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为什么会沉迷手机的原因(多数因为家长犯了这3个错误)
孩子沉迷手机,多数是因为父母在教育中犯下了这三大错误。父母没有以身作则,很多父母在家里,整天抱着手机玩,起了坏的带头作用。孩子会模仿家长,慢慢的孩子就会也陷入手机中,不可自拔。
李玫瑾:孩子沉迷手机,多数因为家长犯了这3个错误!
前两天,看到一则新闻。
11岁男孩小北父亲和叔叔在外打工。为了方便联系以及儿子的日常学习,叔叔给小北买了一部智能手机。
万万没想到的是,小北不仅迷上了手游,还和小伙伴儿用奶奶的手机号码注册了支付宝,并绑定了存有40万的银行卡。结果,一个月里,他们打赏主播,刷完40万房贷款。
家长给孩子买手机的出发点是好的,却好心办了坏事。
类似这样的事情,在现实生活中还不少。
很多家长本以为有了手机与孩子的联系会更便捷,谁知却让家长有“失控”的感觉。
熊孩子们用手机玩游戏、上网、发短信甚至“谈情说爱”,手机便成了一个“炸弹”,不敢轻触,如处理不当,轻则“硝烟弥漫”,重则“剧烈爆炸”。
(1)手机耽误孩子学习
长期沉浸在手机中的孩子,很难适应学习中的枯燥无味。受到家长老师的批评后,会回到手机网络中寻找安慰,形成恶性循环,慢慢对学习失去兴趣,学习成绩必然受到影响。
(2)影响儿童健康
长时间看手机伤害孩子视力,经常玩手游容易引起孩子的颈椎变形。经常沉浸在手机中的孩子,对运动锻炼经常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导致运动能力低下,进而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3)损伤脑神经
手机等无线电设备产生的电磁波辐射对儿童神经系统的伤害远大于成人,过度接触电磁波辐射对儿童健康状况和认知力会产生一定影响。
不少家长吐槽,孩子的手机管理已成为“世界性难题”。
教育专家李玫瑾曾分析说:孩子沉迷手机,多数是因为父母在教育中犯下了这三大错误。
1. 父母没有以身作则
很多父母在家里,整天抱着手机玩,起了坏的带头作用。孩子会模仿家长,慢慢的孩子就会也陷入手机中,不可自拔。
2. 缺乏对孩子玩手机的正确引导
作为父母要帮孩子把好关,教会孩子怎么玩手机。让玩手机这件事情变得有价值起来,这是当下社会家长们应该去做的事情。
3. 父母图省事,把孩子“托付”给手机
孩子精力旺盛,喜欢缠着父母,很多父母为了让自己偷个懒,当孩子回到家就会直接给孩子一个手机让孩子自己玩。时间长了,孩子越来越依赖手机,以至于陷入了上瘾的结局。
1-3岁: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手机
幼儿的视网膜要到12岁才能发育完善,在此之前都应该尽量少接触手机类电子产品。
过早接触电子产品,可能会引发孩子注意力障碍。
因此,父母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玩手机,多与孩子互动。
4-6岁:尽量不让孩子接触手机游戏
很多父母带着孩子和朋友聚会的时候,让孩子安静,会把孩子丢给手机游戏“照看”。但孩子还小,自控力不足,一旦接触游戏,极易上瘾。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适当接触手机,可以让孩子明白手机可拨打电话、可与人聊天、视频、拍照等基本用途,但一定要远离手机游戏。
另外,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多和孩子看绘本,多带孩子外出体验大自然,鼓励孩子多结交朋友,丰富孩子的生活。
7-12岁:不建议给孩子买手机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进入了心理叛逆期的第二阶段,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如果父母不能做好时间和频率的控制,帮助孩子养成懂得节制、有时间观念、学会控制自己的欲望等等品质,那么孩子就很容易玩手机上瘾。
因此,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我不建议家长给孩子买手机。
如果有特殊情况必须买,家长一定要把工作做在前面。在我们真正把手机交给孩子之前,一定要和孩子约法三章。
比如。
手机不准上网,不准使用手机接收或传递不健康信息包括图片与视频。
如上课不准使用手机,晚间做作业期间不准使用手机。
每月发短信量控制在200条以内。
晚10点以后不准打电话与朋友联系,与朋友之间的电话联系一次控制在15分钟之内等等。
规定一定要具体,要根据孩子及家庭的实际情况约定。
父母的角色不是永远的把关者,而是教导孩子如何正确筛选对他们有益的内容。
12-18岁:适当干预
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强,思想认知水平也有所较高。
父母应坚持适当干预,不要粗暴禁止。家长平时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给予孩子一定的个人空间。事先与孩子一起协商制定玩手机的规则,培养他自我管理的能力。
手机就像一把双刃剑,能伤害孩子,但也能帮助孩子,关键在于如何使用。
所以,对于孩子玩手机这件事情,我的建议是:不要盲目地封杀,要通过手机培养孩子自我管控,抵制诱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