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剌子模行为(花剌子模是什么人)
公元1218年,花剌子模屠杀蒙古商队,这使得蒙古汗国与花剌子模之间的战争变得一触即发。
由于花剌子模最终失败了,所以他们在历史上所扮演的形象,通常是狂妄自大的脑残。可如果我们抛开先入为主的政治宣传,会发现真实的历史一定远比史书所写的更复杂。
由于这段历史的资料过于稀缺,所以很多内幕我们弄不清楚。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这种关乎国运的大事,肯定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决定的,必然是整个领导层坐在一起不停研究和讨论,最终才得出的方案。
我们可以说花剌子模的选择是失败和错误的,却不能说它是幼稚和不可理喻的。
铁木真能够从蒙古部脱颖而出,能够在草原争霸战之中笑到最后,可以在与金国的八年战争中牢牢把握主动权,他肯定是一个极富理智又极有大局观的枭雄。
对于这样的人而言,寻常小事根本不足以影响他的情绪。可当花剌子模的商队来到蒙古汗国之后,铁木真却用一种近乎于羞辱的方式,狠狠地折辱了这支商队,这正常吗?当然不正常。
铁木真敢这样做,是因为他想和花剌子模开战吗?从结果看,是的。但从时间线来看,答案却是否定的。
铁木真对花剌子模咄咄逼人,并不意味着他想立刻与花剌子模开战,而是希望花剌子模不要插手自己与屈出律的战争。
这又是从何说起呢?得从公元1206年说起。
公元1206年,铁木真基本统一草原世界,称成吉思汗。草原世界的残余敌对势力,大多在屈出律的率领下逃到了阿尔泰山以西的西辽。
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铁木真并没有将屈出律斩草除根的打算,反而将重心放在东方,着重攻略金国。这也导致了屈出律在西辽混得风生水起:先是成为驸马,后又成为国王。
铁木真难道不懂“宜将剩勇追穷寇”的道理吗?当然不是,而是因为铁木真认为此时西征的时机并不成熟。
越过阿尔泰山追击屈出律,对于刚成立的蒙古汗国而言实在是有些强人所难,而当时的西辽又很强大,继西辽之后的花剌子模同样不会放任铁木真插手西方事务。
在这种背景下,铁木真只得优先解决东方问题,力图灭掉金国,至少也要把金国打残。只有缓解一边的危机之后,才有精力攻略另一边。
等到公元1218年,此时距离屈出律率众出逃已过了十二年,距离屈出律成为西辽国王也已过了七年,铁木真发现时机成熟了。
到了公元1218年,铁木真对金国和西夏都取得了初步胜利,自然可以腾出手来解决西边的问题。
对于铁木真而言,最好的结果是自己和屈出律单挑,只要能做到这一点,屈出律就死定了。为此,铁木真才摆出一副高调的姿态,希望花剌子模不要牵扯到自己和西辽之间的战争中。
但花剌子模作为一个新兴强国,自然不会对铁木真屈服,上手就干掉了蒙古汗国的商队,给了铁木真迎头一击。
花剌子模就是用这种方式告诫铁木真:别把手伸得太长,当心被我打断!
对于花剌子模的这种行为,铁木真自然很恼火,但他想到此时的心腹之患是屈出律,便决定对花剌子模暂时忍耐。于是又派了一支使团前往花剌子模,希望双方能够和解,但花剌子模又把铁木真的使团屠杀了。
以上内容是站在蒙古汗国的角度写的,虽然是历史事实,但绝不会像铁木真所描述的那样。因为按照传统史书的观点,铁木真纯洁得就像小白羊一样,要不是花剌子模太过分,铁木真根本不可能动刀兵。
这是事实吗?当然不是。
请大家永远记住一件事:对于铁木真这样的乱世枭雄而言,他就算披上羊皮也不会给人一种纯洁的感觉。他不欺负别人就算好的了,谁敢没事欺负他呢?
所谓“铁木真一生征战只为复仇”之类的论调,不过是谎话千遍成真理而已。
面对杀害自己商队的罪魁祸首,铁木真一定恨得牙痒,但心腹大敌屈出律还活蹦乱跳呢,铁木真根本没工夫找花剌子模的麻烦。
在这种背景下,铁木真只得再次派出使团前往花剌子模,希望双方能和解。
对于铁木真的这种做法,花剌子模会怎么想呢?答案很简单:铁木真这是在麻痹我们,别上当!
我无视你的颜面,屠杀了你的商队,你居然还巴巴过来求和。面对这种情况,谁敢说铁木真不是别有用心呢?
你用这种方式稳住我,然后优先解决最紧急的问题,完事之后再来找我的麻烦。如果我连这都看不出来,那我以后就不用在江湖上混了。
想明白这点之后,花剌子模直接动手杀了使团的正使,并将副使的胡子剃掉放了回去。
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觉得非常怪异,因为它不合逻辑。
花剌子模看透了铁木真的伎俩,就应该避免陷入铁木真的圈套。在这种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想方设法地敷衍蒙古使团,同时加强与西辽的联系。只要双方能够实现有效联合,蒙古汗国就不敢轻易西征。
再不济,也可以完全置身事外,任由蒙古汗国和西辽火并,自身抓紧机会备战。
可花剌子模的做法,却有点像吸引火力:我就是不跟你和好,你们蒙古使团我也照杀不误,有本事你来打我啊!
这样做对花剌子模有什么好处呢?
如果蒙古使团真是花剌子模杀的,那么最合理的解释应该就是:花剌子模内部不和,摩柯末苏丹并未能真正做到集权。
在内部声音不统一的情况下,有人越过摩柯末苏丹,对这支蒙古使团下了毒手。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还是利益使然。
公元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的时候,西方霸主并非花剌子模,而是西辽,当时的花剌子模只是西辽的属国之一。
花剌子模之所以能够成为继西辽之后的又一位西方霸主,完全是因为他们抢占了本属于西辽的利益。
我在前几天的文章里说过,在铁木真全力东征收拾金国的时候,西方世界同样不平静:公元1211年,草原残余势力代表屈出律取代了原本的耶律皇族,摇身一变成为西辽的新国王。
西辽原本是西方霸主,内部却发生了这样的大事,实力不弱的属国花剌子模趁势脱离了西辽的掌控,并开始迅速发展壮大。
当公元1219年铁木真西征时,花剌子模的首都是撒马尔罕,可撒马尔罕是在公元1213年才并入花剌子模的。换言之,在铁木真西征之时,撒马尔罕成为花剌子模的首都只有六年时间。
这就能说明一点:花剌子模的扩张过于迅速,首领摩柯末苏丹还未来得及全面集权,国内可以挑战他的实力派并不少。
为避免被摩柯末苏丹干掉,这些实力派自然就想到了“养寇自重”。
按照摩柯末苏丹的想法,蒙古汗国打算收拾西辽,花剌子模最好是置身于事外,顶多给西辽一点援助,但不要被拖入战争泥淖,趁铁木真还没打过来的时候赶快集权。
只要摩柯末苏丹集权成功,花剌子模内部只有一个声音,那摩柯末苏丹并不会畏惧蒙古汗国和铁木真,因为花剌子模正是在摩柯末苏丹的主导之下,才完成了从西辽属国到西方霸主的转变。要论个人素质,摩柯末苏丹也是极其优秀的。
但蒙古使团突然被屠杀,摩柯末苏丹根本没机会置身事外。花剌子模实力派采用这样的方式,迫使摩柯末苏丹暂停集权的步伐,大家倾力合作应对蒙古危机。
摩柯末苏丹怎么办?摩柯末苏丹也很恼火啊。好好的算盘被打乱了,必须提前面对蒙古汗国这样的庞然大物,谁的心里会好受呢?
但事已至此,后悔是来不及了,必须想办法度过这个难关。在这个背景下,蒙古汗国和花剌子模都把目光对准了曾经的西方霸主——西辽。
这一切的起因就在于西辽,如果没有西辽,蒙古汗国和花剌子模或许会敌对,但等到摩柯末苏丹完成集权之后,双方未必会真打起来。
可就是这最重要的西辽,在谈及铁木真西征的时候,几乎没人提及。在这件事情上,传统史书主要在模糊重点,混淆是非,如果这都不是政治宣传,什么才是呢?
西辽是花剌子模和蒙古汗国博弈的焦点,又是双方的缓冲区。蒙古汗国自然希望能由自己独吞西辽,退一步说,和花剌子模平分西辽也是可以接受的。
但在花剌子模看来,保证西辽不被双方吞并,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摩柯末苏丹此时亟待解决的是内部问题,他绝不愿意在此时与铁木真过招。
如果蒙古使团没有被杀,花剌子模或许还能略微拖延一下时间。换言之,谈判嘛,自然得有来有往,自然得耗费时间,摩柯末苏丹可以用这些时间来整合内部。
如果铁木真胆敢破坏规矩,摩柯末苏丹就有充分的理由说服国内大小实力派,集中力量支持西辽。
但现在双方已经撕破脸,再耍花招也没什么用了,花剌子模必须和亲自下场和蒙古汗国角力,否则西辽断然难保。
角力的结果怎样呢?我们都知道了:就在公元1218年,铁木真西征的前一年,西辽被灭,屈出律被杀。
花剌子模还是没能保住西辽,摩柯末苏丹的集权过程被打断,以后也不会再有机会集权了。
因为蒙古人就要杀过来了。
蒙古汗国为什么能够在角力中战胜花剌子模,并最终干掉屈出律、灭掉西辽呢?原因自然有许多。但目前我们所能确定的最重要原因,应该是宗教原因。
屈出律出身于草原乃蛮部,他们本身是信基督教的,当屈出律成为西辽国王之后,无视西辽的宗教信仰自由,强迫广大穆教徒改信基督教和佛教,惹得民怨沸腾。
蒙古人信萨满教,但在宗教信仰自由上,铁木真足够开放。这里面固然有铁木真对宗教警惕的原因(为此杀了通天巫阔阔出),同时也是铁木真高超怀柔手段的体现。
想当初,畏兀尔和哈剌鲁也是西辽的属国,当他们主动投降蒙古汗国之后,铁木真立刻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两国国王。
铁木真的确是一个吃相难看的乱世枭雄,也是一个权力欲极强的人,但不可否认的是:铁木真对自己的亲人一直非常好,铁木真的女婿们在蒙古(以及之后的元朝)几乎世代富贵。
对于西辽实力派而言:屈出律是个混蛋,强迫他们更改宗教信仰;铁木真却很厚道,畏兀尔和哈剌鲁投降之后,一直跟着他吃香喝辣,还给他当女婿。
将心比心,如果你是西辽实力派,你会怎么选呢?
蒙古铁骑进入西辽的时候,受到了广大西辽人民的热烈欢迎,“箪食壶浆”的场景屡见不鲜。最终,铁木真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几乎占据了整个西辽。
铁木真恢复了他们的宗教信仰,并大肆笼络当地实力派,稍事休息之后才继续西进,对付花剌子模。
回想起前不久参加的公务员考试,仍然心有余悸。
由于从小到大参加的重要考试不多,所以很不幸,我患上了考前焦虑症。
这个症状有什么表现呢?具体说来就是觉得时间不够用,争分夺秒的想刷题做。别说吃饭上厕所这种慢节奏的行为可以刷题,甚至开车等信号灯的间隙我都要打开答题APP做上那么几道“判断推理”。
不过临近考试的几天,我又突然释怀了,发出了“无所谓,没关系,有啥大不了的”的言论。每个句子后边还不忘发上“哈哈”“嘿嘿”等拟声词,现在想想真是容易被人当作病人。对于这种变化,学霸朋友称其为“破罐子破摔。”我自称是“学渣考前心理变化过程”。
不论怎么说吧,焦虑是真实存在的。试题四个备选答案中的唯一正确答案也是真实存在的。关于真实,我又想起了王小波先生。(谢谢王小波先生在近一个月中缓解我的焦虑)在《沉默的大多数》中收录了这样一篇文章,名为《花剌子模信使问题》。
这是发表于1995年第3期《读书》杂志上的。
开篇小波先是讲了一个故事:距野史记载,中亚古国花剌子模有一古怪的风俗,凡是给君王带来好消息的信使就会得到提升,给君王带来坏消息的人则会被送去喂老虎。于是将帅出征在外,凡麾下将士有功,就派他们给君王送去好消息。有罪,则派去送坏消息。通过这个故事,王小波谈到了君王的天真、信使的反省、引申到了学者的发现、扩展到李银河女士的同性恋研究…..
话说回来。为什么我要引用王小波先生的这篇文章,首先是这篇文章激发了我对真假的思考,对好消息和坏消息的思考。
现在很多人听到什么事,第一反应首先是反问“真的假的?”这背后隐含其一的潜意识就是对超出自己预判的事情,人们首先是抱有怀疑态度的。但是即使你这样问了,对方绝大多数都会告诉你“真的”(如果说是假的,这人也是太无聊了)。
好了,既然通过生活经验明明知道你将得到的是肯定的回答,还偏偏问上这么一嘴的行为,我将其称为“对自我认知的不自信行为”。与“真”相对的,如果自己涉及其中,往往是好消息。如果是别人的“真”事,往往是坏消息或者是段子。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
上面讲到花剌子模信使问题,王小波先生从中总结了三个经验。他认为获得受欢迎的好消息有三种方法:其一,从真实中索取、筛选。其二,对现有的信息加以改造;其三,凭空捏造。这其中最困难的是第一种,最便利的是第三种。
现在最让我关注的好消息,一般是某油每升降价1元,某饭店开业酬宾五折等等。但是到地方一看,往往是车山车海,要不然就是人山人海。这种消息虽然不是凭空捏造,但是想获得实惠也是相当困难。还有一种就更玄乎了,什么拟提高薪酬待遇,社会福利要怎么怎么改善了。对于这种新闻的消息来源吧,我真想问一句“真的假的?”但是苦于没有途径。经过这么些年的等待,也只有时间往往能给出让人失望的答案。
有时候我就思考,为什么时不时的就会放出一些“好消息”呢?因为生活嘛,老百姓嘛,还是要有一点生活希望和期盼的。就像我,虽然其貌不扬,话不多,但是也在默默的响应号召,努力备战公务员考试。先不论成绩如何,当我交卷的那一刻,我的成绩也就定了。无论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已经是真实存在无法改变的了。
假如考试成绩公布那天,别人告诉我:“你考上了。”我会把他当成全世界最可爱的人。
假如考试成绩公布那天,别人告诉我:“你落榜了。”我也真会恨不得像花剌子模国王那样把他送去喂老虎。只可惜我不是花剌子模国王,也可惜我们这边动物园的老虎都改素食了。
[img]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是交战双方的基本准则,一般来讲,使者的作用传递信息,商议谈判,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使者是可以全身而退的。不过,在实际战争中,斩杀使者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假如这位使者嚣张跋扈、不可一世,很容易成为对方的刀下亡魂。
其次,如果战事进行到白热化,双方都杀红了眼,杀几个使者也就不算什么稀罕事了,我们就分析下,斩杀使者,有什么后果?
花剌子模杀蒙古使者,被灭国
在蒙古帝国建国的同时,中亚也崛起一个超级帝国,名为花剌子模。当时蒙古正在对金作战,对于花剌子模,蒙古采样怀柔政策,暂时不想与之为敌。
在公元1218年之前,蒙古和花剌子模曾经互通使者,双方基本上保持了互邻友好的关系,也达成了通商协议。
1218年,成吉思汗派出商队,带着大量贵重物品,长途跋涉,到花剌子模开展贸易。这支商队足有四百五十余人,几百匹骆驼。商队达到讹答剌城,城池的守将亦纳勒赤黑,见蒙古人带来这么多好东西,便想据为己有,随即他下令,将商队扣留。
扣留东西总要有个理由,随后,亦纳勒赤黑上奏摩诃末国王,说蒙古商队里有奸细,摩诃末没有经过仔细调查,就杀了几乎所有人。成吉思汗以强悍著称,一生最大的乐趣,就是杀死他们敌人,掠夺他们的土地,抢走敌人的财富和妻女。
只有蒙古人欺负旁人的份,成吉思汗还从没有被旁人如此亵渎过。就算如此,成吉思汗还是保持了相当程度的克制,他再次派出几位使者,到花剌子模,要求惩处肇事者,为死者报仇。
花剌子模的摩诃末国王表现得更为无礼,直接杀掉了使者巴合剌,这回成吉思汗彻底被激怒了。成吉思汗将对金的战事交给了木华黎,亲率十几万大军奔赴花剌子模,摩诃末将为他的愚蠢行为付出惨烈的代价。
貌似强大的花剌子模,在蒙古人面前毫无招架之力,蒙古铁蹄所到之处几乎没有活口,公元1231年,花剌子模被攻灭。这就是触怒成吉思汗的后果,可见斩杀使者,也要仔细看清楚主人,否则大祸就在眼前。
耿恭杀匈奴使者,险象环生
公元74年,耿恭在西域担任戊己校尉,屯兵金蒲城。公元75年,北匈奴单于攻打车师国,耿恭派三百军兵前去救援,被匈奴全部杀光。
随后匈奴骑兵将枪口转向汉军,金蒲城被团团围住,考验汉军的时候到了。耿恭命士兵在箭上涂上毒药,被击伤的匈奴士兵流血不止,之后匈奴被击退。
金蒲城水源不足,耿恭命令士兵转移到了疏勒城,源于疏勒城水源比较充足,可以长期固守。匈奴人为了减少伤亡,下令决了城外的河流,疏勒城水源被断绝。人如果不喝水,几天就回去丧命,好在上天保佑,城中士兵打了深井,冒出汩汩清流。
汉匈的拉锯战开始了,耿恭据城防守,有一定优势,但士兵数量也在锐减,匈奴骑兵却是越打越多,直到城池内粮食吃完,汉军也只剩下几十人。
史料记载:
“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杀之,炙诸城上。虏官属望见,号哭而去。单于大怒,更益兵围恭,不能下。”
其实,从成吉思汗当时的举动来看,他并非是自己好战,而是完全出于无奈,因为他被两个人逼迫的走投无路,必须攻打花剌子模,才能让自己的将士们信服。从当时成吉思汗的处境来看,他并不想和花剌子模为敌。可由于消灭西辽后,成吉思汗的疆域得到空前扩大,一直延伸到了花剌子模的家门口。
花剌子模是西方强国,其皇帝摩诃末可不想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出现一个和自己一样的强者。他有这个实力,首先,花剌子模是一个崇尚经商的国家,商贸发达,经济繁荣;其次,摩诃末的能力非常强,他继位后,一改花剌子模历代朝廷软弱无能的行为,大肆招兵买马,脱离了西辽的控制,将周围几个国家都吞并了。
从兵力的情况来看,花剌子模能快速集结的兵力有50万左右,能征惯战,不容小视。成吉思汗非常清楚花剌子模的实力,因此,十分小心,甚至交代自己的手下将领,如果没有他的命令,决不允许和花剌子模产生任何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