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中的菽是指(五谷分别是指的什么)
稻
水稻
稻,即水稻,脱壳加工而成的大米今天为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提供食物。
水稻是中国产量最大的粮食作物,中国的水稻栽培史可以上溯到1万多年前,科学家根据的水稻基因组的分析推测水稻是大约在8200~13500年前在中国华南被驯化,中国境内多处1万年以上的栽培稻考古遗迹也支持这一结论。早在距今1万年前,中国就发展了原始农业文明。
三江平原一望无际的稻田
早期的水稻并不是人们的主要粮食,到了唐朝,稻逐渐代替了粟(今天的小米),开始在全国粮食生产中的首要地位,直到明清时期,水稻才在粮食作物中的比重中占到了绝对优势。
米粉,大米制作的食物
全球水稻生产集中度较高,水稻农业发达的地区也是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根据2018年的统计数据,水稻产量前10位的国家有9个分布在亚洲,中国则是全球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和消费国。
麦
小麦
麦,包括了大麦、小麦,小麦是五谷中唯一起源地并非中国的谷物品种。目前的研究认为小麦是在距今9600~9000年间被西亚地区古代先民驯化出来。
麦在商周时期播种面积不大,在粮食作物中地位不高。在春秋战国时期,麦的种植发展较快,在秦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到了隋唐时期,麦的地位继续上升,与小米处于等同地位。
相比于小米,小麦粉富含面筋蛋白,这种蛋白让面团具有韧性,易于加工成不同形状,口感也更加丰富,这是小麦地位在历史上反超小米的一个重要原因,小麦在明代时成为了仅次于稻的粮食作物并延续至今。
丰收的麦田
东汉时期,人们将小麦研磨成更加细小的颗粒,比较雏形的面食已经普及。
在当时,面食类统称为“饼”,因为面条要在“汤”中煮熟,所以又叫“汤饼”。
馒头,小麦制成的面食
除了面条,东汉人民也吃上了馒头,那个时候发酵技术已经普遍运用于面食制作当中。最初的馒头虽然外形也是光滑呈半球状且由发酵面团制作,但与今天的馒头不同,它很可能是有馅的。
在唐代,人们已经吃上了饺子、包子、面片等。到了宋朝,随着烹饪方法的发展,油炸、糕点等都可以吃到。
直到明清时期,才出现了实心馒头,《水浒传》中武大郎卖的“炊饼”并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经火烤后的饼,而正是我们常吃的实心馒头。明朝各种面条类的品种更为多样,今天人们能吃到的各式面条,如拉面、刀削面、烩面,在明朝已经基本定型。
油泼面,丰富多样的面食之一
黍
黍
黍,即黄米,颜色和小米相近,但是黍并非是小米,体积上也比小米稍大。
黍原产于我国,在原始农业时期已经驯化栽培,因其生产期短、耐旱,竞争力强,种植最早,是古代黄河流域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在商周时期,黍仍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但是因为单位面积产量小,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黍的地位已经下降,“黍稷”的首席地位已被“菽粟”所代替,便不再是主粮,今天在中国的餐桌上已经很少见。
黍面制作的黍糕
黍又称糜子、夏小米、黄小米,有糯质和非糯质之别,糯质黍可以酿酒,非糯质黍,称为穄,以食用为主。黄米、小米同出北方,但在许多北方人眼里,黄米的地位是要高于小米的,今天人们拿它当江米(糯米的一种)用,有些地方拿它做糕点待客。
稷
结穗的稷
稷又称“粟”,就是我们平时吃的黄色的小米。小米原产于中国,小米的祖先是一种狗尾草。
在原始农业时期,因小米能适应贫瘠的土壤优先得到驯化。小米具有抗旱耐热,生长期短,产量高、品质好的特点,随着农业技术改进,到商周时期,小米便逐渐取代了黍,成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并被普遍种植,直到隋唐时期,其首要地位才被稻所取代。
稷(小米)
古代中国把国家称为社稷,稷代指粮食,可以看出当时稷在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
时至今日,小米只是在北方地区的少数地区还有种植,在粮食总体占比中已经极低,多数人今天主要用它煮粥喝,也被用作花鸟市场里的鸟食。
菽
菽
菽是豆类的总称,一般而言,菽是指“大豆”。大豆起源于中国,但究竟是起源于黄淮流域,还是东北亦或者南方沿海,目前尚无定论。
考古证据显示,我们的祖先在3000年前就开始种植大豆了,而6000年前遗址中发现的野生大豆,则说明人类采食大豆的历史还要早很多。
黄豆酿造酱油的酱园
在古代,大豆不仅可以直接食用,中国人还创造了豆浆、豆腐等,并发明了酱油等源自大豆的调味品。
大豆有一个远胜其它四谷的优点就是蛋白质含量约为35~44%,是谷类食物的4~5倍,为古代中国人身体发育提供了蛋白质的重要来源。
豆腐,中国人创造发明的大豆的食用方式
大豆是现今社会最重要的豆类作物,一般人因大豆多数呈现嫩黄色称之为黄豆,栽培的大豆其实颜色很多,事实上我们日常所见的毛豆、黄豆、黑豆就是同一品种。
现如今大豆作为重要的油料作物,进入了工业领域,豆油是人类食用和工业不可或缺的原料,榨取油脂后剩下的豆粕则是家禽猪牛等动物的重要饲料。
世界上大豆主产区在美国、巴西等地,我国的大豆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了85%以上,每年需进口大豆8000万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