇后玛利亚·亚历山大诺夫娜 除了画像「 ”美颜”的情况,还存在不同的画师画出的长相有差异的情况。 下面两张图就让人搞不清楚到底是左边画师对公主进行了美化,还是右边的画师画技太差丑化了公主: 西班牙公主伊莎贝尔·克拉拉·欧根尼 所以无论是古今中外,画像中人和本人的相似程度也取决于非常多外在因素,不可一概而论。 但有一点可以确认的是,能留下画像的人物必定在当时或后世有着一定的身份地位,所以画师也会尽量把他们本人的长相和成就进行挂钩并美化。 奇异帝王相 说回开头的朱元璋像,相信看了《邪不压正》这部电影的朋友心里都种下了一个疑问,洪武皇帝朱元璋真的长成画像中的模样吗?也未必太奇特了吧。 其实朱元璋流传下来的画像有两个版本,《邪不压正》中的是其一。 最为主流的一种说法认为,朱元璋本人出身卑微,而当时的人们对相面之术非常热衷且崇拜,满朝文武都认为洪武大帝急需一些异于常人的帝王相来加强正统性和传奇性,所以才有了左边这种长相的画像。 甚至有一类更为夸张的画像,直接把《史记》记载的刘邦左股72颗帝王痣挪到了朱元璋的脸上。如此一来,谁敢说洪武大帝是凡夫俗子? 若画像能为政治服务,美丑自然就不那么重要了。 说到帝王图,小ONE个人认为最真实的帝王画像莫过于以下这组由清朝流传下来的《雍正行乐图》。 它为我们展现了一位情趣高雅,雅中带皮的帝王cosplay组图: 古代画像和历史中的本人像是否相像这个问题远比我们想象中要复杂,需要考虑到画师与画中人是否见过、画师水平、作画目的等等情况。 但粗略可以判断的是,越是近现代的人物画像相似度越高,所处朝代相对不太久远的情况下,绘画技术相对成熟且古画保存更为完整。 也不知在千百年之后的人类会不会也拿着我们遗留下的照片和影像来猜测现在我们是否和图像中人相似也拿着我们p图前后的照片进行对比评判呢? (图源网络) 参考文献: 中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万门大学,丁子江 一代宗师蒋兆和:《杜甫像》刻画杜甫的孤寂与傲骨,中国新闻网

李时珍的 本草纲目 如何流传到海外并被称为古代中国百科全书

医药学家李时珍图片 李时珍考试竟也挂过科

李时珍图片

李时珍是明代人,著名的医药学家,他所著的《本草纲目》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李时珍出生在一个医药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医生,并且在当地都享有很高的名气。古时候,都是子承父业,李时珍的父亲想让他继承医学,由于医生在当时社会的地位不高,所以李时珍选择了弃医从文。

李时珍画像

他努力读书,前后参加过三次考试,但是都失败了,李时珍经过一番思考后,便决定跟随父亲学医,这一年李时珍已经二十三岁了。

李时珍在学医方面有很高的天分,加上自己对医学的苦读和研究,他精湛的医术得到了李胡广泛的认可。经过他人的举荐,李时珍进入太医院为官,在太医院中,李时珍拜读了很多罕见的医学作品,并且见到了珍稀的药材标本,四年的太医院生活,为李时珍在写《本草纲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李时珍从太医院辞职回乡,自己开办了东壁堂,在他行医过程中,将疑难杂症都写入到著作中,为后人在医学研究方面提供临床经验。李时珍一面行医,一面拜读医学作品,他发现在很多医学作品中,都有错误的地方。加上,年代久远,在手抄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纰漏出现。李时珍下定决心编写一部草药著作,为了纠正错误的药品名称和药品疗效,李时珍走遍大江南北,找寻这些药材。

编写这本《本草纲目》时,李时珍前后共花了四十年时间,在他离世三年后,《本草纲目》一书正是发行。

李时珍活了多少岁

李时珍于公元1518年出生在医学世家,早年被父亲教导读书考科举,但是一直无心名利,一直希望成为像父亲李言闻一样是个悬壶济世之人,帮助苍生才是他的追求所在,后来得到父亲的支持开始学医的道路。

此后李时珍便一直跟随父亲学医,不仅阅读大量医书,还很注重实践与知识的结合,在他父亲的帮助下,李时珍的医术进步很大,李时珍也因此发现关于本草的书籍中有很多缺失和漏洞,开始立下编写完整的本草书籍。

黄海冰饰演的李时珍剧照

公元1551年,李时珍因为医术高明,被楚王招聘,李时珍想着去能够帮助自己重修本草,便进了王府,在王府任职期间医治好了不少杂症,包括世子。加上这段时间朝廷广纳医术高明之人,于是李时珍便被推荐进宫。

李时珍在宫中为太医仅任了一年便辞官回乡了,因为在宫中并未得到重用,意见也被驳回,为同仁讥笑,加上李时珍对名利没有追求。虽然如此,李时珍在宫中还是大开眼见,阅读到许多珍藏的医书,和见到了许多罕见药材,为他日后编修本草很有帮助。

公元1552年,李时珍便开始了他为期二十七年的考察时间,四处游历,不畏艰险穿梭于深山老林中,考察书中记载是否真实,亲尝百草辨区别,为人谦逊,所问之人均是他老师,虚心求教。

公元1578年,李时珍六十一岁的时候终于完成了这惊世巨作,为世界做出了这巨大贡献。

公元1593年,七十五岁的李时珍逝世,一辈子与医学打交道,为百姓考虑,给世界带来贡献的李时珍与世长辞。但是他的精神和贡献一直被后世流传,名声永垂青史。

李时珍的父亲

李时珍的祖上是学医的,从小接触医术,喜好医书,对当医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李时珍的父亲并不想让李时珍从事这家族事业,因为在那个封建年代,医生这个职业是低下的,不被人所看的起的。因此李言闻便要李时珍多读四书五经参加科级考试,获得一官半职,也算是光耀门楣了吧。

《大明圣医李时珍》中李言闻教李时珍把脉剧

但是李时珍对仕途和名利并没有兴趣,加上那个年代百姓太不为官府所关心,疾病流行,百姓却得不到救助,李时珍看着父亲以妙手救助百姓,感到十分的光荣,一直在偷偷的学习医术。李时珍便一直暗自下决心学医,为百姓解忧,而真正让李言闻同意他学医是在李时珍患病之后,李时珍染上了我们现在所说的肺结核,多亏了医术高明的李言闻用药加上细心照顾,李时珍才捡回哪碧拦一命。

李言闻在李时珍好后,听到李时珍坚定的学医念头,终于不再反对,于是开始手把手的教学。让李时珍从阅读医书开始,让他从书中得慧世到知识,还很注重实践教育,教李时珍把实践和知识结合运用。

多亏了李言闻,李时珍的医术大有长进,也因此为李时珍后来做出的贡献打下基础。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也是得到了其父亲李言闻极大的支持和帮助,最后造就了这“东方医学巨典”。

李时珍的精神

李时珍画像

李时珍是个做事严谨细致的人,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精神,他才能抛弃历史积累下来的错误,重新找到正确的解答,来避免继续的错误。正如李时珍在游历的过程中,去考察穿山甲的的外貌还有它进行捕食或者其他状态是不是和《本草经集注》中的说法是一样的,便随猎人进深山实地考察,之后发现穿山甲的生活习惯确实如书所言,但是也有不一样的,穿山甲并不是靠鳞片来捕食蚂蚁的,而是靠它的长舌头进行诱捕,因此李时珍修改了《本草经集注》的错误记载。

李时珍因为这样求真严谨的精神才有一本当时完整的本草百科全书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而且李时珍不仅要眼见为实,还要亲自尝试辨别才会记载在书中,其不惧危险,勇敢实践的精神也是为我们所赞叹的。

李时珍常为了分别外形很相似的药草,就亲自尝试味道和分辨药效来达到辨别的效果,在医学事业上脚踏实地,为了考察药草行万里路,不畏艰苦,坚持不懈的精神是我们赞颂的也是我们学习的对象。

李时珍祖传秘经

《李时珍祖传秘经》是路宝彬所著的一部医术,2008年由延边人民出版社发行。在这本书里,路宝彬根据李时珍医书,进行融合改编,在《李时珍祖传秘经》中,系统的讲述了人体各个方面的疾病,高血压、冠心病、其他心血管疾病、呕吐、胃脘痛、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炎、胃下垂等疾病,然后根据中药疗法进行治疗。

李时珍祖传秘经欣赏

在《李时珍祖传秘经》中,将现代医学和传统临床经验进行结合,在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本书籍不单单是传统医学,里面的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李时珍时期的各种临床治疗经验,以及系统的理论知识。

这本《李时珍祖传秘经》从人体的内科、外科、儿科、妇科等方面入手,根据日常疾病案例,提出了治疗方法,这本书籍包含的方面较多,适合家庭日常治疗方法。所以,这本书籍也可作为家庭医用书。这本书中提到了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治疗疑难杂症时,所采取的中药方法,里面的药材大多都是中药,还有李时珍的经典治疗方法。针对病因,选取治疗药材,再根据煎药方法和喝药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进行根除。

这本《李时珍祖传秘经》是路宝彬在总结李时珍医术的同时,在这基础之上又提出了新的医学治疗方法,有很高的实用性和适用性。这部作品集李时珍治疗方法于一体,并提出用中药疗法,具有现实借鉴意义。

李时珍生平事迹

李时珍(1518—1593年),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博物学家。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春人。李时珍出生在一个世医的家庭。父亲李言闻系当地名医,李时珍受父亲的影响极深。他从小喜爱医药,虽经父亲督促,精读四书五经、坟典传奇,但却无心功名,终于走上研究医药、研究自然科学的道路。

蕲春县有着适宜多种生物生长的环境,加之李时珍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封建社会开始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因此,他受到当时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探求事物真理的自然科学唯物主义的思想、“格物致知”的科学态度。

李时珍渊博的学识和在科学上取得的伟大成就来自他本人的勤奋学习、广博搜罗。他曾闭门读书,达十年之久,通过精读古代经史子集各部各类著作,李时珍在史学、哲学、文字学、训诂学等方面,造诣甚深;对于考释药物名、药性、治疗等方面,均取得坚实

的基础,成为其

科学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他又躬亲实践,广泛地向具有实践经验的人们学习。如向农夫学习有关谷、菜等方面的知识,从渔人处学习到并熟悉各种鱼类的生活习性,向车夫学习采用旋花“益气续筋”的功用知识,从手工业工人处学习采矿和防止采矿过程中中毒的问题以及向猎入学习捕蛇、捕兽及这些动物的习性知识.他的足迹遍及湖广、河北晌洞袜、河南、江西、安徽、江苏等省,深入林区、矿井、莱畦……亲身体验(诸如关于采集铅矿、种植韭黄、观察狸狼的生活习性等等)。对许多尚未弄清的事实,他就亲自进行实践,做了不少临床药理实验。为了区别药物的不同品种,他亲自采集,一一比较,并与古书对照“始得其的。‘诸家所说,皆未可信也。”类似的例子不可胜计,这些都是他取得成就所不可或缺的条件。

善于吸收古今中外以及包括各少数民族医疗方面的成就,是李时珍虚心治学的另一特点。他在《本草纲目》中记载的天竺、大食、波斯、南洋诸国、胡人、蕃人以及由梵文、佛经引述的药物名称及知识是相当丰富的.这表明李氏虚心的学习态度,也是他取得成就的另一重要原因.从宋代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一书问世以后,一直到《本草纲目》的著成,其间经过几百年的时间,李时珍搜集了这段时间出现的374种药物.其知识面之广,内容的丰富使得《本草纲目》成为我国古代具有世界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李时珍具有人定胜天,利用自然、支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自然科学唯物主义思想。他通过研究历代本草学的著作,得出了时代不断在前进,科学总是在进步的结论,认为后人必然会超过前人,科学不会总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停滞不前。他说,今人总是要“发现前人未到之处”的,因而他敢于怀疑古人,批判地继承前人的成就.不论是近人还是古人,是经典著作还是一般专著,他都敢于批判错误,而不是回避矛盾。

他在《本草纲目》一书中,在每一种药物之下,采用了“正误”的方式对前人的错误进行纠正和辨误,其中绝大多数是言之有据,符合科学道理的。这一体例在本草学上也是创造性的,说明他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渊博知识和坚实基础。为了使药物发挥其更大的治病作用,他主张对药物的本性进一步加以改造,用人工的方法改造药物的自然性能。如对药物的升降浮沉的药性,主张采取某些办法,使其服从于治疗的需要颤戚。如认为对原来的药性下沉的药物,可以用酒引之,使其上升至颠顶;而原为升浮之药物则可以咸寒药为引使直达下焦。这样,他得出了人不仅能够“窥天地之奥”,还有“达造化之权”的能力,能改造自然,支配自然。李时珍以科学批判服食,他痛恨迷信神仙之说,如在谈到古代以金银服食时,认为“血肉之躯,水谷为赖,何能堪此金石重坠之物,久在胃肠乎。求仙而丧生。可谓愚也矣!”(《本草纲目·金石部·金》又说:“(银)性刚戾,服之能伤肝是也。抱朴子云银化水服司·成地仙者,亦方士谬言也,不足信。”(《本草纲目.金石部·银》)认为所谓可以居住水中,步履水上,都是“邪说”,“幻诞之谈。”他斥《本经》、葛洪等关于服食的论述为“误世之罪,通乎天下”,认为药物“治病可也,服食不可也。”(《本草纲目。兽部·伏翼》)

李时珍广泛涉猎,闻历极深,使宴激他对于自然界的变化万

千的现象,具有较高的鉴别能力,何者为常,何者为变,何者为真,何者为假,均予注意辨别。例如,对于人体的正常生理解剖现象与正常之外的变异现象,他认为是由于人体“有禀赋异常者,不可执一而论”。不能以自己的一隅之见,而认为自然界“古今六合无穷变化之事物为迂怪”。通过这一朴素辩证法的思想,他记载了自然界动植物形态、习性、变异等方面的多样化,注意到事物的多样性,因而其著作成为当代一部植物学的百科全书。李时珍对药物学的研究方法,在当时是具有启发性和代表性的。他强调亲自实践的科学态度,并开始应用了一些临床药理实验、比较解剖研究以及动物解剖的科学实验。李时珍亲自验证了罗勒子治疗眼翳和曼陀罗花的麻醉作用的临床药理实验。又对大豆、鸡肠草等植物的药理作用进行了药理实验。他实地解剖鲮鲤、蛇等多种低等动物,以证实其解剖结构。通过比较解剖学、比较生物学的研究,确定某些容易混淆的植物的特征和鉴别方法。李时珍的这些研究方法,对后世是有启发性的,在当时的科学界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创举。然而,他对于未知或知之甚少的事物,却常常用“未审然否?”“亦无所询证,姑附于此,以俟博识”这样一类的语言,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可见一斑。李时珍不仅是一位药物学家,又是一位博物学家。他对于生物、地质等学科很有研究,对化学、天文、历法、气象也有一定的心得。

李时珍更是一位高明的医药学家,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载有相当多的验案,均为本人治病之记录。他在自然科学各门学科方面的成就,以及精研医学理论及丰富的实践,使他在医疗活动中,取得较好的疗效,一度应召入太医院。他的坚实的理论基础,来自《内经》、《难经》、《伤寒论》等经典医著,但他的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态度及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使得他更加尊重《内经》,以后尤其是金元以来的医学思想和成就,他受金元四家的影响最大,特别推崇张元素、李东垣的医疗思想。认为张元素是“大扬医理,灵素之下,一人而已。”他把在药物学上的成就,灵活地运用到治疗学上,除去遵循传统的医学理论进行严格的辨证论治以外,特别重视分析药物的归经,讲究性味,丰富和发展了本草学的理论内容,从而使其治疗的效果不断提高。李时珍对脉学、经络学说也都有较深的理解和研究。这些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也都是他医学、药学成就必不可少的条件。他的著作除去《本草纲目》是一部博物学的划时代作品外,还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在书中,李时珍以简洁明了的诗句,概括地总结了中医常用的脉象,极便于初学记诵,有利于普及脉学知识;《奇经八脉考》则是十二条正经以外的经络系统的总结。《濒湖脉学》曾被译为德文,在国外出版。在文学方面,李时珍还是一位诗人,他的《濒湖脉学》,就是用律诗体写成的。可惜文献中只保存他少量的律诗。

李时珍是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杰出科学家。在国内外有崇高的声誉和很大的影响。1953年,莫斯科大学为李时珍塑像;把他作为世界上最有名的科学家之一。我国在五、六十年代中,陆续发行邮票,拍摄电影故事片,并建立李时珍陵园。1988年,为纪念李时珍逝世390周年,在李时珍家乡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会。对李时珍的研究现在仍在不断地深入发展。

41图片论坛成功修复李时珍高清人像图片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1873488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