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时期性别意识如何培养[几岁可以接吻]
“与女儿亲吻时只亲额头与手背,绝对不能亲嘴,需要从小培养女儿的自我保护意识,有分寸地保持父女之间的亲密关系。”张亮在节目给中国父母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性别教育课。
最新一期综艺节目《新生日记》中,模特爸爸张亮做客姜潮麦迪娜家,分享了自己与女儿之间的诸多趣事,全程充满慈父般的笑容,是个不折不扣的“女儿奴”。在节目中,他直言“女儿会更亲爸爸”、总爱趴自己身上撒娇,还会给自己做美甲。即使父女之间再怎么亲密,张亮也依然保持着性别界限,跟女儿亲吻时只亲额头与手背,不可以亲嘴,再亲密的关系也保持着必要的分寸。
“妈妈,我可以买个小裙子吗?”
跟儿子一起逛街,儿子丁丁突然问出的一句话让我跟店员面面相觑。
儿子从小都是我来带,看我化妆,会拿粉扑在我脸上拍拍,在自己脸上拍拍,再拿口红学着我的样子,撅起小嘴往嘴上涂,我也都只当是看个笑话,却未曾想过我自身的性别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孩子。
回家后,我陷入了反思……
可能是我从小忽略对他的性别教育。
什么是儿童的性别意识
每当小天使降临,每个父母首先就会询问:“是男孩还是女孩?”
宝宝一出生就确定了自己的生理性别,然而,性别意识并不是天生的。 什么人是男人,什么人是女人?这绝非浑然天成,而是通过世俗文化不断架构而成。构建者首先是父母,然后是学校老师。
性别意识简单来说就是意识到自己的生理性别,并且采取和自己性别相一致的行为方式。毋庸置疑,性别意识是自我确认的一个重要标杆和尺度。心理研究指出,人在3岁左右就有性别意识。
比如孩子上了幼儿园,他(她)知道自己是男孩,应该去男厕所,自己是女孩,应该去女厕所;或者自己是男孩,要站着小便,自己是女孩,要蹲下小便;更重要的是男女之间应有的界限,比如,小男生不可以随意亲亲小女生,不可以掀小女生的裙子;小女生知道自己的隐私部位,不能让别人以任何理由乱摸……
一般来说,3周岁以前的幼儿性别意识模糊,两岁左右,他们已经开始模糊的辨认不同的性别,会观察爸爸妈妈与自己相似的地方,由此确认性别的典型特征,这也就是所谓的后天文化的塑造。
儿童的性别意识包括性别辨认、性别角色和性别概念三部分。
性别意识的重要性
提升自我保护的敏感性
“妈妈,我要跟你分享一个小秘密。”晚上睡觉,女儿跟我轻声耳语。我轻轻拍着她,听她娓娓道来。
“今天上手工课,我又和康康分到一个小组了,康康是我们办理最帅的男生,很多女生都想跟他分一组。”
我偷笑,八卦的问女儿“那你喜不喜欢他呀?”
女儿娇羞地说:“喜欢,他每天都会给我带好吃的小饼干。”
我欣喜于女儿可以将这些懵懂的小心思告诉我
“妈妈,今天快下课的时候,康康突然亲了我一下。”女儿的语气中带有一丝小兴奋,但更多却是隐隐的不安与不知如何面对。
我再也没有听女儿小八卦的心思,我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女儿总有一天会面临类似男女性别的问题,我该怎么让她知道男女有别呢?说来还是从小缺乏对她进行有关性别方面的教育,一直觉得难以启齿,不知从何讲起,这才导致了现在的被动局面,现在可能只是被偷亲一下,那以后呢?我不敢想。
由于生理结构的差异,在性别互动中,女生往往最容易成为被攻击的一方,性别教育从小没有做好,很容易让孩子在懵懵懂懂中收到欺侮而不自知,同样男孩不知道明确的性别界限,会模仿大人做出一些越界的事,对女生造成伤害。因此,性别教育不应讳莫如深,适时适当,深入浅出的讲解才能让女生更好的保护自己,让男生不去伤害别人。
影响人格健康
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气质、性别意识养成的一个关键阶段,3-5岁的孩子性别辨认已经足够清晰,但对于性别行为与性别角色还尚处于模糊阶段。如果在幼儿时期不注重对孩子性别意识的培养,个别孩子的性别行为和性别角色就会出现异常反应,如幼儿时期攻击异性,性别倒置,长大后形成“异装癖”、性别模糊、同性恋等问题,遭到社会的否定与不接纳,这自我判断、自我认知越来越模糊,最终自己也陷入泥潭。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就显得迫在眉睫。
如何培养孩子的性别意识
1. 玩“过家家”游戏
“过家家”是我们小时候经常玩的一种角色扮演游戏,其中,有人扮爸爸,有人扮妈妈,有人扮小孩,有人扮警察等等,通过一个虚构的故事,比如结婚,照顾宝宝,挣钱等社会化活动进行彼此互动与模仿,从而寓教于乐的帮助孩子模拟社会化过程。其中,会涉及女孩扮演妈妈,也就是女性的角色,那女性的外在穿着打扮,性格特征,生活责任也会潜移默化的赋予孩子。同样男孩也可以从中确认自己的性别角色与性别概念,在游戏中完成良性互动。
社会学家警示:小时候过不了“家家”的,长大了性别角色感会比较薄弱,青春期对于性别的困惑会很浓厚,成年后,也更容易在两性方面出现异常情况。从小就注重两性互动条件的培养,家长也就再也不会陷入孩子总问“我从哪里来”的被动状态。
2. 洗澡时间
爸爸带儿子洗澡,妈妈带女儿洗澡。德国教育心理学专家基尼指出,这是为了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男孩的身体跟爸爸一样,女孩跟妈妈一样。这是孩子最早了解人体和性别的启蒙教育。
由于男性与女性生理结构的差异,男孩与女孩在成长过程中性别意识逐渐确立,生理特征也越来越突出,父母与孩子就算再亲密也该有所避讳。到了3岁之后,爸爸就不宜再给女儿洗澡,男孩可以有所推迟,但5岁之后,妈妈也得避免再给儿子洗澡。
洗澡时间是父母与孩子谈论身体的好时刻。爸爸妈妈再给孩子洗澡时,可以趁机普及性别以及性器官方面的知识,用孩子可以听得懂的方式,告诉孩子哪里是自己的隐私部位,别人不可以摸,就算是自己的亲人也不行。同时,也得告诉男孩要尊重女生的小秘密,不可以乱掀乱摸,这是不礼貌的行为。
3. 日常穿着打扮
日常穿着打扮往往是性别的外在体现,男孩女孩的穿着打扮自然会有所不同。裙子是女性的天然代表,而裤子则属于男性,有的家长会出现“性别期待”,会有意识将小男孩当成小女孩培养,将小女孩当成小男孩培养,给男孩穿花裙,买粉嫩的衣服,别花卡……这就导致孩子从小性别意识模糊,难以确认自我,成年后依然会陷入性别困惑,恋爱倾向的模糊等问题。因此,家长不要为了一时好奇或好玩而将孩子置于两难的境地。
性别意识勿矫枉过正
我们虽然倡导并要求幼儿要树立明确的性别意识,但并不主张家长让孩子形成固化的男女刻板印象,让孩子觉得男孩就应该做什么,女孩就应该做什么,男孩可以玩什么游戏,女孩不能玩什么游戏,树立性别意识绝不是限制男女人格的进化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贝姆为代表的双性化人格理论的主张者们称:严格界定男女性别角色标准是非常有害的,应使个体从强加的男性化、女性化中解放出来,男孩也可以有女生所特有的细腻,女生也可以坚强果敢。因此,我们主张让孩子生理上树立明确的性别化,但在人格上主张无性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