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小人物日常的历史学者王笛教授[王笛个人资料]
研究历史超过40年的澳门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历史系讲座教授王笛认为:“澳门是一座中西文化融汇的历史小城,澳大也因此具有中西多元的环境,利于历史学者在此展开研究。”王教授的研究目光聚焦于小人物的日常,在澳门生活了六年的他,如何在这片中西文化融合的土壤里结出新的研究果实?
王笛教授
研究小人物的日常
王笛教授出生于成都,197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四川大学历史系,1985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 1991年赴美,到美国密歇根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1998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完成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得克萨斯A&M大学历史系教授,旅美中国历史学会前会长。 2015年到澳大任教,出任历史系主任至2021年8月。
王笛教授上世纪90年代赴美攻读博士学位后,便将研究的目光聚焦于小人物的日常。王教授的「微观史学」引人入胜,他把目光放在平民的街头话语和公共空间,而日常生活、社会变化和经济收支等都成为载体,呈现城市的热闹沧桑以至到国家的兴亡衰落,并把人民和国家的命脉连系起来。
王笛教授来到澳大后,著作丰富,已出版六本中英研究专著。
在澳门做历史研究
王笛来到澳大后,研究成果丰硕,他归功于澳大的国际化办学模式以及中西多元的校园文化,“澳门是一座拥有400多年中西文化历史背景的城市,也是一座连结中外的桥梁城市。澳大作为澳门唯一一所国际化综合性公立大学,她本身就具备很好的先天优势,十分适合历史学者在这里做研究。”
他说:“在美国大学任教的17年间,我只出了两本英文著作,因为受地理环境所限,收集资料和题目都很困难。但来到澳大后,很多之前想到的题目都变得有可能,5年间我除了出了六本中文和英文著作外,还发表了5篇英文论文、16篇中文论文,这是我30年来最有代表性的研究。”
《袍哥:1940年代的川西乡村暴力与秩序》中文版(左图)及英文版封面(右图)
他在澳大这几年,先后出版的两本重要著作《袍哥:1940年代的川西乡村暴力与秩序》及《茶馆:成都公共生活的衰落与复兴》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回响,前者获中国留美历史学会最佳学术成果奖(2018年)以及中国会党史研究会2018年最佳著作奖,并在多个图书榜中荣登2018年十大好书,后者获得美国城市史学会最佳著作奖。另外在《消失的古城:清末民初成都的日常生活记忆》及《显微镜下的成都》两本著作中,王教授研究一般市民大众的生活变化,特别是下层民众,在社会巨大的变迁下如何影响每一个阶层的体制和习惯。前者获得《封面新闻》「名人堂‧2019年十大非虚构」书单。另外王笛教授还获得“名人堂‧2019年度十大作家”。
《消失的古城:清末民初成都的日常生活记忆》封面
研究历史要有探索的精神
对于历史研究,王教授认为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他忆述有一次发现了一批珍贵的手抄本,几番转折,最后利用研究经费购买了这批手抄本的扫描件,“历史研究必须要仔细去寻找线索,若过程中发现任何蛛丝马迹,就得去跟踪,而且马上去到当地,若果资料不见了,那么线索就中断了。有了资料才能为历史的写作提供依据,没有资料就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王笛教授部分著作于澳大展馆展示
王教授认为,研究历史还要有批判精神,“就像把历史的尘埃拂去找出真实,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你要从中分析和发现什么是真实的历史,真正有价值的思想在哪里。作为历史研究学者,坚持收集资料,对资料作批判,才会产出高品质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