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邙山闹鬼(洛阳闹鬼地点)
1、老子炼丹
传说公元前520年,老子离开周王城守藏室,悄悄来到北邙山之巅的翠云峰,彻夜砌起太极八卦炉,以乾、坤、坎、离、震、艮、巽、兑八方位,调动天、地、水、火、雷、山、风、泽之灵性,巧运内外相济之理,专心精炼了九九八十一天。
揭炉时,随着轰然一声,只见万道金光四射,直窜云霄。老子自尝一粒,瞬间面露紫气,脱却凡骨。于是,老子用仙丹点化他的青牛,跨上牛背,由北邙山远出函谷关“西游天竺教化胡人”去了。
2、吕祖报恩
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喜游中原。一日,发现洛阳瘟疫四漫,城内死寂。他想到了牡丹根能驱此疫。为救民生,他急升天庭拜见王母娘娘,想求请她身边的牡丹仙子下凡治病救人。
西王母挪谕:“什么替天行道,莫不是打牡丹姑娘的歪主意?私自下凡必遭天谴。”牡丹仙子感于吕洞宾的至善诚意,便偷偷溜出天宫,在北邙山上空飞撒漫播牡丹种子。
王母娘娘知道后,贬她下凡种牡丹。因北邙山土地肥沃, 加上她时时化作和风细雨,那晚播撒的牡丹种子开始出芽、绽花。
吕洞宾感恩牡丹仙子的义善,特在北邙山的官道上扎了个茶庵。没多久,经牡丹根煎汤灌服,瘟疫尽除。人们为感谢牡丹仙子就把北邙山改称“牡丹山”,并在茶庵处修了一座吕祖庵,敬奉仙人吕洞宾。
3、重阳作诗
全真道鼻祖王重阳从陕西启程赴山东传道途中,特地攀上北邙山到上清宫瞻仰圣迹,道风飘逸,欣然作《题上清宫壁》诗一首:“丘谭王风捉马刘,昆仑顶上打玉球,你还般在寰海内,赢得三千八百筹。”
走出北邙山,王重阳一路乞讨到山东。怪巧的是,他先后收度马丹阳、丘处机、谭处端、王玉阳、刘处玄等“全真七子”,暗合了诗中玄机。他们在重阳祖师登仙后,纷纷传道立宗,彪炳全真大旗。
4、洞天福地
相传道教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皆仙人居处游憩之地。世人以为通天之境,祥瑞多福,咸怀仰慕。道教潜隐默修之士,喜遁居幽静之山林,故多择有仙迹传说之处,兴建宫观,期荫仙风而功道园融。
历代以来,道侣栖止,香客游人络绎不绝,故洞天福地已成为中国绵绣河山之胜境。第七十福地即北邙山,在东都洛阳县,属魏真人治之。
5、邙山起源传说
古时候西海中有一条修炼万年的大蟒,听说玉皇大帝下界巡视,就前来讨封,玉帝不允,大蟒恼羞成怒便窜入一条大河中兴风作浪,经常祸及两岸,百姓苦不堪言。到禹王时期,大禹率众治水,发现一巨蟒在河中作怪,便挥剑与大蟒交战七天七夜,终于斩杀恶蟒,为民除害。
蟒血流进大河,把河水都染浑浊了,就成了黄河,蟒身百里变成蟒形山岭,人们称之为“邙(蟒)山”,又叫它“邙岭”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对生和死非常讲究,于是也流传出这样子的一种说法,出生地最好的地方是在苏州和杭州,而死后归土绝佳的墓地则是在洛阳的邙山。这其实是因为,蒙山的风水非常的好,历代以来有不少的帝王葬在这里。根据不完全统计邙山上的墓地一共约有970多个。而邙山成为亡人之乡也是因为历朝历代很多有名的人都想葬在这里。
一、邙山的风水
邙山的地理位置可以说是在洛阳地区比较优渥的,它处在黄河和长江的交界处,而且地底下还没有一条山脉,有水又有山脉,这在风水学中就是龙脉之处,是绝佳的风水宝地。所以才会有六个朝代的帝王都埋葬在这里。而且邙山的土质非常好,向下挖15米左右土地都比较干燥坚硬,非常适合用来搭建地下陵墓。既通风又不会因为下雨而引起地面潮湿,所以这样子的宝地也受到了世人的争相追捧,都以葬在邙山为荣。
二、邙山的墓地
是考古学家的发现从周朝开始到后唐这个期间,洛阳都是作为历朝历代的主要都城,所以洛阳是存在它的重要战略意义,因为洛阳有利的地形优势,所以成为自古以来兵家必争的地方。爱上洛阳的环境十分清新舒适,统治者也喜欢待在这里。在邙山发现了很多古墓,这也给考古学家们带来了一个麻烦,因为很多历史资料的短缺,导致这些墓地无从查起。对于考古学家来说,这可以说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情,国家文物局的批准下,考古学家终于可以在邙山地区长期进行文物研究。
三、邙山的考古意义
经过考古学家不懈的钻研,最终发现邙山地区埋藏了24位帝王。可以说是我国埋葬最多帝王的地区。由此也在一定程度完善了我国东汉到后唐时期的历史,可以说是我国考古界的一大创举。
[img]青城山下白素贞,洞中千年修此身,啊...啊...啊...啊...勤修苦练来得道……说到《白蛇传》你是不是也和笔者一样,耳边立刻响起这个BGM。笔者小时候也经常拿床单罩在脑袋上幻想自己能变成白娘子,希望像她一样法力无边,摇身一变就能变出华美的衣裙。《白蛇传》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初步定型于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成熟盛行于清代,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关于故事情节,我们都不陌生。《白蛇传》描述的是一个修炼成人形的蛇精白娘子与凡人许仙的曲折爱情故事。故事包括篷船借伞,白娘子盗灵芝仙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许仙之子仕林祭塔,法海遂遁身蟹腹以逃死等情节。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于《白蛇传》的故事起源,有三种:第一、源自唐代洛阳的巨蟒事件;第二、源自唐传奇《白蛇记》(《博异志.李黄》;第三、起源于一千多年前北宋时期的许家沟村。
一、源自唐代洛阳的巨蟒事件
据两唐书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洛阳邙山出现一条巨蛇,高3米多,长度为31.209米。天竺高僧善无畏见到后,感叹道:“这条巨蛇准备引水漫洛城。”于是用天竺法咒对其进行攻击,几日后蛇死。有学者认为,洛阳巨蟒事件极有可能就是《白蛇传》故事原型,关于蛇的“引水漫洛城”变成“水漫金山”,法海是天竺高僧的化身。
二、源自唐传奇《白蛇记》(《博异志.李黄》
关于白蛇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唐人志怪小说《李黄》一篇中,宋元话本《西湖三塔记》算得上是《白蛇传》最早的雏形之一 。
三、起源于一千多年前北宋时期的许家沟村
许家沟所依的黑山,是太行余脉之一,峰峦迭嶂,淇水环流,林木茂盛,鸟语花香,环境清幽。相传,许家沟村一位许姓老人从一只黑鹰口中救出过一条白蛇。这条白蛇为报答许家的救命之恩,嫁给了许家后人牧童许仙。婚后,经常用草药为村民治病,这样去“金山寺”拜佛上香的就少了,让黑鹰转世的金山寺长老法海大为恼火,于是破坏白蛇和许仙的姻缘。
关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欢迎下方评论区留言,期待你的分享。
“亡人之乡”指的是洛阳城北的邙山。
在中国,有句俗话叫做:“生于苏杭,葬于北邙。”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很多中国人希望死后能葬在洛阳城北的邙山上。
唐代诗人王建有诗云:“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而白居易也留下了“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的诗句。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二十四位帝王先后埋葬在了邙山之上。
在这里,帝王陵墓非常密集年代久远,洛阳邙山上,陵墓群的分布面积大约有七百五十平方公里,已经发现了九百七十多座古墓,但现存于世的仅有三百三十多座,大约三分之二的陵墓已经逐渐消退。
邙山分属崤山余脉,地形开阔,大概高出黄河和洛河一百五十米左右,位置在黄河和洛河的交界处,这样的地理位置,在古代可以说是风水宝地,并且,在邙山的下面有十五米左右的土层,渗水率非常低,黏结性好、土壤紧硬密实,特别适合建造陵墓。
关于邙山还有另一段传说,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在建造陵墓的时候,把西汉文帝与窦皇后合葬的灞陵做为参照,改变了过去西汉诸陵的覆斗型,以山为陵,从其它地方引来的天然流水,使陵园和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目的是让盗墓者难以发现其中暗藏的玄机。
这种主张清静无为、回归自然的想法,与晋代郭璞的《葬书》所包含的风水理论正好吻合,所以,便启发了以东汉道教为基础的风水理论,使邙山成为了历代风水师心目中的圣地。
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山代表着厚重,水意味着灵动,山为阳,水为阴,邙山位于崤山支脉,黄河南岸,洛河、伊河汇入黄河的交界地带,所以,既依山傍水又枕山蹬河,所以,不外乎古人称洛阳为“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
东魏西魏两国是南北朝时期北魏后分割北方的两个国家,东魏又权臣高欢把持,西魏有宇文泰执掌,双方互相征伐不断,高欢和宇文泰两人也成为了死地,可以说但凡两人之前只存在一人,那么东魏西魏对峙的局面都不会持续太长时间,而是快速实现北方统一,在两国的征伐中, 在洛阳附近爆发的邙山之战,成为双方最为关键的战事之一,高欢险些攻入关中实现北方一统,而西魏之败,不仅损失了大量部队,更重要的是令宇文泰进取中原的计划破产。
邙山之战发生在东魏武定元年,西魏大统九年,也就是公元543年,起因也是太过随意了,因为高欢的儿子高澄调戏别人家的妻子引发的,也就是说因为一次流氓事件,引起了蝴蝶效应,导致了两国发生大规模冲突。
当时高慎为东魏官员,但是和高澄的关系不和谐,高澄这个人,除去个人喜好外,他堪称是北齐的实际开国君主,虽然他在可以接受禅位前被杀了,但是他对于北齐来说就是司马师,他主政时期,平定了侯景动乱,并且从南梁手中夺得了两淮之地,奠定了北齐立国的基础,可是他好色的本性还是不大好。
《北齐书.高慎传》慎前妻吏部郎中崔暹妹,为慎所弃。暹时为世宗委任,慎谓其构己,性既狷急,积怀愤恨,因是罕有纠劾,多所纵舍。高祖嫌责之,弥不自安。出为北豫州刺史,遂据武牢降西魏。
《资治通鉴.梁纪十四》仲密选用御史,多其亲戚乡党,高澄奏令改选。
《北史.高慎传》文襄闻其美,挑之,不从,衣尽破裂。李以告慎,慎由是积憾。
综合史料来看,高慎是因为惧怕以及羞辱而反叛的,当初他有拉帮结派之嫌,结果被高澄发现,更改了高慎的任命,加之高慎之前的妻子是崔暹的妹妹,高慎估计是休了崔暹的妹妹而导致和崔暹产生怨恨,不巧的是崔暹是高澄的人,所以高澄就出现了打压高慎的意思,因此高慎内心惧怕。
这一切在高澄(谥号文襄帝)有意欺负了高慎的妻子李氏后爆发了,高慎决定投奔西魏。这也多少说明高氏父子在用人上面存在一定问题。
北豫州州治虎牢(今荥阳市汜水镇),下辖广武、成皋、荥阳等地,这基本上就是当初楚汉争霸时对峙的主要区域了,可以说北豫州是东魏遏制西魏又关中经洛阳东进的必经之路,守住北豫州就可以阻止西魏进取中原,此地乃是东魏在东线的要地,可是为何要交给高慎呢?
个人认为应该有三点,一个是高慎有足够的才能,才能被派去统领重镇,第二,高澄当时为人比较轻浮,他只是调戏了李氏,在他平时的行为中,这种行为可能算是比较轻的,不认为冒犯了高慎,再者高澄也不在乎冒犯高慎,第三,高欢认为自己有能力掌控住高慎,毕竟高慎属于外放官员,家人是留在后方的,后来高慎的家人想要西逃是被捉住的,由此可见,高慎这个人造反的时候是没顾忌自己家人的死活啊,至于李氏遭到调戏,高慎不是因为关心李氏,主要还是因为忌惮于高氏父子对自己的态度,所以才决定反叛的。
总的来说,高氏父子认为自己手里的牌足以让高慎安分,或者说高慎不会那么激进的反叛,加上高慎有一定的才能,才会让高慎去治理北豫州的,可是没想到,高慎是一个什么都不管不顾的主,当然,高慎的反叛,主要原因还是他和高氏父子之间难以弥合的裂隙,妻子李氏被调戏,只是所有积怨爆发的导火索。
《周书.文帝纪》九年春,东魏北豫州刺史高仲密举州来附,太祖帅师迎之,令开府李远为前军。至洛阳,遣开府于谨攻柏谷坞,拔之。
宇文泰在听说高慎来降后,必然是大喜过望了,可以说东魏西魏之间的战争,前几次大规模战役,比如小关之战、沙苑之战,宇文泰取得了胜利,但这些都只是让西魏有了立足关中的实力,东魏仍然具备主动进公的能力,而高慎直接送来北豫州,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了,给了西魏东进蚕食中原的前进基地,宇文泰果断出兵,而高欢也是无论如何不会让宇文泰占到这个便宜的,所以双方再一次爆发了大规模军事冲突。
相对来说战局对于宇文泰是有利的,本质上是东魏内部发生叛乱,西魏趁机去占便宜的,所以说高欢就有快速结束战争,平定战乱的内在需求,如果他不能快速平定高慎之乱,那么东魏其他有野心的人也会有样学样,到那时局势也就不好控制了,这一因素,让宇文泰处于战事初期的优势地位。
《周书.文帝纪》三月,齐神武至河北。太祖还军瀍上以引之。齐神武果度河,据邙山为阵,不进者数日。
西魏的部队背靠洛阳布阵,而高欢率部只能渡过黄河迎战,其实就当时的局势而言,谁先渡河谁就处于一定的劣势,因为你自己给自己创造了一个后路被断的陷阱,有黄河在,一旦局势不利,东魏军撤退时容易陷入绝地,而且宇文泰率部提前布阵,是以逸待劳,参考之前宇文泰对高欢所取得的胜绩,不排除宇文泰有想通过此战,歼灭东魏的主力军,之后趁机东进攻略中原的意思,所以他没有采取半渡而击,趁东魏主力尚未全部渡河的时候袭击其先锋部队。
根据历史的记载,高欢在偃师附近的邙山列阵,第一阶段的战事,东魏是取胜的。
《资治通鉴.梁纪十四》东魏彭乐以数千骑为右甄,冲魏军之北垂,所向奔溃,遂驰入魏营......诸将乘胜击魏,大破之,斩首三万馀级......欢使彭乐追泰,泰窘。
东魏大将彭乐所部为军阵的右翼,其首先攻入了西魏的大营,东魏大军趁机大举攻伐,宇文泰险些被彭越所获,斩获西魏士卒3万余人。
个人觉得这段记载可能有些夸张了,东魏取胜不假,但是在之后的战争中,西魏仍然保有反击的能力,如果第一阶段就损失了3万人,那么宇文泰就没有在洛阳区域继续和高欢死磕的底气了,而是要快速回撤关中,据险而守。
再者当时彭乐号称是几乎差点斩杀宇文泰,在战场上追击的过程中,宇文泰还有功夫和彭乐谈未来,“今日无我,明日岂有汝邪!何不急还营,收汝金宝”,意思大概就是告诫彭乐兔死狗烹,之后彭乐就听了,放过了宇文泰,回营后还差点被高欢杀了,我个人不是他相信这段记载。
在追击的过程中,彭乐肯定是想要宇文泰的人头的,不然也就不用追了,既然在追击过程中,宇文泰说的话彭乐能听到,那证明两人距离很近,彭乐是不是思想太单纯了,在近距离的情况下放走了宇文泰?说什么兔死狗烹,貌似即便彭越诛杀了宇文泰,这天下还不是东魏一国说了算吧,况且,彭乐是大傻子吗?既然战场上放了宇文泰,那么回去是不说不得了吗?还高高兴兴的去和高欢说,我差点就杀了宇文泰,是个人就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吧?
所以当时的局势应该是西魏军队被击败,宇文泰是逃走了,但是没有这么惊险的“剧情”,同时西魏军损失也不太大。之后宇文泰才能收拢部队,对峙再战。
此时邙山之战进入第二阶段,记载中东魏一方再次出现了偶然事件,导致了全局的被动。
《北齐书.神武帝纪》时军士有盗杀驴者,军令应死,神武弗杀,将至并州决之。明日复战,奔西军,告神武所在。西师尽锐来攻,众溃,神武失马,赫连阳顺下马以授神武,与苍头冯文洛扶上俱走,从者步骑六七人。
《周书.文帝纪》太祖留辎重于瀍曲,士皆衔枚,夜登邙山。未明,击之,齐神武单骑为贺拔胜所逐,仅而获免。
也就说东魏军营中有一个士卒私下杀驴,应该是触犯了军法,应当处死,但是高欢没有立即执行,而这个士卒偷偷跑到了西魏军营,告诉了宇文泰,高欢的位置,宇文泰集中了精锐部队偷袭高欢所在的大营,一时间东魏军大乱,高欢险些被杀。
这段记载还是存在的一定的可疑性,高欢精力这么旺盛吗?连一个无名小卒触犯军法都要他亲自作出决定,暂且不杀,那样的话,十余万人的东魏军,一天会有多少事,高欢还不疯了,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个犯事的士卒,高欢应该不知道,是下面的人作出暂且不杀决定的,而且这个叛逃的士卒最多也就是告诉了宇文泰,高欢的位置,宇文泰只所以可以偷袭成功,主要还是其指挥得当,绕过了东魏主力部队,偷袭了处于后方的高欢大营,这是一次经典的斩首行动,东魏士卒的叛逃,只是增加了宇文泰计划成功的几率。
洛阳,我老家就是洛阳的,可怕的,可以去邙山,因为古代有很多人葬在那里,因为风水好,有人在山上看见过鬼火
北邙山帝陵
根据文献记载,北邙山帝陵主要埋葬着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代帝陵及其陪葬墓群。洛阳是十三朝古都,跨越时间长达千年有余。“生于苏杭,葬于北邙。”洛阳城北的邙山是中国人终极归宿的代名词,邙山上陵墓多得“几无卧牛之地”,更有6代24帝长眠于此,分布之密、数量之多、延续年代之久,堪称中国之最。唐代诗人王建曾写诗道:“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买处。”“生在苏杭,葬于北邙”,“邙岭无卧牛之地”,这些当地俗言,更是形象地道出了这个世界罕见、中国最大的古代陵墓群的墓葬之稠密。
中文名称
北邙山帝陵
地理位置
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境内邙山上
占地面积
750余平方公里
景点级别
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
洛阳是我国久负盛名的古代都城,前后有十三朝在这里建都,建都时间长达千余年。在洛阳周围分布着众多的帝陵和王公贵族陪葬墓。帝陵是洛阳邙山陵墓群的主体。历代帝陵主要有9个集中分布区:西郊三山村东周陵区、东郊金村东周陵区、东周王城陵区、邙山东汉陵区(北兆域)、邙山北魏陵区、偃师万安山东汉陵区(南兆域)、偃师首阳山西晋、曹魏陵区、偃师景山唐代陵区。
相关
洛阳是十三朝古都,跨越时间长达千年有余。“生于苏杭,葬于北邙。”洛阳城北的邙山是中国人终极归宿的代名词,邙山上陵墓多得“几无卧牛之地”,更有6代24帝长眠于此,分布之密、数量之多、延续年代之久,堪称中国之最。唐代诗人王建曾写诗道:“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买处。”“生在苏杭,葬于北邙”,“邙岭无卧牛之地”,这些当地俗言,更是形象地道出了这个世界罕见、中国最大的古代陵墓群的墓葬之稠密。极目望去,邙山上布满了大大小小数十万计的古墓葬,数百座高大巍峨的古墓冢,在邙山土岭上星罗棋布,森然壮观。刘秀等数十位帝王,张仪、狄仁杰等数千位将相名流,扶余王、泉男生等众多外邦国王,乃至刘禅、李煜等亡国之君,都安息在洛阳邙山。至于一般达官贵人家的墓葬,更是不计其数。看来,这里确是被讲究厚葬的历代达官贵人们视为建造墓穴的风水宝地。北邙山上缘何少“闲土”?
北邙山,古语言:生在苏杭,死在北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