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恩令是谁提出的建议(推恩令是哪个皇帝实施的)
众所周知,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由他这个皇长孙继位登基。原本他的叔叔们虽心有不服,但因为他是朱元璋亲自指定的,所以也只能俯首听命。但朱允炆上位后,便在齐泰和黄子澄的建议下进行了削藩。结果惹怒了燕王朱棣,导致靖难之役的爆发。
后来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朱允炆也从此消失。可以说,朱允炆之所以丢掉皇位,与他削藩的举动有很大关系。有人就感到很奇怪,削藩并非明朝独有。早在汉朝时期,汉武帝父子便实行过。而且汉武帝的“推恩令”效果很好,为何朱允炆不借鉴一下呢?小编今天就来跟大家分析一下,建文帝不用“推恩令”的原因。
首先,时代背景不同。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是在汉朝七国之乱结束后。可以说汉武帝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汉景帝时期,由于七国发生叛乱,所以景帝重用周亚夫平叛。三个月之后,叛乱的七王悉数被杀。七国中,除了楚国另立新王外,其他六国皆被废除。汉武帝即位时,诸侯王早已被打趴了。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很少有人敢带头反抗。而朱允炆所处时代就不同了,当时明朝刚刚建立,朱元璋还要靠儿子们去镇守边疆,自然不会去削藩。所以朱允炆用柔和的手段,可能会收效甚微。
其次,藩王实力有所不同。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前提是,藩王有足够多的土地去分封给子孙。而明朝的藩王与汉朝的藩王却不太相同,他们是没有土地和用人权的。朱元璋只是给了儿子们在边塞的统兵权,让他们替大明看好国门。所以实行推恩令的话,明朝藩王的儿子们也没有土地可封,很难让藩王子孙们在内部起矛盾。
最后,受大臣蛊惑,操之过急。朱允炆出生在太平年代,并没有打过仗,所以他知道自己无法令叔叔们信服。因此,他一上位就听了齐泰和黄子澄的话进行削藩。但在削藩一事上,他又犹豫不定。一会儿把叔叔们夺了大权,下了大狱,往死里逼。一会儿又提醒前线的将领,千万不要让他背上“杀叔”的罪名。正所谓“一将无能,累死三军”,他如此多变,自然兵败如山倒。
但是如果他能够温水煮青蛙,对藩王们徐徐图之,不采取太过强硬的手段,相信也不会逼反朱棣。而且让各大藩王每隔几年就换防,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总结来说,就是建文帝还是太年轻,他信任的人又太过纸上谈兵,最终导致一败涂地。