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热门影视

杜聿明投共了吗(杜聿明最后投诚了吗)

时间: 2023-05-31 本站作者
淮海战役,这位战斗英雄断了杜聿明最后的逃路,好似电影情节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粟裕是不是判断错了,杜聿明集团从徐州的撤退方向?

对于杜聿明徐州撤退方向,中央军委也好,华东野战军也好,全部错误!

《大决战》《淮海战役》电影电视里演绎的“粟裕预判成功”更是无耻地篡改了军史、战史。

从粟裕与中央军委的来往电文可以看出,粟裕认为杜聿明将南下与刘汝明、李延年兵团会合,因此把华野主力在津浦路南侧,西南则有主力一部;

结果杜聿明虚晃一枪,走了蒙城、永城方向!11月30日国军全部撤离徐州,12月1日上午9时粟裕仍然坚持杜部南撤的判断,下午15时终于知道杜部实乃西撤,而中途根本没有我军的一兵一卒可以阻击,只能展开追击。

最终还是郭汝瑰说服了蒋介石,让杜聿明改变方向去救黄维,遂陷入死地,被我军全歼。

著名将领杜聿明,曾是杨振宁前岳父,一段话影响了杨振宁一生,说的什么?

1949年冬,杨振宁在美国期间遇到了前往美国留学不久的杜致礼,这位杜致礼女士便是杜聿明的长女。曾经在西南联合大学读书,而杜致礼大学读书期间的物理老师便是杨振宁。于是在一个晚会上相遇的两个人,互相留了联系方式。其后二人之间的感情迅速升温并且确定了恋爱关系。

1950年,相敬如宾、感情日趋成熟的二人在美国举行了婚礼。这一年杨振宁28岁,杜致礼23岁。第2年杨振宁便与杜致礼生下了第一个儿子,这是二人爱情的结晶。同样这个孩子也是杜聿明的外孙。

因此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与曾经的国军高级将领杜聿明实际上是女婿和岳父的关系。而就在长女杜致礼与杨振宁相爱、相知和步入婚姻的殿堂并且拥有爱情结晶时,杜聿明作为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中被俘的高级将领,正在战俘管理所进行改造。对于地球的另外一边,对于自己女儿杜致礼身上所发生的这一切都毫不知情。

随着1957年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在全世界范围内名声大噪。尤其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中国人和华人华侨中成为了举足轻重的物理学家。因此,当时有意吸引杨振宁等人回国工作。蒋也有意向杨振宁示好想要吸引杨振宁前往宝岛,于是对杜聿明在台北的老婆孩子们开始转变态度,照顾有加。改善了杜聿明在宝岛的家人的生活状况。

1971年,在国际关系改善之后,杨振宁和夫人杜致礼终于有机会踏上回国之路。这一次回国之旅,杨振宁第一次有机会见到了自己的岳父杜聿明,此时的杜聿明已经于1959年被特赦而成为了中国的自由公民。并且在文史馆工作,而且还成为了政协委员,参与到了国家的建设之中。

此时距离杨振宁与杜致礼结婚已经过去了21年。杨振宁尽管已经是近50岁的人,见到自己的岳父杜聿明时依然表现得十分紧张。既然不知道该如何称呼自己的岳父杜聿明。反而称呼其为“杜先生”。周总理在旁看出了杨振宁的紧张,便露出了亲切的微笑,笑着提醒杨振宁在中国还是要按照中国传统的礼仪,称呼杜聿明为岳父。

这次见面十分的融洽。杜聿明也满足了多年来的心愿。同时也十分欣赏自己的这位名声显赫的女婿。从此以后杨振宁与杜致礼便经常回国看望自己的岳父和参加一些国内的学术和学科会议。更是在杜聿明去世之后,远在美国的杨振宁与杜致礼听闻父亲去世的噩耗,千里奔丧参加了岳父杜聿明的追悼会和葬礼。

国军将领杜聿明能力平平,为何总被蒋介石重用

拥有极强军事能力的杜聿明怎么被陈诚代替了?

杜聿明的军事指挥才能还是颇受争议的,在抗日战争中他指挥的最好的战役莫过于昆仑关战役,一战将日本少将中村正雄击毙。但他在指挥员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的时候,兵败野人山,让数万好男儿葬身于异国他乡。陈诚是蒋介石的老乡,是蒋介石心腹中的心腹,嫡系中的嫡系,蒋介石就是要把他培养除他之外的军事最高领导人,取代何应钦。

杜聿明也可以说是蒋介石的心腹。他是靠着自己的战功从一个小小的连长慢慢爬升上来。他为蒋介石拔掉了云南龙云这颗钉子,替老蒋背了黑锅,被撤了职,蒋介石将其安排在了更为重要的东北战场。东北战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日本人退出东北后,谁先占领了东北,谁就可以获得天下。到了1947年,国民党在东北的形势恶化,被东北民主联军凑得鼻青脸肿,国民党军战线不断收缩。7月蒋介石派陈诚前往沈阳,同时也批准了杜聿明到上海养病的请求。8月陈诚全面接管东北事务。

杜聿明原来在关麟征的25师里打仗,但是与领导关系不太好,最后毅然离开了25师。之后,他的发展全靠徐庭瑶的大力举荐,后当上了国民党军第1个机械化师200师的师长。200之师后又改为了第五军,他成为了第五军军长。在昆仑关一战中将其卓越的智慧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指挥战役的特点是稳中带狠,狠中带险,险中求胜。杜聿明兵败野人山,并没有受到惩罚,反而老蒋是把他安排在了东北,因为杜聿明是一个听话忠诚的将领。他本人并不愿意去东北,他认为国民党跟共产党争夺的重要地方,应该集中在山东、徐州地区。他对于东北的战争情况不是很了解,在东北打仗他很没有把握。但老蒋发了话,他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去。

结果可想而知,很快国民党就在东北站不住脚了,最后输掉了东北。淮海战役之后,杜聿明说并不是他不能打,关键是老蒋一直在越级指挥,弄得没法儿打。1944年,陈诚取代何应钦成为军政部长。1946年,陈诚已经代表蒋介石成为了海陆空的最高长官。1947年7月,东北的形势吃紧,蒋介石不想丢掉东北,便派他的心腹陈诚去接替杜聿明接手东北。此时陈诚是杜聿明的上级,上级来接手东北残局,杜聿明乐开了花,自己欣然前往更为熟悉更为拿手的徐州战场。蒋介石让杜聿明离开东北前往徐州,并不是不信任他,而正是因为太信任他了,才让他转战徐州战场。

[img]

远征军杜聿明部再走出野人山之后为什么还是到了印度

他们走进野人山之后因疾病和饥饿死了很多人,在丛林里边探索边走,地图也没有那么先进。孙立人部队安全撤退到印度后,跟美方沟通营救,美军派出了飞机在野人山丛林里搜救杜聿明部队的踪迹,搜寻了好久终于找到他们,然后给他们空投了很多食物。在美军的指引下,杜聿明部队就近走出了野人山,抵达了印度,去云南的路更艰险。如果不是美军的搜救,整个部队可能都将困死在丛林里。杜聿明抵达印度稍作调整后,乘专机受蒋命令被调回了国内。

虽然这次翻越野人山造成大量有生力量无辜死亡,但杜聿明并没有受到蒋介石的指责。因为在远征军出发前,蒋介石就交代杜聿明要把部队带回国内。蒋介石是考虑到这是一支宝贵的战斗力量,他怕军队都去了印度受美国武装最后会变成一支他国的雇佣军帮他国打仗而导致最后自己失去这支部队的指挥权。在蒋介石的立场来看,他不仅希望中国远征军能在中印缅战场打胜仗,更希望这支部队成为战争结束后自己手中的武装资本。所以如果远征军在缅甸打了胜仗但却成为了他国的雇佣军,那对自己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但作为我们第三方来看,这么多战士没有因为战斗而是因为大自然带来的疾病、饥饿和难捱的气候而死去实在是让人心痛。如果他们当时能一同进入印度,这几万士兵的生命就能得以保存。更何况后来在美国政府的强烈要求下,蒋介石还是派了一部分有生力量通过驼峰航线被空运到印度。这不是多此一举嘛,如果当时杜聿明的部下能撤到印度,就不需要用飞机从国内运士兵到印度了,更不存在这些事了。所以那些高级指挥官的私心,小算盘,不合时宜的决策真的是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伤亡和牺牲的。

国民党高层中的贪腐和派系之间的权力斗争非常严重,蒋介石任人唯亲而非任人唯贤的用人原则也为自己的政治版图埋下了崩溃的伏笔,最后的结局大家也看到了。尽管他完成了北伐实现了中国名义上的一统,尽管他带领了全中国取得了抗日的胜利,尽管他是一个坚定的民族主义者,绝不卖国绝不受洋人的控制,尽管他在中国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做了很多很多事,但最终他失去了大陆,败退台湾。

揭秘杜聿明谈淮海战役失败:因为太听蒋介石话了

导读: 淮海战役时,杜聿明所部几次与 *** 作战,均不利。杜聿明向蒋介石提出 “打则不走,走则不打”的作战原则。也就是如果与 *** 决战,就在徐州打,如果要放弃徐州,战略撤退,那就赶紧走,不要与共军接战。当时,蒋介石满口答应。当杜聿明各兵团按计划向永城方向撤退时,忽然接到蒋介石空投的亲笔信,令杜停止向永城前进,转向濉溪口攻击前进,解黄维兵团之围。杜感到蒋的命令将导致全军覆没,又不敢不听校长的话。结果被 *** 包围。

蒋公的十二门徒之杜聿明 最听话的学生

记得一部反映解放战争的电影中有这样的桥段。济南战役期间,杜聿明接到蒋介石从南京打来的电话时,毕恭毕敬地立正站好,连连回答:“是!是!按校长指示办。”一旁的参谋官提醒他:“此时援救济南,对王耀武而言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对我部而言则是钻进共军的口袋阵”,又说:“如果前线与南京的电话专线断了,国军才可能打胜仗。”杜聿明严肃而无奈地说:“校长的命令还得听。”杜聿明,恐怕是蒋校长最听话的学生。因为听话,他两次把国军主力带入绝境。

1924年初春,不满20岁的杜聿明来到北京,报考北京大学。偶然在《新青年》杂志上看到黄埔军校招生的广告,便毅然选择投考黄埔军校。在校期间,杜聿明对学习从不马虎,军校设置的步、炮、工兵等军事课程、战术战法和队列操练的演示、模拟等,他都是全身心地投入。杜聿明还参加了讨平广州反动商团的战斗,这是他第一次经历真刀真枪的沙场冲杀。

杜聿明之后的军事生涯颇为顺利。1939年11月任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桂南会战,指挥桂南昆仑关对日作战,重创号称“钢军”的日军第五师团。1942年3月,杜聿明被钦点为中国远征军第1路副司令长官兼第5军军长,率部参加滇缅对日作战。远征军入缅作战,遭遇失败。美国人史迪威逃往印度,并电令部队全部向温藻撤退进入印度。蒋介石则命令部队向密支那、片马转进撤退回国。两个完全相左的命令,让杜聿明陷入到痛苦的抉择中。远征军出发时,杜聿明就自己“归史迪威将军指挥”这个问题亲自问过蒋介石:“如果史迪威的命令不符合您的决策时,应如何办?”蒋介石说:“你打电报向我请示再说。”杜决心按照蒋介石的命令执行,向国境撤退。这就是黄埔生,当时非黄埔生的孙立人则率新38师向西撤退到印度,后编为驻印军。第五军翻越野人山回国,吃了大亏。进山时,全军的重武器被全部炸掉。不仅如此,野人山人迹罕至、给养困难,在崇山峻岭中,第五军将士遭遇了成群的蚊子和蚂蟥。沿途官兵死亡相继,尸骨暴野,惨绝人寰。

杜聿明第五军残部回国后,一再向蒋介石检讨说:“学生指挥无能,请校长处分。”但蒋介石因其听话,不仅没有处分,反而擢升杜为第五集团军总司令兼昆明防守总司令。听话就不用担责任,这是蒋介石给杜聿明的“承诺”。1948年6月,蒋介石任命杜聿明为徐州“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二兵团司令官。上任不久,杜奉蒋介石命令指挥第二、第十六、第十三兵团去增援济南。杜聿明明知 *** 是“围点打援”,但不敢违抗“校长手谕”。途中,获悉济南沦陷,王耀武被俘,杜才急忙命令部队停止前进。

淮海战役时,黄百韬兵团被歼灭。当时,杜聿明所部几次与 *** 作战,均不利,士气低落,已经丧失了与 *** 野战决胜的能力。杜聿明向蒋介石提出“打则不走,走则不打”的作战原则。也就是如果与 *** 决战,就在徐州打,如果要放弃徐州,战略撤退,那就赶紧走,不要与共军接战。当时,蒋介石满口答应。不料,当杜聿明各兵团按计划向永城方向撤退时,忽然接到蒋介石空投的亲笔信,令杜停止向永城前进,转向濉溪口攻击前进,协同蚌埠北进李延年兵团,解黄维兵团之围。杜感到蒋的命令将导致全军覆没,又不敢不听校长的话。结果被 *** 包围。

当 *** 向被围困在陈官庄一带的 *** 军发动全面进攻时,杜聿明万念俱灰,沉痛地说:“今天做恐怕晚了,既违命令,又不能全师,有何面目见老头子!”在全军溃败之际,杜聿明给蒋发了最后一个电报,说:“各部队已混乱,无法维持到明天,只有当晚分头突围。”最终,这个听话的学生,当了 *** 的俘虏。

河北小伙自爆特工身份后,光写经历就花3天,中央领导:我要见他

1947年10月,解放军辽南军区,一位河北籍小伙正在埋头写自己的经历。他身着国军少校军服,一笔一划写得相当认真。

“盯着”他写材料的,是我辽南军区情报科的夏科长。夏科长是老红军了,在情报科什么事没经历过。但这一次,同事们发现:科长显得不太淡定。

在过去的3天里,他别的事几乎都不管了,就陪着眼前这位小伙子。而且,每次小伙写完一页材料,夏科长都“如获至宝”,看了一遍又一遍。

面对同事们不解的眼神,夏科长想解释,却又碍于组织纪律,啥也不能说。毕竟,坐在他面前的:是打入敌营多年的我党传奇特工。

此人真名:赵炜。

几天前,潜伏多年的赵炜,突然出现在辽南军区的一个游动哨所前。哨所的战士们觉得很奇怪:咋会有国军军官“自投罗网”?于是,他们端着枪上前盘问。

赵炜当时已经累得不行,没时间跟小战士们解释,只是淡定地说了一句:“带我到你们连部去吧!”几个战士觉得此事蹊跷,便押着他来到连长面前。

谁知,见到连长,赵炜仍然不肯透露太多,又说:“送我到营部去吧!”结果,就这样一级一级往上送,最后硬是送到了辽南军区司令部,送到了司令员吴瑞林手里。

见到吴司令员,赵炜才肯摊牌自己的身份:中共特工。吴瑞林和情报科夏科长一商量,都认为:此事关系重大,必须向中央汇报并核实真伪。于是,一封电报直接发往了中央情报部。很快,他们得到了中央的回复:自己人,代号902。

吴瑞林兴奋了,夏科长却后怕得很:幸亏没被我哨所的战士们当场击毙,不然……

吴瑞林判断:按照惯例,稍后中央情报部门就会来要人,让902归队。于是,吴瑞林向上级提出请求:趁这个间歇,倒不如让夏科长赶紧挖一挖902身上的“宝”,让他把自己知道的、可能影响到辽南军区作战部署的情报,都写一写。

上级答应了。结果,赵炜这一写,就是整整3天。看着这些材料,夏科长惊叹不已: 这个902,也太神了吧!

902,到底是谁派出去的特工?

都已经干到国军少校了,为何会突然自曝身份?

在赶到解放军哨所前,他到底经历了些什么?

本期,笔者要跟大家介绍的,正是发生在我党传奇特工赵炜身上的往事。写此文,只希望能达到一个效果:未来有一天,如果大家有机会去辽沈战役纪念馆,在墙上的照片里看见赵炜那帅气而又阳光的脸时,能有更多的敬意。

赵炜是河北人,1919年出生在一个贫寒家庭。20岁那年,他考入黄埔军校。(抱歉,出生到20岁之前的资料,笔者翻遍史料都未能找到,其实这也正常,王牌特工很多都存在“资料不详”的情况)。

与一般黄埔生相比,赵炜是不太一样的:

首先,他没背景,万事皆靠自己努力。

当时,黄埔军校开了很多课,有很受大家欢迎的射击、战略战术,也有大家不太感冒的土木工程、测绘画图。这些功课,赵炜门门优秀,妥妥的一名学霸。(大家如果看过我前几篇关于特工的文章就会发现,红色特工里学霸特别多,所以在任何时候都好好学习吧……)

其次,他是同时得到蒋介石和李宗仁赏识的黄埔生。

蒋介石用人的特点咱们都很清楚,喜欢用他的浙江系,喜欢用爱拍马、“情商高”的人,但赵炜偏偏这几项都不沾边,他能得到蒋介石的另眼相看,完全是因为成绩够好。为此,蒋介石还特意接见过他,并送了他一把中正剑,上写6个大字:不成功,便成仁。

毕业后,赵炜被分到了第五战区第31集团军下的一个独立团,负责训练新兵。他的教学成绩极好,令李宗仁颇为赏识。李宗仁和蒋介石之间的明争暗斗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但在赏识赵炜这件事上,他俩倒是出奇地一致。

在黄埔同学们看来,赵炜这个穷小子,将来在国军内部必是“前途”不可限量的。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毕业没多久后,赵炜就受到了我党革命思想的影响。

赵炜有个好朋友,名叫朱建国,是我党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一个特工,表面身份为国军第5战区的一个参谋。朱建国发现:每次国军缴获了我党的宣传册子和书籍,赵炜总会找来看,而且看得很投入。

于是,有一次,朱建国便试探性地问赵炜:“你觉得共党的那些理论,有没有道理?”赵炜对朱建国这个老朋友颇为信任,便直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颇有几分道理。

就因为这次谈话,老特工朱建国意识到:赵炜是可以重点发展的人物。于是,此后的日子里,他便时不时弄来一些红色书籍给赵炜看。就这样,抗战结束后,已升为国军少校的赵炜在朱建国的影响下,成为了一名地下党。

此后,赵炜接触到了我党“特工之王”李克农。

能得到赵炜这员猛将,李克农高兴不已。不但把朱建国狠狠地夸了一顿,还亲自命名了赵炜的代号:902。李克农亲自命名代号的特工,在我军隐蔽战线并不多。大多数特工,都由地方局负责命名。

为了保护和配合赵炜,李克农直接绕开了地方情报部门,从中央情报局派联络员和赵炜单线联系。这种情况,在我军情报系统里也是颇为少见的。

联络员见到赵炜后,把我军情报系统的“老底”都交代给了他:包括我军情报如何传递,联络暗号等。这是李克农用人的“哲学”: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两人分开前,联络员还特意掀起衣服,指着自己身上的伤痕说:“这些伤疤,都是我当年在上海被反动派逮捕后,被他们用烙铁烙的、皮鞭打的。” 赵炜知道联络员的意思,他这是要告诉自己:做情报工作的一旦被抓,敌人必定会往死里打。

看着联络员身上的伤,赵炜点了支烟,递到对方嘴边,说了一句:“你放心,他们抓不到我!”说完,两人都笑了。

自此,一位插入敌人心脏的王牌特工“上岗”了。

在敌人内部,赵炜明面上的身份是什么呢?他的官位不算特别高,但却异常重要: 东北保安司令部机密室的主管少校参谋。

而他的工作内容,则是相当了不得的:负责标示东北作战态势图。这些东西的保密级别是:绝密。

每一天,赵炜和同事们都要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国军和我军团以上部队的占领区域;每一个月,他和同事们都要编订一本国军团以上的兵力驻地表。

这些资料,赵炜会下发到国军师以上的部队指挥部,供他们参考。有了赵炜的存在,这些国军绝密信息,对我军来说就是完全“透明”的。国军师部拿到资料的同时,我军指挥部门也就拿到了。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朋友会有疑问: 赵炜的用途,难道仅在传情报吗?如果是这样想,那就太小看他了 。一个真正优秀的特工,是完全有机会凭一己之力,影响前线战况的。

赵炜的机会,来了!

这年3月,杜聿明在遭遇了一连串的失败后,一改往日的骄横,排兵布阵也变得谨慎起来。他见长春没多少守军,便下令新6军和13军火速增援长春。像这种军级排兵的变化,自然难逃赵炜的眼睛。

得到这一信息当天,赵炜把手上的布兵图,铺在办公室的地上仔细分析着。毕业于黄埔的他,一眼就看出了杜聿明的真实意图,并意识到:如果13军真要跟其它部队集结,将给我解放军带来不小的麻烦。

怎么办?像往常一样传情报出去?显然已经来不及了。

28岁的赵炜在办公室,急得直踱步。最后,他实在没办法,一拍桌子,叹了一句:只能用“险招”了。

赵炜拿出笔来,直接以司令部的口吻起草了一道军令,发给了13军。很快,13军的石军长收到军报,只见上面写着:

姓石的也没多想,按照“司令部”的命令去做了。结果,一进阵地,就被我东北民主联军全歼。敌军一个军,硬是因为一个假命令,没了。

事后,我军的战士们不解:“这姓石的咋这么蠢,怎么会出现在那?”这件事,只有后来得到赵炜信息的我军高层,才知道详情。

而杜聿明那边,也是懵的。他大发脾气,要求一定要彻查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赵炜早就料到了会被查,他经手的一切都是按规定办事,而那份“假命令”从任何地方查,都查不到他头上。最后,被打得焦头烂额的杜聿明也无力再查下去,此事只能作罢。

对于任何一个特工来说,都有一个不变的“定律”:出手次数越多,暴露的可能性就越大。1947年前后,赵炜出手的次数确实很多,但他的暴露并非因为他自己身手不行。

他的暴露,跟1947年的“沈阳电台案”有关。当时,因为电台被查获,沈阳地下组织受到了严重破坏。因为赵炜是特派联络员单线联系的,对这些情况他并不知道。

当时,东北国军制定了一份《东北行辕防御作战计划》,赵炜受上封命令:前往北平,向蒋介石汇报计划详情。

赵炜没多想,便登上了前往北平的飞机。结果,他一到北平就见到了一个姓纪的老同学。此人也是国军要员,跟赵炜的关系一向很好,他偷偷告诉赵炜:

朱建国可是赵炜加入我军的介绍人。赵炜是万万没想到:他前脚刚离开沈阳,朱建国就会出事。此时的赵炜是十分焦急的,他一面担心建国兄的安危,一面在思索着:沈阳还有多少人受“电台案”影响,自己是不是已经暴露。

于是,他试探性地问眼前这位姓纪的同学:“什么!朱建国是共产党?不可能吧?你和他关系也不错,没人来找你吧!”纪同学赶紧摇头,把自己撇得干干净净。

与纪同学分开后,赵炜做出决定:先联络一下北平地下党,让他们替自己找组织,再做安排。他想起早前联络员曾经跟他说过,在北平有一个咱们的情报点:报子街库资胡同8号,那里的情报员叫王啸。

在这种情况下赵炜去联络组织,无疑是非常危险的,但他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了。他假装成外乡人,敲开了王啸家的门。里面出来一个穿皮夹克的人,问赵炜:“你找谁?”

赵炜当时就觉得情况不对,便说:“这里是库资胡同7号吗?”对方真当他是路人,不耐烦地说:“快走,这是8号,别耽误我的事!”于是,赵炜赶紧离开。

赵炜不明白,为何事情一下子会变成这样:“沈阳电台案”后,为何北平的地下党组织也受到了破坏?为了弄清楚情况,他特意约了北平的两位国军同事吃西餐。

席间,大家一杯又一杯,赵炜见他们都喝得差不多了,便问起了朱建国被捕的事。结果,一位同学偷偷告诉他:

直到这时,赵炜才知道国军内部有这么多自己人,连看起来文文弱弱的陈琏小姐也是。可惜,这些人他都没有机会“相认”,他们就被捕了。

这么多同志的被捕,让赵炜痛心不已。此时的他,就像一支断了线的风筝:他找不到上线,找不到同志。

他“最明智”的做法应该是:丢下一切,奔赴解放区。

然而,赵炜没这么做。 事实上,对任何一个情报人员来说:如果你要退,你会有100个理由;但如果你要坚持下去,有一两个理由就足够了。赵炜找到了坚持下去的理由:

一来,那么多同志被捕,这就意味他赵炜在国军内部的位置将变得异常珍贵和重要;

二来,他相信被捕的同志们决不会背叛自己。

这两个理由,支撑着赵炜赶回了沈阳。下了飞机,他没敢直接去单位报道,而是先找了个电话去探情况。电话那头,顶头上司问:“你在哪里,为何还不回来上班?”

赵炜赶紧说:“我生病发烧,休息一两天就去上班!”上司的态度,让赵炜不得不怀疑。此后,他又多方打听,并最终确认:保密局这次动了真格的,自己确实已经暴露!

赵炜,真的已经尽力了。除了离开,他已经别无选择了。

10月16 日,赵炜辗转来到鸡冠山国民党军52军防区。他眼前是太子河,只要过了此河,离解放区就不远了。他不敢从桥面上过,打算趁无人时游过去。正当他准备下水时,两个国民党士兵发现了他,大喊:“站住!前面是什么人!”

赵炜当时还身穿着国军军官服,便当场训话:“我是52军军长的随从参谋,前面出现敌情,奉命前去侦察。”那两个士兵是地方保安队的,看见军官自然不敢说话。为了拍长官马屁,他们还特意找了一条船,护送赵炜“侦察”河道。

就这样,赵炜安全进入了解放区,出现在我辽南军区的一个哨岗前。此后的事,正如笔者在前文写道的:他被送到了司令部,在夏科长那儿,写了整整3天材料。

3天后,辽南军区司令员吴瑞林接到了上峰的命令,中央领导陈云表示:我要见902。虽然夏科长不舍得,但还是不得不把赵炜送走。此后,赵炜见到了陈云以及辽东军区司令员肖劲光。二人紧紧地握住了赵炜的手,对他过去的成绩更是赞叹不已。

建国后,赵炜的身份被公开,连他的家人都大吃一惊。此后,他一直干着自己的老本行,在国家情报部门工作。

在本文的末尾,放上一张赵老年轻时的照片:

这张照片,拍摄于1947年。当时,赵炜28岁。在提到中国特工的书籍里,大家经常能看到这张照片:他温和的表情,坚定的目光,都令人印象深刻。让我们记住他的代号:902!

于无声处听惊雷!

还有多少红色特工,是咱们不知道的。在新中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的今天,无论他们在哪里,真名是什么,代号是什么,笔者都想送这样一句毛主席的词给他们:待到山花烂漫时,她(他)在丛中笑!

1981年,垂死的杜聿明问郭汝瑰 我最后问你一次,你是不是共产党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1873488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