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 生活常识

儒林外史第四回读后感(《儒林外史》读后感)

时间: 2023-05-25 本站作者

本文主要从人物角度、历史背景和社会风气三个方面对《儒林外史》第四回进行剖析,探讨其中所涉及的人性之美与丑。

小編主要从人物角度、历史背景和社会风气三个方面对《儒林外史》第四回进行剖析,探讨其中所涉及的人性之美与丑。

1、人物刻画

作者通过“周忠”与“李梦阳”的对比,深入描绘了两种不同的学者形象。周忠因官运坐班超而骄傲自满,最终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李梦阳则追求真理,踏实肯干,成为真正有功名的大儒。这两个人物生动地展现了先贤的思想道德内核,也彰显出一代士人的尊严精神。

此外,《儒林外史》中还塑造了众多别具特色的次要人物,如花冠诗仙浮休、橘中书郎介甫、洋洋公子王启年等,他们或奇丑无比、或口若悬河,各有千秋,为小说增色不少。

再以张以庄和高才生为例,张以庄虽然没有功名成就,却品德高尚、忠厚善良;而高才生则一心只想着升官发财,终因把好处揽到自己身上,被人戏称为“吃里扒外的死太监”。作者对这些人物细致入微的塑造,既形象地展示了他们的性格特点,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2、历史背景

小说中分别提到明朝初年的政治腐败和文化整顿,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动荡与变迁。从明初洪武年间开始,国家实行独裁专制,民权干预渐少,由此引起大规模的官员贪污与腐败现象。同时,北元崩溃后,边境易主,民族关系紧张,加之江南一带学风日若再隆,海内话语体系愈发碎片化,那个时代充满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儒林外史》产生了并得到广泛传播。

3、社会风气

作者通过描写官场和儒林,分析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小说中提到的三大件——衣、帽、履,是士人待客时需要注意的三种礼仪器物,但在《儒林外史》中,这一传统礼节已经被强化为世俗等级之间的跨越性标志,成为权利斗争的代名词。

此外,《儒林外史》还深刻反映了当时科状升学制度下的功利主义思想流行以及文人爱慕虚荣心理等问题。在众多的细节中,读者不难看出那个时期的权贵富豪们对金钱地位的追求与各类“形式”,也可以发现士人纷争背后所蕴含的道德困境及其对人心的扭曲作用。

4、结语

《儒林外史》第四回所展示出来的良善与恶劣,既面向历史,也指向现实。其中的有些人物或故事突出表达了作者的价值观念,更多的则呈现出一个尘世中的复杂人性世界,引导读者思考自己身处其中的角色与选择。

总之,《儒林外史》不仅是一部文学名著,还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和道德价值。本着其为人类启示智慧,展现优美风貌的宗旨,我们应该切实把这部作品维护、弘扬好。

猜你喜欢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23 餐饮美食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5109582号

联系邮箱:1873488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